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144176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域经济研究是个大课题摘要村域是行政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村域经济转型研究不仅是区域经济学的新拓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研究的具体化,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新视点。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水平,取决于村域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转型限度和新经济体发育成长状况。改革的起点差别、村落基本设施、村集体财产分割限度、改革途径选择以及村域经济转型等,是导致村域发展差别的重要因素,其中村落精英是决定因素。加速推动农村现代化,应大力推动村域市场主体转型,适时启动农民创业、创新筹划,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中经评论北京)村域经济社会变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缩影。新中国成立60近年来,中国乡村发生了

2、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域层面沉淀着丰富的融入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制度变迁、经济社会转型的痕迹。村域转型研究以不同区域的典型村落为视角研究国内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留下了贵重史料,记忆乡村,佐证和补充官修史书,挖掘乡土文化和经济的多样性,村域转型研究的史料价值不可低估;村域是行政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村域经济转型研究不仅是区域经济学的新拓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研究的具体化,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新视点。 古村落散落的土地契约文书,是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RCC)的古村落研究中特别注意运用田野调查措施,收集整顿古村落散落在民间的土地契约文书以及家族簿记、辑录等历史文献,并对

3、其中的典型材料和数据进行进一步研究,试图复原古村落土地制度安排,体味基层土地制度在融入村落血缘、宗族关系和民间风俗之后的变异,从村落层面佐证国家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从中得到对当今土地制度改革有借鉴意义的启示。研究结论是:(1)古村落土地制度变迁是国家土地制度变迁的缩影,但社会构造、村落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必然深刻影响国家土地制度在基层的安排,并且血缘村落中的宗族势力、风俗习惯等非成文制度大量融入,村落土地制度变迁将更加鲜活与多彩。(2)村落土地制度变迁统领着村域经济社会转型。(3)近现代江南村落土地产权不仅高度分化,清田(所有占有同一)、民田(所有但不占有)、客田(租佃耕种但无所有权)可以分别属

4、于不同的主体、并且不管哪一种土地权利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自由交易(买卖、抵押、租佃),这种交易并不损害关联者的利益。这种有保障的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对于完善国内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权利”有重要借鉴意义。 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水平,取决于村域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转型限度和新经济体发育成长状况。村域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和新经济体等三大经济主体转型发展互相影响: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带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农民增收;村域集体经济壮大又依赖于农户经济和新经济体转型发展,其中新经济体的发育与成长状况最为核心。新经济体发育成长得越早越快,意味着村域工业化和非农化趋势

5、越明显,经济增长越快,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都能从中受益,村域经济社会现代化限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目前国内农村呈现村域转型发展经济类型多样化、经济水平多极化的格局。农业型、工业型、市场型、旅游型等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同步并存;巨富型、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等村域经济多极分化。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差别,不能用宏观环境、资源禀赋、区位差别、政策倾斜、文化差别等解释。改革的起点差别、村落基本设施、村集体财产分割限度、改革途径选择以及村域经济转型等,是导致村域发展差别的重要因素,其中村落精英是决定因素。在市场经济时代,创业农民就是村落精英。涉及农民公司家群体、合伙社的开办者、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村

6、级组织负责人等。 加速推动农村现代化,应大力推动村域市场主体转型,适时启动农民创业、创新筹划,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涉及:(1)推动村域经济主体转型,重点推动村域集体和农户经营方式“两个转变”,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并大力哺育、扶持村域新经济体成长。(2)国家应适时启动农民创业、创新行动,将其纳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筹划;出台与农民创业、创新有关的支持政策;动员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的当务之急,是建设以公共财政供应为主体,村社集体和农民为辅,私人、公司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供应体制。通过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资动力机制、运作机制、利益补

7、偿机制、约束监督机制,最后形成责权明晰、配备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村级公共品生产和供应体系。(4)从现实看,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重要是为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正式组织提供经济支持,使其在村域自治、管理和公益事业建设中有效履行各自职责,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满意的服务。其中,在文体教育、卫生计生、社会救济、老年福利、农民就业和社会安全等方面,有能力保障村民逐渐享有与市民大体相称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经济时报,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王景新)大力推动村域经济主体转型 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浙江师范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村域转型与农村现代化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环绕国内

8、村域经济发展的历程、特点、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指出,村域经济社会变迁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变迁的缩影。村域是行政区域的最小单元,村域经济转型研究不仅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拓展,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研究的新视点。研究国内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历程、格局、趋势、战略和政策以及农民创业、村域经济主体转型、村域工业化与非农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经验,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经济转型发展理论。与会者强调,村域经济转型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村域集体经济、农户经济转型的限度和新经济体发展成长的状况,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增进。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带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农民增收;村域集体经济壮大

9、又依赖于农户经济和新经济体转型发展,其中新经济体的发育与成长状况最为核心。新经济体发育成长的越好,村域工业化和非农化趋势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就越快,集体经济和农户经济就越能从中受益,村域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限度也就越高。与会者觉得,目前国内村域经济转型发展呈现经济类型多样化、经济水平多极化的格局,农业型、工业型、市场型、旅游型等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同步并存,并浮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村域经济。村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别,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加速推动农村现代化,应大力推动村域经济主体转型,适时启动农民创业创新筹划,加快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来源:人民日报)农村改革与长江三角洲

10、村域经济转型由王景新专家主持完毕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农村改革30年与长江三角洲村域经济转型,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出版。这份成果总结了国内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成就,分析其目前发呈现状、区域经验和普遍意义,对进一步推动国内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一、加速推动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意义重大村域经济是行政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目前国内约3.万个行政村域,是国内农业的产业园区和发呈现代农业主阵地,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是农民生活的家园。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状况,反映国内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决定村级组织运转效率以及农村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农户收入增长和村民生活品质提高

11、,事关国内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的。因此,无论是应对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还是关注国内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推动村域经济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新中国60年村域经济转型发展历史评价新中国村域经济转型发展年历程可分为两个30年。194199年是由土地改革、互助合伙走向人民公社的历史;199是由家庭承包经营走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改革前30年国内农村制度变迁和经济建设,奠定了后0年农村转型成功的坚实基本。新中国村域经济转型发展起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拓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两个30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评价新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6年是现实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该研究觉得

12、:人民公社体制因袭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伙运动的成果,又是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逻辑起点,它承前启后,不仅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和制度变迁最重要的途径依赖,并且在许多方面(如土地关系)还将继续影响将来国内农村转型发展;改革前国内农村经济始终保持增长趋势(三年自然灾害除外),公社体制后期农产品产量仍然浮现增长局面,这是中国农村经济转型成功不同于其她转型国家最重要的初始条件之一。但是,人民公社后期国内农村经济缓慢增长被迅速扩张的人口所抵消,浮现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产生了大量贫困人口,“吃饱饭”也就成为农村经济转型的最直接动因,改革势在必行。三、国内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目前,国内村域经济主体

13、已经从“双层经营”拓展到“三足鼎立”新格局。(1)村域集体经济,即村组两级集体成员分别共同所有的资产及其经营收入和利益分派;(2)村域农户经济,涉及个体户,但不涉及私有或民营的法人公司;(3)村域新经济体,既不属于原村组集体经济、也不属于农户家庭经济的新经济联合体,例如专业合伙经济组织、村民创业和外来投资经济形成的中小公司、股份合伙制公司等。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村域内集体经济、农户经济和新经济体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大体上形成了2:的构造。按区域分,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东部160%,中部5.1%,西部7,由东向西依次升高;而新经济体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占比重东部为59.1,中部为3,西部为10.

14、9,由东向西依次减少。这种现象表白:农户经济比重越高,区域经济水平越低;新经济体越发展,区域经济则越发达。如果把三大地区村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收入能力进行比较,农户比重东低西高、新经济体比重东高西低的趋势十分明显。村域各经济主体的经营方式和收入能力,凸显村域经济类型多样化、经济水平多极化的格局。农业型、工业型、市场型、旅游型等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同步并存;巨富型、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贫困型村域经济多极分化。一般而言,工业型、市场型村落都比较富裕,山区村落、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老式农业村落都比较贫困。村集体可支配收入的高下是村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反映。根据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消费水平,村集体可支配年

15、收入(剔除征地补偿和转移支付收入)为零或低于5万元属于绝对贫困村、-10万元属于相对贫困村、10-2万元属于基本温饱村、250万元属于温饱型村、5-100万元属于基本小康村,0000万元属于全面小康村,0000万元的是富裕型村,0万元以上的是巨富型村。按上述原则,末,课题组调查河北、黑龙江、浙江、云南、新疆五省(区)的946万个村中,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低于万元的占55.13,1万5万元的占12.78%,510万元的占1040。表白国内约6.91%的村还处在绝对贫困状态,10%的村处在相对贫困状态,村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长三角好于全国。末,浙江省3152个行政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剔除土地征用补偿

16、)低于5万元的占41.;5-10万元的占93%;0-20万元的占1.0%;0-0万元的占1%;50100万元的占0.7;100-500万元的占10%;001000万元的占0.8%;1000万元以上的占.4%。同年,江苏省绝对贫困村约46.8,相对贫困村约6,10万元以上的村合计占6.8。,上海市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低于万元的占9.5 ,50万元的村占9.1%,100-00万元的占3.7%,3500万元的占9.1%,0万元以上的占11.6%。研究表白,村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差别,不能用宏观环境、资源禀赋、区位差别、政策倾斜、文化差别等来解释。改革的起点差别、村落基本设施、村集体财产分割限度、改革途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