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90137323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市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教案+学案+课件+练习《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必修一)【教学设计思想】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通过抱负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别,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下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后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下气压中心。根据气压带风带性质对鉴定气候的特性。【教学目的】知识与技

2、能1.运用对比、类比措施,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三个低气压带、死个高气压带、六个风带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2. 运用地图和地球公转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3. 运用(物理学知识)比热容,分析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读“东亚季风”图,分析季风的形成。. 运用气压带风带性质判断气候的特性过程与措施通过从抱负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渐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摸索其规律的重要措施。2.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3. 读世界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海洋和陆地冬夏季气

3、压中心的高下。.运用地理图标叠加有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措施。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达气候特性的措施,读这种图的措施和环节也需要学生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步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结识地理要素间互相影响、互相渗入、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理解国内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具应用】课件和投影仪【学时安排】3学时【教学流程】 第学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新课引入)唐朝诗人许浑考中进士,做监察御史。她在秋天的傍晚登上咸阳古城楼欣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于是即兴作诗咸阳城

4、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见通过风可观测天气的变化。本节课将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引看书】请同窗们迅速阅读教材P33第一段,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下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互换,调节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 “大气环流是如何的呢?”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种问题板书 二、三圈环流【指引看书】请同窗们自学课本P,思考三个问题:1)做了什么假设?2

5、).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略。【教师解说】(备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板书,边解说) 一方面,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学生讨论回答】略。投影仪打出图片教材图2.9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赤道空气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形成单圈环流。 板书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

6、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启发提问】请同窗们阅读教材P33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与否可以维持?为什么? 学生:不能,由于地球实际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师问:同窗们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请同窗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种力的作用?学生:略。教师解说: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请看教材图.0。【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第二步假设:地球自转 地表均一 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师生互动 (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教师解说:一方面,解说低纬环流

7、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师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生答:南风。师问:风能始终向北吹吗?生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师问:风向要如何?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生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达)师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生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视为零)。师问:因此,南风最后会偏成什么风?生答:西风。师

8、问:回答的较好。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生答:不能。师问:那会如何呢?(要启发学生讨论)生答:下沉。师问:对。气流最后在北纬0附近下沉。那么,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如何?生答:升高。师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生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师问:非常对的。(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备注: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中、高纬环流的形成由指引优生为学生们解说

9、、师生共同结识完毕)。(略)师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种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生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B.中纬环流圈 .高纬环流圈。 【板书】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备注:请同窗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师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0度的近地面高下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示注意是近地面)。如果在南半球会如何? (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窗将高下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 【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10、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记忆措施是:气压带高下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 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似: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师问:在高下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下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 找一同窗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 【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记忆措施是: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

11、)东西、东。 三个低气压带、四个高气压带、六个风带。第三步假设:地球自转 地表均一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师问:请同窗们读课本5图2.1,讨论此图阐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因素。 生答:略。【教师总结】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练习】做游戏,措施如下: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规定回答,限时三秒,回答对的则为小组加一分,合计分多的小组为胜。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

12、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事实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浮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板书 第二学时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三、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复习小测 请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0N 60N 30N0 30 60S 90S教师解说: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在我们假设地表均一的状况下形成的,但事实上,地球表面并不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复杂的多。复习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展示pt图片陆海(冷)高压(热)低压夏季板书 1.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冬夏季气压高下变化指引学生完

13、毕36的活动题,读图分析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图2.1中a图中大陆气温、气压,空气柱内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让学生自己得出“会在副极地大陆上形成高压” 空气的垂直下沉的结论。分析b图 得出“会在副热带大陆上形成低压” 空气的垂直上升的结论。【结论】 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浮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明显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思考】结合P7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生答: 略。板书 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讨论

14、】为什么会浮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生答: 略。【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别,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别。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存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种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结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板书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