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书愤》整体感知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90105074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书愤》整体感知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书愤》整体感知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书愤》整体感知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书愤整体感知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 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将近万

2、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书愤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 39 岁 ( 隆兴元年, 1163) 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统率江淮诸路兵马厂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 48 岁 ( 乾道八年, 1172) 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

3、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白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语言品味 一、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这两句诗是写诗人的亲身经历,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

4、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 (1161 ,诗人 36 岁时 ) 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对这两种理解,大都采用第二种,如课文注释。但第一种也不无道理,因为这种理解突出了全诗的意脉:“愤”对大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愤”。 二、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的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如上面“整体感知”中所说。还有一种理解,是说这两句“借史咏怀,寄寓无人主持北伐,徒使爱国英豪寂寥沦落之慨”。第一种理解似乎更加合理些,因为它符合诗人的思想实际、远大抱负。 三、对“塞上长城”的品味。 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 ! ”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白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