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导学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9009818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孟子二章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孟子二章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孟子二章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孟子二章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导学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年级: 九 学科: 语文 第五单元 第_18_课第课时课题孟子一章课型讲读主备人曹杏坤审核人王月兰授课人授课 时间学习环节学习流程【教法、学法指导】学习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积累实虚词含义目标学习策略:朗读一一积累一一-翻译一一强化一、常识积累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家、家。是继孔子以后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比 曰Z.rhniZ/t:= Z.riH vt/rPK 曰,也是先秦诸子散乂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与“”,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二、朗读初译1、听录音,小声跟读课文

2、,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域民亲戚畔之自2、划分句子节奏:主(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学(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习(4 )舜发于畎亩之中(5)百里奚举于市3、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重点词语解释:(1)域:(2)郭:(3)环:(4)池:(5)兵革:(6)委:(7)去:(8)顺:(9)至:合作 探 究5、重点语句的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你的补充还有哪些句子?写下来。达标 检 测(1

3、)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通“”,义:)(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委而去之(去:)亲戚畔之(亲戚:)池非不深也(池:)(3)一词多义;之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利 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盘点 收获作业 布置年级: 九 学科:语文 第五单元 第_18一课第2课时课题孟子一章课型讲读主备人曹杏坤

4、审核人王月兰授课人授课 时间学习环节学习流程【教法、学法指导】学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习 目 标2、理解“天时” “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一、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2)、得出全文结论的句子:(3、文中说明什么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条件?(4)、“人和”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自主(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学习二、理清论证思路。提问: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指出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战争事例)加以证明,分别就与、与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

5、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论述了对战争胜利起决定作用。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a的结论,阐明了大洋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导学案“”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与“”进行对比,自然导出a?, 。合作三、拓展延伸:“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探究四、背诵课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委而去之亲戚畔之2.请用 /标出卜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达3.翻译下列句子。(4分)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检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测4、表现不得民心、众叛亲离的句子:盘点 收获作业 布置年级:

6、九 学科:语文 第五单元 第_匹_课第3_课时课题孟子一章课型讲读主备人曹杏坤审核人王月兰授课人授课 时间学习环节学习流程【教法、学法指导】学习 目标学习目标:明晰字音字形,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策略:朗读一一积累一一感知一一强化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教师范读,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自主2 .自读课文。3 齐读课文。二、自主学习1 疏通课文。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2 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1、给加点字注音。舜发于畎 亩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学习曾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

7、无法家拂士所以动心忍性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死于安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国恒亡:合作 探 究达标 检 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扶苏以数谏故:4、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检测强化:1、解释通假字:(1) 入则无法家拂士(2) 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2、划分句子节奏:(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行拂乱其所为3、 解释加点字:(1) 士:(2)空乏:4、翻译: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盘点 收获作业归纳整理

8、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布置年级: 九 学科: 语文 第五单元 第_18_课 第4_课时课题孟子一章课型讲读主备人曹杏坤审核人王月兰授课人授课 时间学习环节学习流程【教法、学法指导】学习 目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启示,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自 主 学 习一、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3、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4、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用原句回答)6、分析亡国条件:7、举例说明本文采用的论证方

9、法:8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冋:拓展延伸: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冋 出两句。?请列4、自古英雄多磨 难,从来纨绔少伟 男。合o止匕蚩厉【|市、心兀口、苦工田 “牛二|=井宙万P二口2”d吉万【来 口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 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女乐?请夕列举儿有人做过一个实作探例。生于忧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验,将一只青蛙丢 进沸水中,青蛙奋 力一蹦跳岀来了。 将青蛙放入温和的 开水中,青蛙乐于 呆在其中,温度渐 升渐高,青蛙慢慢 适应,最后竟被煮 死了。这也是“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写照究死于女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

10、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3、学习生于忧患,夕匕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丿口小?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的1、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造就人才和作者从与两方面论证。文早先谈治理国家造就人才人才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是在艰苦环境中造 就的_Lt=r t .a” 厶 j -tt-A r i nn* 、达素,提出,的观点。从两方面说“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在心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志、筋骨、体肤、标检接着由说到,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身、行、心、性、能等方面接受磨练 个人 国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2、提冋: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2、举例论证、道 理论证回答:这篇短论采用了对比论证、论证、论证方人才造就国家治理六人成才法。如把与对比,如事例3、生于忧患,死于罗列,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安乐”都告3、居安思危和本文中的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盘点 收获作业 布置归纳整理本课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