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90077823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扶贫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2007中国公民捐赠行为及公益意识调查报告2008年1月知识产权保护:本报告及调研所采集的一手资料全部知识产权归评估委托方中国扶贫基金会所有,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保护。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保证不单方面将报告的整体或部分公开发表,不以任何形式用作其他商业目的。专业公益咨询机构: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资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调查许可证字第0559号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一. 调查背景及技术说明1. 本次调查背景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国务院扶贫办主管,在民政部注册的公益组织。自1989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关注疾苦、传递关

2、爱、促进和谐为己任,帮助400万贫困群众受益,已成为当前我国扶贫领域规模最大的公益组织之一。在2007年10月1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相关单位共成功举办了“1017国际消除贫困日大型社会公益行动”(简称10.17行动)。为继续秉承“弘扬大众公益心,倡导社会公益情”的公益理念,倾情关注贫困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金融界,工商界,外交界,教育界,国际友人,文艺界,体育界,名人明星,各省(市)同乡联谊会等通过月捐形式发起成立爱心组织扶贫之友俱乐部。通过邀请月捐客户定期开展扶贫之友迎新会、扶贫之友茶座、扶贫之友年会、项目区考察等系列活动,并通过扶贫快讯我们将向您详细汇报善款使用情况。

3、“扶贫月捐计划”是指中国扶贫基金会推出的个人每月小额捐款的中长期计划,捐赠人根据捐赠意向填写自动转账授权书,授权银行即每月定期从捐赠客户的银行帐户(银行卡或信用卡)定额扣款,捐赠中国扶贫基金。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月捐的捐赠客户,即自动成为扶贫之友俱乐部会员。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接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委托,负责此次调查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研究工作。锐智阳光公司是专注于公益环境内调研咨询的专业机构,她的服务对象主要为项目活跃度较高的公益组织和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大型企业单位。近年来,锐智阳光先后推出了中国优秀特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希望小学体育运动环境调查报告、中国城乡贫困老人生

4、存现状调查报告、职业教育助学计划实施效益评估报告等,锐智阳光公司对弱势群体的研究全面覆盖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高中生、贫困大学生及老龄人口等。这些工作为NGO进行公益产品和服务的完善、协助企业甄选适合的公益产品起到了巨大的信息支撑作用。本次调查的成功离不开央视国际网站、TOM网、搜狐网、新浪网、天涯虚拟社区网站等各大网站的倾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2. 调查时间本次调查从2007年9月30日开始,自2008年1月6日结束。其中2007年9月30日至2007年10月15日为调查系统测试及试调查时间,正式调查结束于2008年1月3日,至1月6日前为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时间。3. 调查对象

5、调查对象龄在18周岁以上,排除在公益组织工作的人群,在过去一年内至少有过一次对公益事业捐赠的中国公民。4.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目前技术已经成熟的调研方法在线调查(Online Survey),由锐智阳光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问卷链接或独立的数据库系统投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官方网站、锐智阳光在线调查系统、央视国际网站、TOM网、搜狐网、新浪网、天涯虚拟社区网站等各大网站进行。此外,调查组织者还在上百个社区类型网站及论坛发布信息,从数据来源的渠道的广泛性上最大程度的保证被访人群特质分布的广泛性。5. 调查样本此次调查共回收1431份问卷,剔除不合格样本后进行统计分析的有效样本为1032个。从IP地址分析

6、,调查对象从区域上广泛分布在除港澳台外大陆所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被访者所从事职业、所在行业、收入层次及年龄和性别等基本指标上均匀分布,基本上能够反应我国公益群体的总体状况。具体问卷来源见下表:数据来源回收问卷有效样本中国扶贫基金会官方网站238央视国际网站2420搜狐网76TOM网128114天涯社区网4038锐智阳光在线调查系统1209846合计14311032表1:回收问卷详情二. 公益群体对“被动捐款”的理解1. 单位减扣员工工资用作捐款被视为“被动捐款”在诸多捐款方式中哪些被视为“被动捐款”呢?调查显示:近六成(59.5%)被访者认为单位直接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用作捐赠是被动

7、捐款,有53.2%的受访者将学校组织的让学生捐款的活动看做“被动捐款”。此外,认为“单位组织的限定起点金额的捐款”、“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的捐款摊派”属于“被动捐款”的比例也都超过半数。认为“个人或机构主动上门向自己劝募的捐款”、“在公共场合(或媒体)连续地宣传攻势较猛的向公众劝募的捐款”为“被动捐款”的比例也有31.6%和38.0%。图1:“被动捐款”的各种情形2. 逾三成人经常被动捐款问起“您在多数情况下是主动捐款还是被动捐款”时,调查表明比例高达32.5%的人为“被动捐款”。可见,单位直接从员工工资中扣除部分用来捐款以及单位组织的限定起点金额的捐款等被公众视为“被动捐

8、款”的情形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图2:“被动捐款”的比例3. 近八成人认为被动性捐款打消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热情2006年中国社会捐赠资金约100亿人民币,占GDP不到0.1%,其中企业和组织捐赠超过80%,社会公众捐赠不到20%。这一数据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本次调查也显示:79.2%的受访者认为被动性捐款打消公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这也从一个方面对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面对公众的诉求,深入审视个人捐赠份额甚少的现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通过系统的规划和制度设计进行有效的社会倡导和公益理念传播,激发而不是继续挫伤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已经成为我国公益组织当前的重大历史任务。图3:“

9、被动捐款”打消个人参与公益事业积极性4. 对“扶贫月捐计划”所倡导的小额度主动性捐款模式普遍持支持态度问起“扶贫月捐计划”鼓励小额度主动性捐款,您对这种模式有何评价?时,超过八成(82.4%)的受访者发表了支持的看法。只有3.7 %的人对此明确发对,另外13.9%的人没有明确表态。在广州某电信企业工作的李先生在调查中表示:“我希望能够以真正打动我内心的现实来警醒我告诉我,我要为他们做点什么而不是摊派给我”;上海市从事商贸工作的马小姐表示“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举动,有能力的人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也更好的传递了爱心。受访者王小明先生说道:“捐款应依每个人的自身能力,也应透明捐

10、款的使用及管理.这样才能更有主动性及良性循环” 。图4:对小额度主动性捐款模式的态度三. 对捐款使用效益的关注和信息反馈的期望1. 公众关注捐款使用情况热情高涨问起如果捐款,是否关注捐款的使用情况时,比例高达75.7%的受访者做了肯定的回答,看来绝大多数热情于公益事业的个人都希望捐款后得到善款使用情况的反馈。图5:捐款后会关注捐款使用情况2. 公益组织在对捐赠人信息反馈上任重道远以上两组数据对比表明,公益群体对公益项目实施的信息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大量公益群体未能在捐款后对善款的使用信息进行了解。问及为什么没有获取善款使用信息时,71.1%的受访者表示是因为“公益机构没有公开捐款使用情况”。可以

11、看出,公益组织的捐款使用的信息披露上距离公众的需求存在显著缺口,这也成为了阻碍个人热情参与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图6:没有获得善款使用情况的原因3. 公众获取捐款使用信息的行为主动性不强,因其捐款少,不好意思调查显示:只有13.1%的人有过主动跟公益组织联系索取善款使用情况信息的举动。图7:只有少数人主动联系公益组织以获取信息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46.8%的人是因为捐款数额太小,而不好意思主动要求公益组织公布善款使用的信息。持“没有想到过要去关注善款使用信息”和“一时出于同情心捐款,没有必要去关注使用情况”观点的比例分别为53.2%和51.9%。这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在捐赠时不图回报,无私

12、的精神,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发现,我国民众在公益理念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前文分析表明,就从主观意愿上而言,75.7%的个人捐款者希望获得善款使用的信息,只有13.1%的人主动获取信息。而比例高达46.8%的人没有主动获取信息源自捐款数额小而不好意思。如果公益组织能够主动将这些小额捐款的使用信息反馈给捐款人,势必大大激发他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图8:没有主动获取捐款使用信息的原因4. 公众希望善款使用信息在公益机构网站和门户网站披露什么样的信息反馈方式为公众所乐见?调查显示:78.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在公益机构网站或搜狐等大的门户网站公布,77.2%的受访者希望通过邮件的形式来了解这些信息,68.4

13、%的人更倾向于电视或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更多数据详见下图。图9:公众所乐见的信息披露方式5. 捐款积少成多,能够激发公众关注公益的热情中国扶贫基金会策划的“扶贫月捐计划”能够把个人长期的小额捐款累积起来,类似滚雪球效应,到了一定时间后便成为较大数额的一笔捐款,公众对此是否能够促进对捐款使用情况和效益的关注热情是怎么看待的呢?调查显示:52.6%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对此持相反看法的比例只有4.2%。对于这样一个在我国公益领域尚属新鲜话题的动议,调查数据表明有43.2%的受访者在这个问题上不置可否。但总体来说,还是乐观者占据多数,明确否定的也只有极少数,这项制度设计的生命力不容怀疑。图10:积少成多

14、是否可以激发公众关注公益的热情四. 公众对捐款减免所得税的认知和态度1. 六成捐款人不知道凭借捐款专用发票可以申请减免个人所得税根据财税2004172号文件,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均有过捐款经历,但是他们中有将近六成(59.9%)人不知道凭借捐款专用发票可以申请减免个人所得税。图11:六成受访者不知道捐款减免所得税2. 65.5%的人捐款却没申请减免税,不知有关规定是主要原因调查显示:65.5%的受访者曾经捐款,却没有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减免税。究其原因,有60.0%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11.

15、9%的人不想拿捐款专用发票申请减免个人所得税,10.0%的人是认为“拿捐款专用发票去减免个人所得税,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小气”。图12:65.5%的人没有申请减免税值得注意的是,8.8%的人是因为觉得自己捐款很少而放弃申请减免税。对于这类人群,按照“扶贫月捐计划”的制度设计,将他们的小额捐赠积累起来,达到一定数额时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开据减免税发票,将有助于他们提出减免税申请,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他们继续参与公益事业,调动捐款热情。图13:捐款但没有申请减免税的原因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比例高达82.8%的受访者对此持肯定看法。他们认为这种模式必将提高个人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受访者王小姐表示:“我以前认识到的捐款本质上是个人对社会的无偿帮助,纯粹道德范畴,也未有考虑过回报问题。但是国家以减免个人所得税形式鼓励捐款捐款似乎更加合适。捐款相当于是缴税了,也就是相当于国家的税款用来扶贫了。在献出自己爱心的同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