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90075599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初探宁化县人事局 事业兴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毕业生是国内珍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人才资源配备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进一步,人事制度改革被逐渐推向前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动,不同步期经历了不同的资源配备方式:即由统包统配到筹划分派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又以“双向选择”为主筹划分派为辅,直到90年代后期,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市场,以自主择业为原则的“双向选择”已成为一种基本的就业制度。在全面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后,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急剧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就业竞争日益

2、剧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成为就业工作的一块“硬伤”。一、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重要体现目前,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其重要表目前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成绩虚假。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部分高校生源越来越差;另一方面,部份学生进入高校后不是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而是混文凭混学历,考试舞弊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发展到请“枪手”代考,以获得多种证书。高校培养了部提成绩好、文凭高而无真才实学的庸才。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对专业知识一窍不通,更无实际能力。部分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3、工作技能低,架子大、心眼高。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与人相处,更不能融入主流社会。二是简历虚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推荐自己时过度“包装”,注重华丽的外表,在提交自荐表、应聘材料中弄虚作假。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直言:“目前大学生的简历分量起码要打八折”。据报到,有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推荐表中,竞有十多人同步为一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步为某班班长。甚至有的全班人都是学生会或班级干部。今年一公司在北京某高校举办的化工专业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一种专业四个班,可简历中却不久找出八个做班长的学生。三是鉴定作假。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的鉴定千篇一律,既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4、又不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步,不能严格把好就业推荐审核关,对自己的学生“高看一等,厚爱一筹”不惜弄虚作假。四是随意毁约。由于某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少信用,大学生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就业后不履行合同,歹意毁约或随意跳槽。诸多大学生因单方撕毁合同引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及诉讼案件。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诚信缺失导致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求职毕业生的危害。在毕业生就业竞争剧烈的状况下,人才处在买方市场,求职者处在弱势地位,据理解,许多用人单位一旦发现简历造假,将不再考虑招聘造假学生,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态度,必然加大毕业生应聘就业的难度;二是对用人单位的危害。由

5、于毕业生的诚信缺失,必然增长用人单位招聘成本,甚至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对社会危害。高校毕业生是国内珍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精英,是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和主力军,这一重要人群的诚信缺少,对社会必然导致更大的不良影响。二、高校毕业生存在诚信问题的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之因此日益凸显,重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是社会人,大学生也是社会的一种群体,受社会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大。国内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多种社会矛盾相对突出。社会不诚信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假冒伪劣产品、部分官员的弄虚作假,部分基层政府的欺上瞒下、经济领域中的银行呆帐问题,公司间的

6、“三角债”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以及社会上的“假文凭”、“假证件”、“假军官”、“假记者”、“假乞丐”造假现象泛滥成灾。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诚信理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不良作用。二是诚信教育缺失。一方面是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精神缺少。受升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国内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培养,而诚信教育无形中受到忽视。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日益鼓励,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波及很少。同步,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机制的陈旧与落后,导致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家庭、社会诚信教育的缺失,导

7、致了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自律精神缺少,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忽视孩子思想、道德、心理的成长,有的孩子自身就生长在不诚信的家庭之中,言传重于身教,受父母、亲戚、朋友的影响较大,从小养成弄虚作假、说谎、欺骗的不良习惯。三是个人利益的驱动。某些学校在无意中“纵容”了学生不讲诚信。从小学到高中,为了学生能考上重点中学、大学,学校往往放大学生的长处,用褒贬不定的词来形容学生的局限性之处,掩饰学生的缺陷。而某些高校为了以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美誉之词。某些高校还在校内开展名录繁多、适应就业需要的活动,让参与的学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

8、举地获得多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工单位的“需要”。有的高校毕业生推荐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只是“闭起眼睛”签字盖章,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四是用人单位规定过高。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提高招聘条件,在剧烈的求职竞争中,逼迫学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如实阐明状况常常难获考官青睐,而某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滋长“诚实人吃亏”思想的漫延。五是招聘制度缺失。目前,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都是先看硬件材料和简历,然后再从中筛选,很难通过招聘工作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才干,更难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就算有实力也很难得到就业机会。三、解决高

9、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对策诚信不仅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则之一,并且更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主线规定。离开了诚信就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修养,就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成就事业。做人要讲诚信,古今中外人同此理,没有例外。国内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始终强调“以诚取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大学讲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正所谓:“人无诚信不立”。解决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最主线的是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规定,教育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她们守信用、重良知的素质,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优化环境。要着力建设诚信社会,净化社会空气。政府要担起

10、建设诚信社会的责任。一是要在全社会开展诚信家庭建设活动,让学生从小生活在诚信家庭之中;二是要在全社会建设公民信用档案,通过道德、法制 、行政手段,推动诚信社会建设;三是要在全社会开展树立诚信理念活动。在诚信问题上,进行正面教育、舆论宣传引导。对诚信缺失的,在道德层面予以谴责,触犯法律的坚决打击,树立诚信社会新风尚。 (二)加强教育。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家庭、社会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学校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提高教育效果,并从小学开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二是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诚信教育,树立大学

11、生对的的就业观、择业观,精拟定位就业方向,培养务实就业作风,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三是家庭要注重孩子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的成长,以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诚信理念,养成诚信习惯。(三)建立机制。一是学校要变化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鉴定方式,要对的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体现,真正反映学生的“庐山真面目”。二是高校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合同书的管理。以保证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由教师填写,通过学校严格审核盖章后才干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引中心的公章。高校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从制度上保证学校提供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三是要建立与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制度

12、,及时掌握毕业生的诚信状况,有的放矢的对在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四是用人单位可建立对已聘任人员进行后续调查制度。(四)按需聘人。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招聘工作中,要树立科学选人用人观,克服“好高骛远”的用人思想。一是要按需聘才,精拟定位,合理设立招聘条件,不得片面追求高学历、简朴追求多种不合用的级别证书。二是要更新聘任观念,创新招聘方式,不能简朴的以“资料”取人,必要时可让招聘对象到用人单位先实践后聘任。三要提高明辩真伪的能力与水平,在测试诚信度时,规定应聘学生说出实习经历的证明教师及联系方式。四是用人单位要让诚信的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对诚信学生要多予以包容和理解。对在就业弄虚作假的学生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按合同解雇。营造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五)掌握技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要善于扬长避短,在推销自己时要能突出重点,淡化不利因素,充足展示自己的长处,合适掩饰自己的缺陷。让招聘者能相应聘学生有良好的印象,从而予以更多的机会。因此,在就业中即要善于包装自己,又不能弄虚作假,要掌握好技巧,把握好度,使自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让用人单位更能招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