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90071834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综合改革考察报告 *县农村综合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202X年3月3日 县是全省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辖16个镇,45个村(居委),总人口128.3万人,劳动力46万人;总面积3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67万亩,耕地46.89万亩;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工匠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加快山区发展的会议精神,按照粤北地区“五年打基础,十年上台阶”的要求,紧紧抓住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遇,从2X年开始,我们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提速,强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总目标,坚持“工业立县、教育优先、民生为重、和谐*”发展理念,在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在全县人民的共同

2、努力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山区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现将*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综合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创建要求和我县生态镇村建设规划,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发展后劲,初步形成以中部为重点发展区、南北两翼为生态发展区的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模式。 (一)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2X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70.5亿元,比增15.1%,增速 居全市第三,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

3、.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58亿元,分别比增7.1%、22.、15.6%。一是特色工业快速发展。以制酒、制药、五金加工、汽车配件和工艺品五大特色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2259亿元和6.86亿元,分别比增4%和38.4%,增速居全市前列。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家,比上年增加2家。辉胜达电器、长乐烧酒业、康奇力药业等8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8亿元,比增1.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辉胜达电器产值突破4.5亿元,比增73.1%。二是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强势推进“绿色矿业、白酒生产、南药生产加工、绿色农业、休闲旅游”五大基地建设

4、,做强特色产业。白石嶂钼矿顺利试产,钼矿国家矿山公园项目获国土资源部批准;长乐烧酒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建成万吨级全自动果酒生产灌装线;扶持康奇力药业技改,加快培育上市步伐,打造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大型制药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立了202多亩中草药(岗梅)gap种植全国示范基地;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达到36家,其中市级19家,县级17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总数达157家;新种油茶万亩,建成一批镇级油茶示范基地;合同种植烤烟面积186万亩,收购烟叶5.万担;组织13家企业共37种农产品参加梅州市第二届农产品展销暨梅台农业合作交流会,销售总额达23.9万元;组织农业

5、企业参加“山洽 (二)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是教育事业实现新突破。高考再创新高,省线入围数达到4613人,继续居全市首位;筹资1亿多元,妥善解决了945名代课教师问题,新招录228名教师,解决教师缺额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8,同比提高了2.8个百分点,实现了“普高”目标;积极争取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竞争性分配专项资金1000万元,扎实做好华城、郭田、双华等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布局调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双华、棉洋、华阳等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基本完成。全县无偿献血人数4人,采血量4697万毫升,基本满足了临床急救用血需求。全面实施免费

6、婚检、产检和定额补偿新生儿疾病筛查。三是公益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广泛开展全 (三)着力提高保障能力,大力改善民生福祉一是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全县用于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2%,创历史新高。对农村年人均收入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财政供养人员全部纳入职工医疗保险,提高了住房公积金标准和年终一次性福利补助;兴建廉租房30套、发放租赁补贴2户;投入资金599万元,完成1491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归集住房公积金489万元,发放贷款41万元;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3期,受训贫困人口达2.65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8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02人,全县失业率为.2%,农村劳动

7、力新增转移就业.5万人; 启动实施了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参保85人,居民医保参保5956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9364人,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征缴社保费2.82亿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增加至4元,失业保险待遇增加至589元,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万元,分别增加了38元、元、3万元,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扶贫“双到”成效显著。组织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善款5万元。省确认的15个贫困村3340户贫困户344人全部落实了帮扶单位和责任人;各级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落实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个、基础

8、设施建设项目28个,贫困村、户脱贫能力明显增强;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占省定贫困村的0.4%,60的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全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综治维稳平安稳定。深入开展“粤安10”、“创平安、迎亚运”、“校园治安防范”、“社会治安重点整治”等系列活动,加快了县城和各镇主要街道路口的治安视频监控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了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建设,积极排查化解社会矛盾,信访总量对比下降17.8,未出现大型群体性事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71宗,调解成功3672宗,成功率98.%,提前一年实现了“平安名县”创建目标,华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

9、解委员会”称号。 中共珙县县委农工办0X年月14日 根据宜宾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改革专题调研的通知(宜农领办。2X。4号)文件精神要求,为全面总结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新举措,由我县农工办牵头,县级相关部门对本部门涉及改革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各自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将我县在农村改革中积极探索创建的亮点特色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简要报告如下。 一、珙县农村改革中积极探索中取得的成果 (一)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规模化发展 自20X年实施集体林权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已实现集体林确权面积9.万亩,确权率达98.9%;确

10、权农户 8.9万户,确权到户率达76%;林权证发证率达92。林改期间,全县共发生林权纠纷112件,涉及面积420亩,调处1407件,调处面积1970亩,调处率达98.8,未出现一例林农非访、集访的不稳定事件,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特别是我县在林权改革中探索出来的“林权抵押贷款”极大地带动了我县林业规模化发展。 (二)创新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1.林权抵押贷款。珙县通过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创造性 地为靠山的人注入信贷资金。林权抵押贷款既有效缓解了涉林企业和种植大户的贷款难,也将林木变成了真正能见效益的绿色银行。不仅可实现林木自身的再生产,帮助农民从林业中获取收益,还可

11、作为农民从事其他经营的资金来源。 2.创新搭建农业担保平台。由政府出资采取“金融机构+畜牧基金养殖户+保险”运作方式建立蓄牧担保基金30万元,信用社放大1倍比例向县内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大户放贷,最多可贷0万元,目前运行良好。 3.全面实施农村支付结算“迅通工程”,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以创建“银行卡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为抓手,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产品实现多元化;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利用营业网点分布广泛的优势,针对偏远地区,大力推广简捷便利、成本低廉的电话os服务;人民银行指导信用社在7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金融流动服务网点”,开展定期金融流动服务,弥补金融服

12、务空白。 (三)实施土地流转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今年来,珙县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 (四)推进医疗改革提升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不断增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

13、生室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支持每村建好一所卫生室。自22年以来,我县卫生体系建设项目,依托中央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得以全面开展,三年来我县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覆盖我县所有62个村卫生室、17个乡镇卫生院和个县级医疗机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臵两大方面,项目总投入资金37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万元,仪器设备配臵投入838万元,通过三年来卫生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卫生体系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珙县农村改革中存在问题 (一)林权改造中的问题 1、林权纠纷多。一是在林改时,由于部分村社不重视,林权勘验不准确,甚至有的在家里就把全社的林权分配了,造成许多纠纷。二是处臵集体的林

14、地、林木不规范。没有经过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处臵程序不规范、处臵方法不当,引发许多纠纷。三是由于林地、林木价值的不断攀升,原来林界不清的地方,引发新的林权纠纷。 2、林地小班破碎、管理困难。林改后,将原来集体统一管理的成片林地、林木,分割成无数小班划归不同的权利人,造成林地小班破碎,各个权利人的管理不一样,采伐后 更新的树种不一样,给行业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造林成效问题。林改后,有的农户只顾眼前利益,将林木出售以后,就不更新或更新后不管理了,加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形成了新的荒山荒地。但流转以后由业主或造林大户造的林,成效非常好。另外,近年来,我县本地育苗很少,每年造林大都

15、是从外地调苗,由于苗木起苗时间很长,又经过长途运输,苗木逝水严重,影响了造林的成活率。 4、林地流转造成了双方对林地经营的不公平。对于流转3年以上的林地,虽然目前流转的价值较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森林和林地的价值会不断的上升,十年以后,林地经营的不公平性就会显现出来,林农的悟性及法律意识的增强,会出现争山争林的现象。 (二)金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一是农业保险发展缓慢,保险品种比较单一。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与农民低收入之间的矛盾,使合理的费率设定成为难题,仅有水稻、玉米、油菜和能繁母猪等险种,森林保险等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上还不具备为金融创新提供风险分散配套品种的能力。二是农业担保体系发展不足。全市仅有一家农业担保公司,珙县尚无一家,涉农专业化担保机构严重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对支农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三是受地方财力限制,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额有限,难以满足创新业务实际需要。四是部分动产担保权益实现难。如收费权质押贷款, 收费项目虽具垄断性,但由于未建立相应的转让市场,一旦发生风险,收费权难以变现。 .农村产权融资的制度瓶颈有待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