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90053259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统整与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本课题研究有利于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深层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 “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就是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国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出现了很多的深层矛盾。特别是课程开发随意性、应付性多、重“量”的多而真正立足于科学育人、重视“质”的少。鉴于此,本课题从教育的核心问题入手

2、,在学校文化的背景下,着眼儿童成长的差异性,以课程统整与优化为手段,来构建学校生成性课程体系。这个研究不但有助于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还有利于发现深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深化课程改革积累经验,探求规律,提供研究样本。本课题研究对学生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课题试图对共同课程、个性课程进行统整与优化,形成生成性课程体系,科学育人、高效育人、全面育人,特色育人。对教师来说,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教师校本研究开辟新途径,找到新支点,让教师专业成长落在更加专业的层面上。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品牌的形成。我校是苏州工业园区小学教育的一张名片,办学1

3、5年,学校全面构筑了开放的教育发展模式,形成了其独特的发展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好的影响。学校课程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开发了大量的校本课程,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特色课程(书香校园与轮滑),基本上还是处于粗放型经营,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显得散、杂,集约性不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生成性课程体系,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为抓手,以此整体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把新城花园小学办成培养未来优秀公民的现代名校。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意义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课程统整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

4、起来的专门努力”。整合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新形态和课程新理论,萌芽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最初是赫尔巴特的弟子齐勒提出了“学科整合法”。二十世纪末,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威廉姆多尔认为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构建课程。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和创生课程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 、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在这种过程中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将本来既成的课程激活起来,从而具有了“生命力”。美国学者雅各布斯通过研究,总结

5、出了课程统整的六种策略,一是学校本位的设计,即在学科的框架之内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二是平行设计,即将两门学相关学科的某些主题安排在同一时间教学,而把建立两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的责任交给学生;三是多学科设计,即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整合在一个正式单元或学程里;四是跨学科设计,即将学校课程中的所有学科有意识地统合在一起,形成常规的大单元或学程;五是“统整日”设计,即完全从学生生活世界或好奇心出发而开展活动;六是现场教学,即以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及日常的生活为内容展开学习。近几年,课程的统整开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台湾提出“课程统整”的出发点要处理好减轻学生负担与

6、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发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香港的“课程统整计划”提倡培养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五个方面。国内研究现状:在我国,研究者们把课程统整归纳为“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的课程”,我国的课程研究专家钟启泉先生认为,课程发展的方向就是统整与开放。他总结了课程发展的十大趋势:课程内涵上的融合人文的、自然的、社会的并重;价值上的融合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重,人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空间的融合核心课程、边沿课程、外国课程的协同;地域性融合本土、民族、国际的,不同存在域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权利的融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适当配置;目标上的融合知识

7、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程序上的融合逻辑、历史、认知上的协同;层次上的融合理论的、应用的、技术的各有侧重,又彼此照应,编制方法上的融合归纳的、演绎的、非逻辑的三者协同;多层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中的统一。自从2001年9月,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课程的统整就以“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出现。综合课程包括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

8、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施便成为了很多地区的研究重点。2010年,上海便组织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项目。该项目研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课程的完善、课程组织管理与制度建设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2012年,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对近十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为下一步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方向。(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点及预计的突破点1主要观点(1)学校课程的设置最根本的着眼点应是“儿童立场”。每个儿童都是

9、生命鲜活的“这一个”,他们的成长有其共性,更有着独特个性,着眼于儿童差异性的课程统整和优化,就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构建立足儿童成长差异性的课程文化,根本的目标在于让不同个性的儿童在学校获得最理想的发展(2)适应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具有四大特点:校本体系的,资源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满足于不同儿童不同需求的。(3)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眼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集中体现“课程领导力”的强弱上,课程统整可以为教师的校本研究开辟新途径,找到新支点,让教师的专业成长落在更加专业的层面上。(4)学校课程体系既可满足于儿童的共性成长需要,又可为儿童的个性成长提供适应性的需求。课程统整就是要围绕学校育人目标(HSW

10、E),在实施过程中对四种课程类型进行层级式的设计和有效性的测评,以提高课程对学生差异性成长的适应度。(5)通过课程的统整,让课程内容不再具有局限性,而是成为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及“土壤和养料”。学生在适切的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整,实现学科知识、文化、经验、个性等的全面统整。2研究创新点(1)教育的儿童立场是本课题设计的出发点,也会成为本课题的创新点。首先本校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后,在此基础上现在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一次重新统整与优化,审视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水区。(2

11、)课程体系的创新。我校课程统整与优化拟构建一个“目标模组层级评价”课程体系。育人目标:人文情怀、科学态度、世界眼光、优秀习惯。课程模组四个,水平层级主要分成四个层次:基础(强调学科素养基础)、提高(重视提高思维力)、拓展(实现能力迁移)、打通(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生成智慧)评价:特别是关注课堂,“规范而自由”课堂文化建设为抓手,加强课堂观察,培育优质课程。(3)研究内容的创新。立足儿童成长,开发研究“主题性”课程、“项目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儿童数字化“个人成长空间”等,这些内容很好地兼顾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关系到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世界,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

12、个性的全面发展。(4)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创新。着眼于全员校本式培训,我们找到了一个新支点,即“课程领导力”的提高,我们拟以“专家引领”“朋辈互助”“个人反思”作为校本研修的三大抓手,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课程领导力。3研究突破点目前学校已开发大量校本课程,根据生成课程体系建设原则,整合为四个模组。在对课程资源进一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儿童需要的课程,特别是加强跨学科能力的项目素材性课程的开发。同时还拟对不能适应儿童的课程进行精简,对低效课程进一步打磨,走精品课程建设之路。三、概念的界定1.儿童成长本课题中的儿童主要指6-12岁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小学生,儿童是不断成长的、独立存在

13、的个体,所以,他们在接受共同教育的同时存在着鲜明的个性。成长中的儿童的特点有三:首先是他们的成长是“可能性”的,一方面要承认他们还没有成熟,要看到他们还没有确定,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他们还没有完成;其次是有差异性的,他们因为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天赋秉性不同,兴趣习惯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等造成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第三,童心是其成长的密码,因此想像力对于儿童来说比什么都宝贵。鉴于此,为了儿童的成长,教育就要坚守“儿童立场”,教育工作者要以“长大的儿童”身份去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与儿童共同成长。要注意观察儿童,发现儿童成长的种种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的可能和

14、最好的可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一步一步逼近成长的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立新的目标。课程是学校引领儿童成长的最根本的抓手,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本课题选择以课程统整与优化突破口就是基于儿童的立场来考虑的。2.课程统整 “统整”是指在概念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物合在一起或关联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统整的目的就是让事物更完善、更优秀而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认为,“课程统整”有四个主要内涵:一是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和需要,以学科整合、知识互补为原则,统整学校的“主题性”素材,开发研究“主题性”课程。二是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统整学校的项目性素材,进行“项目性”课

15、程开发研究。三是依托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遵循学生的成长需要,整合各种活动资源,开发研究本校的“实践性课程”。四是基于学校文化与培养目标“HSWE”为核心的素质课程图谱,使课程的统整有核心、有方向、有内涵。通过课程的统整,探索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着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而合理的课程资源;因此“课程统整”的根本依据是学生的生活的整体性的世界;根本的价值追求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3.实践研究实践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作的工作。本课题中的“实践研究”是指在学校中,立

16、足本校1-6年级的所有学生的成长,对课程进行统整而作的工作。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真正实现课程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整合,实现学科知识、文化、经验、个性等的全面整合,以更加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对儿童成长和课程统整所作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适切的学校课程规划纲要、开发“主题性课程”“项目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儿童数字化个人成长空间”、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等行动研究以及儿童成长和课程统整的案例研究等。四、理论基础及本课题研究的假设(一)理论基础1.“兴趣课程观”理论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兴趣极高状态下的教学效果最佳;兴趣是牢固掌握知识和提升学业成绩的保障,对智能发展作用巨大;兴趣能够维持长久注意,可促进学生努力训练;兴趣具有德育价值,是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要素;兴趣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