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9004361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教学案及反思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孔乙己曾经被鲁迅先生称为他自己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多年以来是被当做经典选入到中学语文的必修教材中的。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它的主题定义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一篇讨伐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它既是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孔乙己终其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最后落到一个“大约的确死了

2、“的下场,固然有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原因,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学习本文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的目标。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

3、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结合时代背景,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

4、种艺术手法。)4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3.课前准备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生字词过关。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几个小组,课前布置任务:通过各种媒体去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并对人物进行评价。5教学方法: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

5、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阅读法:反复阅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6.学法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

6、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7.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师:在大家仔细阅读了孔乙己一文后,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一个 的孔乙己。(教师板书)请大家用一个词评价孔乙己。下面进行分组比赛,要求你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句,并概括人物的

7、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1小组代表生1:一个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我用“好喝懒做”评价孔乙己。师:何以见得?生1:小说中第5小节中写道:“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师:“好喝懒做”一词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喝”,另一方面是“懒做”。我们先说说孔乙己的“好喝”。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文中一个结论性的语句,我们能不能再从小说中找出具体的信息来表现孔乙己的“好喝”与“懒做”呢?生2:文章第4、5、6小节就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形;第11小节又一次写到了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可见他是“好喝”。师:说得有道理。他在小说中第一次出场时付账是怎样的情形,后来呢?生2:第一次是“

8、便排出九文大钱”,后来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师:“排”是一种怎样的动作?“摸”又是怎样的动作呢?哪个同学能够为大家模仿模仿?一名学生模仿,许多学生笑。师:大家是觉得诸老师让这位同学模仿孔乙己的动作这样的教学好笑呢,还是领略到鲁迅先生用词精妙而会心一笑呢?生3:我觉得孔乙己的动作可笑,从中也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很可笑。师:性格怎样可笑?生3:他略有几个钱,就在人们面前炫耀,“排”出九文大钱,显示出其傲慢神情,显示出“财大气粗”的神情,也表现他看不起短衣帮,其实也未必比他们有钱。而“摸”则显示出他的困窘,他没钱的时候就“摸”出四文大钱,说明他底气不足。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大家再探究一下,孔乙己

9、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时,用“摸”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生4:我认为“摸”字可以表现出孔乙己的钱不多了,如果钱多,一把就可以掏出来,用不着摸。生5:我认为用“摸”可以和身着衣服有关,孔乙己钱不多,这四文钱,我想嗜酒如命的孔乙己一定是视若珍宝,一定要深藏,他一定会藏在破夹袄的最保险的口袋里,千万不要丢掉呀。(大家笑)师:你这样说,倒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那时候我到南宁读书,带了些钱,我母亲就将钱用针缝在裤子一个很深的口袋里。(学生笑)那个时候人们物质缺乏,因而格外珍惜。这可以作为你的理解的一种注释吧。生6:我觉得可能还与他用手走来有关系,小说中写道“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你想,他用手走

10、这么长时间,手会发麻,掏钱也不利索,只能慢慢地“摸”了。师:你思考得很深入,分析得十分细致。鲁迅先生的作品往往一字传神,从这两个词中,我们体会到先生的语言表现力。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文中两处提到了孔乙己到店中喝酒,我觉得喝两次酒也不能说他“好喝”呀?我们能不能再找一找文中能够体现孔乙己的“好喝” 语句呢?生7:我从“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中可以看出,孔乙己经常到店喝酒。生8:我从“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中的“每每”一词,也可以看出孔乙己经常到店喝酒。生9:第10节中掌柜的“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一句中也可以看出:掌柜发现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从反面突出了孔乙己经常

11、来。生10:第11节中,“听得一个声音”“却很耳熟”,“耳熟”一词也可以反映出孔乙己经常到店喝酒。生11:我觉得第8节中的“有几回”也可以折射出孔乙己经常到店,这一段说明小孩子围着孔乙己要茴香豆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师:大家读得很细,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的阅读,就应当提倡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才能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领会作品的情感。那么小说中何处体现了他的“懒做”呢?生12:第4节中写道“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就体现了他的“懒做”。生13:他不愿做事,“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后来偷丁举人家的书,也能说明这一点。师:诸老师想问一句,他为什么会“好喝

12、懒做”呢?或者说,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呢?这其中折射出他怎样的性格?2小组学生代表生14:我们觉得孔乙己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人,一个一心想向上爬的人。师:何以见得?生14: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终于”一词说明他一直想“进学”,说明他想搏一个功名。生15:他一直穿着长衫,尽管“又脏又破”,“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生15:长衫是读书人的标志,是有身份的标志,他不愿脱下那件长衫,是说明他不想承认自己贫穷窘迫的生活状态,不愿意与短衣帮为伍。可见他想进入上层社会,在这一个点与范进是相似的。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孔乙己与范进接受了相同的教育,他们有着相同追求获

13、取功名。所不同的是,范进在这场搏杀中成功了,社会少了一个腐儒,多了一个贪官污吏。而孔乙己则沦落下去。老师每每读孔乙己,常常这样想:孔乙己终其一生,他也不愿意脱下他的长衫,可是最后他不得不脱下,因为残废的他,怎么也不用穿长衫了;他一生都想踱进咸亨酒店,坐下来喝酒,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只是他永远站不起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呀。还有谁补充?生16:我觉得他与小说中的“我”的一段对话,也折射出他一心向上爬的性格。师:请作一点分析。生16:小说第17节中说“记着!这些字应当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他好为人师,教小伙计一个字,本也无可厚非,但偏偏要他“记着”,目的是为了做掌柜时用,这就不妥了。师

14、: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孔乙己那热衷功名的性格,但为什么说这一性格是其“好喝懒做”的原因呢?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生18:我是这样理解的:正是因为他热衷功名,所以他一直想考一个秀才,甚至想考一个举人什么的,就如同范进一样,所以他考了许多年,“终于没有进学”,长期的赶考生涯让他丧失了营生的能力,所以他就只能“好喝懒做”了。师:我同意你所说的客观上他渐渐地丧失了谋生能力,那他如果主观上想去营生,慢慢也可以“营生”呀。你们看看,孔乙己具不具有“营生”的能力或者先决条件?生19:应该有的,他字写得好,可以帮人家抄书;再者,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像孔乙己这样会写字的人,还可以

15、帮别人代写书信。我想他应当能够独立谋生。生20:他身材高大,做苦力也行,身材高大的人,不应该养不活自己。师:你说的有道理。这么说长期的备考生活使得他“营生”能力下降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就不想去参加体力劳动,或者做代写书信一类的事,这就说明生18:他好面子,好虚荣,以参加劳动为耻。师:你这样说,加上你前面所说,这样的分析就全面了。他“好喝懒做”的根本原因就是他所受的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耻,他的思想就是“万般皆下品,唯为读书高”,他根本就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正是因为如此,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就不可避免。大家讨论讨论:孔乙己的悲剧结局究竟是怎样的?3小组代表生21:他死了。生22:应该说是“可能死了”。师:你们俩人的意见不是差不少吗?生22:他是说孔乙己肯定死了,我是说可能死了,一种可能性,俩人意见还是有区别的。师:哦。(生笑)老师想知道孔乙己到底死没有死?生22:我坚持我的观点:可能死了。小说第13节说“大约的确死了”,“大约”一词就是我发言的依据。生21:那“的确”一词,又作何解释?(其他学生起哄,笑)师:是不是搞个投票决胜负?(生笑)生22:支持我的举手。(极少部分学生举手)生21:支持我的观点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师:猜猜老师现在会说什么?生21:少数服从多数。(其他学生起哄,笑)生22: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