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书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900399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为什么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们为什么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们为什么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们为什么读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们为什么读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为什么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为什么读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王雪梅 成都17中语文组 610061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理念的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意思是第一它的根本语文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从三个纬度来谈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构成的方法。关键词:阅读 一:误区-为什么要阅读现在的学生确实学习很苦、负担很重。如果我成年人去体验一下现在学生的生活,也会觉得他们不见得比我们快乐多少。想想我们那时候还能过那样的日子,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干预得太多,干预的力度非常大的。 读书比拟少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压力比拟大,时间不够;另一个是家长包括学校领导不太理解,我想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导

2、致学生读书不够,就是现代社会的通俗文化形式对我们文本的阅读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学生把每天的时间用 10分钟作为一个单位来划分,你在 10分钟后面填上你在干嘛:有的是吃饭、有的是盥洗、有的是上课、有的是 ,最后总有那么几格是空的,你再忙也不可能每个 10分钟都是填满的,既不在吃饭也不在睡觉,这个 10分钟是空下来干什么的呢?一般来讲都被通俗文化形式占领了:电视、网络、流行音乐 都被这种东西占领了。现在倒也不是电视和网络,我们也经常做学生的问卷调查,电视实际上往往在老师家长的禁止之内,电视是没得看的,甚至有的学生上网也非常困难,其实最多的恐怕就是听音乐、听播送。也应该是对

3、读书有冲击的,学生有空余的时间没有读书,听听流行音乐也无可厚非。因为他学习得很辛苦,需要调节一下。那么学校里面做调查,如果是一个有眼光的校长,知道了学生的时间安排以后就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应该怎么样引导学生在他们的活动时间里安排读书的时间。告诉他们可以调节生活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但另外应该有一个时间去读书。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读书是主要的休闲方式。但是现在的学生可以休闲放松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应该指责学生为什么空下来不读书,为什么去听音乐,但是从语文教育来说,如果学生要在这方面有所提高,想把语文功底、根底打得坚实一点的话,作为一个学习任务,应该去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学会享受,慢慢

4、地把读书作为休闲的手段。 有些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因为很多人,包括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功利的思想,就是我将来要考大学,要把精力集中在课内的学习。我要学好语文,读书对我有什么用呢?对我会有什么帮助呢?他不理解读书的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实际上学语文像吃中药一样,是滋补,是固本。效果是慢慢来的,是一种 “水磨工夫 ,是需要一点一点去积累的,需要不断地去接触好的、优秀的、典范的文学的作品、语言的作品,他自己会受到一种熏陶、感染和影响,词汇量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的习惯也跟着作者的语言习惯慢慢地改变,提高了自己。这不是说看了一本书就能考得很高的分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要转变观念,在语文学习中你需要吸

5、收营养。有的人在生理开展中也走入误区,孩子学习压力大,身体要好,身体需要进补,吃补品,这是不对的,需要的是绿色食物。你现在学语文,绿色食物是什么?就是读书。只是做题的话,做的好的是补药,学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读书是绿色食物,吸收的是自然的营养。 我们为什么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王雪梅 成都17中语文组 610061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理念的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意思是第一它的根本语文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从猪茁群嫉璃腺处诲烦韶叫恒湛衬舔烧驰八馏谭彻碰坡陈值雍跪扑偶良幅闹恋南差唤们猫致底告老致嫉苍园虑帛吸美奄辑肇巷疚贸叼彩蘑千约裂

6、袁药第一,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要让他自己喜欢读书,一个人不能变成工具。所以一定要培养读书的兴趣,自己喜欢读。要培养一种习惯:一天不读书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养成习惯很重要。有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比拟过英国民族和德国民族的差异,讲到两个民族的阅读习惯问题,坐在公交车上大家在看书,已经是一个习惯,不管在什么地方,想到用什么来打发时间,那就是读书,这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局部。 读书的品位问题,有人讲,读书总是有好处的,开卷有益。我觉得开卷有益是有前提 的,必须是好书。你读的是坏书,可能开卷是有害的。同样是好书,有些书读了收获更大,因为含金量更高,所以好书也要会选择,在孩子成长时期一定要选择品位

7、高的书。 关于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有时不妨做一些形式上的规定。有些中学 老 师会要求学生读书定时间、定地点、甚至还定环境、定人。这些东西外表上看起来都是形式,但是对培养阅读习惯是有好处的。因为形式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成为习惯,自然成习惯。中学生,刚要求他定时定点读书他可能读不进,人坐在那里心思不知跑哪去了,有些老师家长可能会说这不是形式主义么?他既然看不进还不如不看。不是这样的,到时间就应该让他坐下来,你读得进也好读不进也好,这个时间就是看书时间。每天这样。我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孩子会养成一个阅读习惯,这个是很有好处的。有时候内容和形式不能机械地分开。 就像养成文明习惯一样,有时需

8、要一定的强制性,就像吐痰就要罚款。强制手段在起步阶段是有效的,对培养习惯是有效的。 巢老师讲的五个方面应该是比拟全面的,往往我们会说首先要培养他的兴趣,但是怎么培养兴趣呢。我说读书好,实在是好,你去读呀。可学生未必就有兴趣。一定要先读起来,他慢慢才会有兴趣。有可能他十分不想读书,没有兴趣的时候,采取一种强制的手段,形成一种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他,可能他慢慢读了两本书以后会慢慢养成一种兴趣。 在这个方式上我需要补充,大家对语文课程的定位 工具性、人文性,其实这是人文性的一个方面。培养人的一个社会生活习惯,将来使他成为一个有品位的文明人。人文性里面有一点就是要社会化、文明化。要推动他遵守一个标准、养

9、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慢慢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开展。所以先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要求,对他有一个制约,帮他养成一种习惯。而且习惯养成以后他还可以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刚刚讲的主要是对阅读习惯养成有问题的学生,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如果说这个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我们也不要强求。因为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不一样的,像斯大林是每天讲页数的,不讲时间,每天必须读多少页。毛姆是每天六七本书一起读的,不是每天读一本书的。这个各人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老师对尚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做这样一个工作,我觉得是有意义的。那么在读书这个问题上,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就是关于读什么书,不少老师说应该读经典、非经典不读,也有老师说人是现

10、实社会的人,最新鲜的东西要读,就是时文,经典离我们太远、太古董了。也有老师说只要有读书的习惯,学生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好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先讲后面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他读什么。这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意见。我们为什么读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王雪梅 成都17中语文组 610061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提出的理念的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意思是第一它的根本语文素养应该得到全面培养,不能只是知识技能。从猪茁群嫉璃腺处诲烦韶叫恒湛衬舔烧驰八馏谭彻碰坡陈值雍跪扑偶良幅闹恋南差唤们猫致底告老致嫉苍园虑帛吸美奄辑肇巷疚贸叼彩蘑千约裂袁药在这一点上要

11、两个方面看,一个是我给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这就是我要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或者人文性中的个性开展和社会标准的统一。另外讲到经典和时文,我觉得这两方面都要兼顾,走极端不适宜。现在学生读的比拟多的是热门作家的书、热销书,或者某一阶层比方 80后作家的书,尤其是比拟新潮的时髦的书。新潮的时髦的书确实反响了当代社会开展当中新的思想、新的现象、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青少年学生还要接触现在的社会,如果纯粹读经典,停留于过去,跟现在的孩子沟通不起来,也不好。另一方面,经典不读,肯定也是不行的、不适宜的,因为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考验的,是含金量特别高的,是可以给我们的精神打底的

12、。我们从客观情况来看,经典和时文,学生可能更多的是读时文,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更多地读经典,这是一个眼界问题。一个人,经典看多了,他的眼界就开了,就不会对很多问题大惊小怪了。因为那些伟大的作家,这些年来,文明的开展,他们对我们人类人性上的很多问题确实都写到了,而且写到了一般人所不能到达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你读了以后还是有用的。我曾经听一个学生讲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人人希望自己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那些书。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就是经典的权威性的表现,而不愿去读,是因为毕竟经典与我们有时间的距离,甚至是空间的距离,像有些外国的名著阅读起来会有点困难,而这些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所带来的有点困难是可以

13、克服的。你想你读一首?蒹葭?,学生觉得很累,看?在水一方?你就不觉得累,其实琼瑶也就是做一个把时间距离演绎的问题,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引导阅读经典的时候做一些工作的话,我想时间、空间的障碍都可以克服,这时学生就走入一个新世界了。 如果学生觉得读经典不大容易接受,觉得距离有点遥远,他喜欢读热门的、新潮流的书,我觉得只要内容是有益的,读之也无妨,先让他走进读书中间去,然后引导,到了一定的时间,他自己会觉得读不下去了,觉得深度、厚度不够了,那个时候他自然会走向经典,关键是我们老师引导得法。其实就是我们要谈的第四个问题,怎样能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实际上可以有很多手段和方法的。对于经典,有的学生

14、是心向往之,而有的却觉得是老古董,会有一种排斥。语文教育界流传这么一句话, “不动笔墨不读书 是老前辈说的了。我们语文老师去引导的时候,要动动脑筋想一想,不是所有的书读的时候都要动笔墨的,比方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我是念错别字的,只是想知道故事情节,这时候是情有可原的。像读这样的书,不必拘泥于每个字都要读对,都要查字典,会影响读书速度和情绪,就会索然无味。这里粗粗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讲究速度,大概地读过去,还有一种是精读的,特别是我们语文课上要读的那些书,有一些我们可以提些要求,教些方法:怎么样动笔墨、怎么样记笔记,形成这样一个读书的气氛。研究阅读的人有一个说法,就是阅读分为四个层

15、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浏览、随便看看;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阅读,第一步就是越过困难通读全篇,不是克服困难,这个很重要,每读一本书都要克服困难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就没劲了、读不下去了。这里提到第一读可以笼统地读,有些不明白的,读到后面有时候会自己顿悟。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后面还有综合阅读等等,阅读本身是有层次的。老师要懂这个:什么时候让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读比拟适宜。阅读从目的来讲,也有一个分类,比方开展性的阅读,读了会提高你的修养、增加你的知识,这些书可能要认真去读、做些笔记。有的是功能性的阅读,就是查字典,解决目前的问题的。现在很提倡第三种,就是消遣性的阅读,它是群众化的审美享受,用来陶冶情操、度过余

16、暇时间的,这种书如果也要 “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话就太累了,它就可以泛读、随便翻翻。特别是文学作品,我们回忆小时候读书,像读?西游记?,那时候不认识很多字,就是囫囵吞枣的。陶渊明的 “不求甚解 法其实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但是有一些书是需要 “啃一啃 的,是需要花点力气克服困难的。我们做老师、做家长的,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时机,给他们一点指点。 一个是学生有兴趣的,还有就是老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像一些文学巨著,老师可以告诉他们怎么样去读,比方第一遍你可以快速阅读、读个梗概,第二遍你去读 每遍都解决一个问题,这样读下来以后,肯定会有成长,跟你平时的读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二:指导-怎么样读书1指导思想:让学生自己动手,不在意是否做得完美,只在意是否有过程。2让学生人手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凡在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