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新舆论场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9003953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成新舆论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成新舆论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成新舆论场.txt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段荒唐;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声叹息。五年来,互联网完成了 两次超越:先是搜索引擎网站超过了传统的门户网站,谷歌超过了大型门户网站;接着今年 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全球浏览量最大的网站。这表明互联网进入了社 交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本质终于更深度的显现一一基于整合多样化的社会群落,来实现社会关系的最 大化。这种互联网下的人群结构已越来越成为认识未来社会政治架构和商业模式的基础。社会化网络的新特点一、实时生产和拥有信息互联网打破了媒体“传播”与“受众”的界限,每一位使用者都同

2、时可能成为信息的生 产者与消费者,他们随时制造信息和得到别人制造的信息。这是一个个人发布时代。一一新的传播能力:新闻和观点不借助传统媒体就可以进入公众。媒体生态被改变:进入机构传播和个人传播共处的时代。职业优越弱化:把独家的资源变成了开放的资源。今年3月Facebook超越了谷歌,成为世界浏览量最大的网站就是以上这些变迁 的证明。二、“社群”家园形成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对话与社会交往因此形成,以不同类别信息流动为内核,形成一个 个网上“社会群落”。其中有:(1) 转瞬即逝的临时社群,如BBS中围绕某条帖子形成的树状话题结构的社群。(2) 相对固定的社群,如微博中博主与追随者。(3) 高密度的社群

3、,一些博主与每天浏览他的博客(微博)的人们。网上社群的特点是:密度高,群簇化和多维连接。这是他们的新家园,是他们的“归属”。近年来,凡是成功搭建社交平台的网络都能迅速 聚集人气,其要害在于这些技术平台上形成并积聚了一个个细小的群落,他们是一个单位、 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同一职业的人、同一信仰的人、同一爱好的人、同一心理需求的社 群。三、新的传媒能力专业化一一参与者高度专业化。很多网络用户深谙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传播技术,以及 “炒作”等传播手段,拥有新闻网页、贴吧、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同时善于借 助传统媒介力量。例如“华南虎事件”等众多热点中涌现了一批专业摄影、法律专业人士; 垂直行

4、业类网站论坛、专业圈子性的网站更积聚了一批高度专业化的用户。“越狱”一一形成先传播后过滤的管理状态。传统媒体“先审后发”的管理模式被互联 网扭转为“先发后审”:很多网站对网民言论采取先放行后审查的模式,在信息已经发布到网 上后,仅通过随机审核发现不适当的内容,或接到用户的投诉要求后,才将有问题的信息进 行删除。资源一一传播的高成本向无壁垒拓展,产生真正的社会化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 传统传播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低成本、高速度、大容量、多功能、高参与度和高互动性 的特征。目前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微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等,它们 发言门槛和传播成本都很低,先发后审的管理状态更

5、助其向无壁垒拓展。扩散一一圈子化的分享。互联网正在从聚众走向分众,微博的产生又形成了 “微众”。像 豆瓣社区覆盖了540个城市的3769万网民,由用户自建的兴趣小组达到15万个。很 多圈子根据社会角色和兴趣来划分群体,这已同人们的“生活圈”、“工作圈”和“消费圈” 相平行。四、新语系形成细小的社群圈子在网上与社会打着“哑语”。笔者总结,网上言论有如下特点:嬉皮士 的反抗(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雅皮士自恋(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 说);沉默式煽情;幸灾乐祸式起哄;看似平淡的嘲讽;反逻辑的机敏;易传上口等等。五、塑造和干预社会在信息的交流和发布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对话伙伴的意见影响,

6、并迅速形成舆论,乃至 产生行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国际上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有人利用Twitter扩大影 响的原因。例如2008年11月,美国大选期间奥巴马开设Twitter账号,吸引7 0多万年轻选民。六、分享成为生活原则在政治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交网提供了生活内容与态度的分享平台。例如艾什顿? 库彻(Ashton Kutcher,美国电影明星)在微博上有4 4 0万个追随者。新浪 微博上人气最旺的属姚晨。名人的穿衣经验或者美食体验都会受到追捧,甚至网络名气超过 现实的名气。七、导体革命2 0 10年4月3日,苹果公司在美国本土全球首发上市平板电脑iPad,上市第一 天在美国售出了30万部。

7、iPad证明:界面改变使用方式,使用方式改变接入方式,接 入方式改变媒体形态。媒体界面正掀起一场新的媒体革命。媒介介质改变的不仅是用什么上 网的问题,更是网络的使用方式,新的介质最终将会产生新的网络应用方式。八、社会化的协同生产从记者个体采写新闻,到网民协同。据统计,中国约有2 0 0万家网站提供互动服务,中 国互联网上每天发表的博客文章在3 0 0万篇以上;2 0 0 9年网民创造信息1 1.4亿条, 与2 0 0 8年相比增长了 2 6 3 %。网民形成自组织系统(self organizin g system),网络信息自发进行组织,自我创生、自我结构、自我发展、自我传播。网络新舆论场的

8、特点一、新舆论场形成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同形成的新兴媒体场中,舆论发生的机制也发生相应 变化,新的舆论场正在形成。以往网上舆论依赖传统媒体而形成的局面,已发展成网上舆论 可以先生成,反过来影响传统媒体,形成两者互动。如果从信息发布的形式和途径进行划分, 则形成了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权威发布和权威解读等方式,自上而下主动释放信息而形成的 “官方网络舆论场”。其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等新媒体 只是传播载体。二是依靠网民自下而上的“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而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网 民和论坛版主、博主是这种传播模式的主体。目前,这两

9、个舆论场从内容到语境都存在差别。“官方网络舆论场”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 等重大题材上占据统治地位,而“民间网络舆论场”在涉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行业垄断、 社会保障、城乡差距等涉及公平公正的话题上,更容易被网民认可。要处理好这两个网络舆论场的关系,一方面要使官方网站在语言表达、内容选择等方面 让公众看得懂,易接受,更亲切;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回应和引导民间舆论场出现的热点舆论, 或者通过技术手段在官方网站搭建互动平台,吸纳和承担部分民间舆论场的功能。二、新舆论场的传播路径模式互联网热点事件的舆论传播呈现出两种主要模式。第一种模式以传统媒体为发端:传统媒体报道一一网络关注形成热点一一网络意见领袖 推波

10、助澜一一传统媒体跟进一一网络媒体再转载一一网民再热议,形成舆论升级。第二种模式以互联网自身为发端:现实问题引发网络敏感贴文一一博客、跟帖量增高, 形成热点一一传统媒体跟进采访报道一一网络媒体再转载一一网民再热议,致使舆论升级。这两种模式无论发端于何处,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舆论形成的重点在网络,网络形 成的重点又是博客等非媒体内容即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用户自己生产内容),而不在是以传统媒体为主。邓玉娇事件与习水嫖幼案、杭州飙车事件等网上事件中,都看到这两种传播模式的作用。 这些事件涉官、涉贪、涉警、涉富,其舆论反映出的问题关乎党的形象,政府的信誉,官员 的操守

11、,名人、富人的品行,人民的尊严,集中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心理。它们关乎维护社会 稳定、维护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互联网和传统媒体所共同构建起来的新的媒体格 局改变了传统的舆论格局,形成新的舆论场,也使舆论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 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机制,有效应对。传统媒体在网上的新生网络新舆论场的形成,意味着“新”“旧”媒体的概念日趋模糊,全球化、数字化的浪潮 正推动着不同介质媒体的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甚至合二为一。正如从IMAC到iPad的创新 加速度所展示的,当所有已经和将会出现的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扑面而来时,新闻传播体系的 变革在催促传统媒体网络时代的新生。这一切都表明,我们要提高自

12、觉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运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我们要为传统媒体内容赋予新媒体价值,形 成可延展到未来的内容价值链。一、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对网络事件要不回避、不拖延、不包庇,及时有效地引导,对公众情绪疏导和化解,以 准确、开放、权威的信息发布疏导民意。要建立网络新闻发布的制度。对于已习惯优先面对传统媒体的地方政府,应把引导网上舆论 放在突出地位,建立、完善网上新闻发布机制、处理网络舆论事件,运用网络与群众互动沟 通。网上新闻发布要遵循传播规律,尊重网民心理。一是要根据网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发布时间的特点,打好网上新闻发布时间差,增强 新闻时效性

13、。二是要变“结案式新闻发布”为滚动式新闻发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篇 幅限制、形式限制,制作快捷的优势,不断更新事件处置进展情况。三是要反复推敲与慎重确定新闻发布的核心信息,做到发布内容严谨周全,经得起推敲, 防止出现“躲猫猫”、“俯卧撑”和“70码”等社会讽刺。四是要学会多种发布方式灵活掌握、穿插进行。目前常用的新闻发布方式有新闻发布会、 背景吹风会、媒体专访、政府网站发布信息、通过手机等通讯工具发布信息等,还可以针对 互联网的特点进行网络实时互动,与网友对话、政府信息群发论坛置顶等新的方式起到信息 发布的作用。地方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熟悉情况、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按照网上传播规律,

14、运用网 络语言,作权威发布与专业解析,帮助披露事实,发表看法,引导舆论。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思维传统媒体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新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媒体改变了人们使用传媒的习惯, 也将会改变新闻写作手法、语法和节目制作方式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新闻生产的 链条。首先,新闻产品要丰富化。像美联社现在就改变了新闻稿加图片的模式,开发了适应于 手机和苹果平板电脑使用的丰富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供邮件转发,可以发上微博分享。今后 一家新闻机构的产品必须要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新闻产品,为本机构的不同媒 体提供来源,也为社会化的多媒体应用提供来源。其次,机构发展跨界化。新媒体的深度应用使得所有

15、网站都能“跨介质”实现,可以集 成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手机的综合传播能力。微博的诞生,不仅使新闻微型化, 同时开启了受众“微分化”的时代。这就要求新闻机构更加自觉地走上多元发展的轨道,运 用高新技术成果,拓展产业链条。再次,思维创新全新化。新闻机构不是办个网站,即搞个传统媒体的官网就算与互联网 融合了。网络和手机与传统媒体根本不是一个语境,必须按照它的方式去连接、给予、交流、 互动和分类。要主动吸引网络公民向我们分享文字、照片、视频,致力于创造与普通人共建 的社群,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属于他们的新闻形态。三、内容上适应新的需求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思维,也拓展了新闻的产业链条。同时,

16、互联网也正在改变人们的阅 读方式。因此,报纸的版面设置、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都要以新的阅读需求为依据来调整, 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新要求。也就是说,要赋予传统媒体的内容以新媒体价值,让传统 媒体的资源链条得到延伸。互联网条件下形成了那些新的阅读需求呢?第一,主题化阅读,围绕一个时间搜索相关 主题。第二,视觉化阅读,对事件需要看网友的视频或图片。第三,评价性阅读,对观点的 需求加大,像韩寒、“不许联想”一类的博客受到欢迎。第四,娱乐化阅读,在松弛的状态下 浏览,也通过阅读放松自己。传统媒体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报道方式、编辑方式,给自己提升到新的延伸空间。十年前,应对互联网挑战,报纸提出要办成新闻超市。但今天,网络已成为真正的新闻 超市,报纸就应该更加强调所报道内容的必读性,注重主题化、背景化、资料化的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