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9003821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水平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仅仅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

2、学目标。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能够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相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能够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复习引入 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有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表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

3、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让学生理解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活动一:中华上下五千年 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

4、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

5、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 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能够根据文明成果实行归纳: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活动为本节课的拓展部分,能够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行交流,也能够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集体简单回顾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教学环节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能够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对应活动展开活动。 本活动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