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90037019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原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厚德树人笃学致用*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根源系别 人文与传媒学院 专业 汉 语 言 文 学 年级 2010级 姓名 孙 小 英 学号 10410103022 指导教师 赵红老师 2013年12 月23 日试论朱淑真婚姻不幸的根源孙小英摘 要:朱淑真是宋代能与李清照相提的女词人之一,她天赋才情,才华横溢,内心世界丰富,著有“点点声声有断肠”的断肠词来抒发个人情怀,断肠词内容主要反映朱淑真自己的个人生活,特别是其后期的诗词大部分表露婚姻生活的不幸,风格抑郁悲凉,低沉哀婉。在作品中朱淑真自说其愁苦的根本原因是“团圆事未谐”,以此也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婚姻的不满。除了她自己的

2、说辞外,前人多认为她的婚姻不幸是理学盛行的残害,是由于社会的原因,也有人认为是她自己独立人格的悲剧,但都鲜少从朱淑真自身性格特点和心理机制去分析其婚姻的不幸。本文将试图着重从这一角度去探询朱淑真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关键词:朱淑真;婚姻不幸;理学盛行;性格宋代的女诗人朱淑真,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对于其生卒年现在没有准确的界定。她是与李清照并称的宋代才女,多才多情的她“是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1她生于宦官家庭,生得伶俐可人,父母宠爱,有富足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从小读经诵史,晓乐律,填词赋诗,弹琴绘画,还写得一手精妙的小楷。据说“幼颖慧”,童年时就作了一首小诗

3、书窗即事。然“及笄”年龄之后,婚配与一文法小吏,志趣不合,婚后生活不如意,以致抑郁而终。朱淑真生前著有大量的诗词,前期诗词风格清新明快,后期风格幽怨苦闷,伤感颇多,后期的作品中独倚栏杆,泪湿衣襟的孤寂生活就是她婚姻不幸的显现。但是死后因为她的各种传言,“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2后来,“宛陵人魏仲恭,曾因听到旅人传说朱淑真诗词,感其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同情她一生的遭遇”,3 搜集其诗词辑集为断肠集十卷,郑元佐作注,并增辑后七集。她的诗词才得以流传后世,为人们所诵读。但是作为一位女性却饱受各种辛酸与精神上的压力,婚后家庭不和,婚姻不幸,她于文字中发出断

4、肠的悲痛。这样一位一生遭受悲惨命运的人,为后世很多人同情和关注。根据她的诗词,前人有研究她婚外恋的,有赞她大胆的女性觉醒意识的,有说她孤独意识的,更多的是分析她婚姻不幸的客观因素。本论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朱淑真性格及心理机制的分析,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较全面地分析朱淑真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一 前人研究朱婚姻不幸的主要观点前人研究大多认为理学盛行、夫妻双方才学悬殊是朱淑真婚姻不幸的主要原因。朱淑真生活的时代儒学已被发展到了极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更是蔚然成风。婚姻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女性的贞节观念到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男女之大防的

5、时代又怎能容下毫不掩饰写出“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这样诗句的朱淑真呢?所以像朱淑真这样不守“妇道” 、“离经叛道”的女人根本无法获得任何自由的生存空间。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朱淑真很清楚社会是不允许女性卖弄文采的,而是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她却不会那些“贤妻良母”应该做的事,所以她在掬水月在手诗序中解释:“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4这既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又是强调理学盛行的危害。在社会重压之下,朱淑真也嘲解“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自责其一),她似乎也陷入了才情与妇德的两难境地。2 夫妻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无论她陷入才情多么深,最终她还是被

6、迫走进了“妇德”的深渊,想要埋没她丰富的情感世界。她无法选择婚姻自由,最终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她成为了封建礼教压制下的牺牲品。也正是因为所适非偶,他们夫妻之间没有共鸣点,这也是她婚姻不幸的一个外在因素。对于他的丈夫,有人说是市井小民,有人说是文法小吏,目前都没有确确的证据。不管他丈夫是什么人物,重要的是他不是朱淑真心中的“萧郎”,他没有气质,不是才子,而是封建礼教下的“佼佼者”,更不会与朱淑真花下吟诗,月下弹琴。 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无话可谈,了无情趣,朱淑真在诗中就表现出“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裁诗”(舟行即事其五)的寂寞孤独,没有才气学识的丈夫不允许她吟诗作赋,更不会与她填词赏诗,对于她

7、这是多么没有情趣的生活呀,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的和丈夫没有话语了。慢慢地诗人的心灵变得空虚,无人理解自己的志趣,与丈夫在感情上没有共鸣,他们毫无共同语言,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住在一个家里,心却各安天涯。据说后来丈夫在外纳妾,这样就更加剧了他们婚姻的破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阐述了封建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只是“古典的一夫一妻制”,男子依然是统治中心,一夫一妻只是在限制女性而已。而朱淑真却从精神上不能承受这种“古典一夫一妻制”的,所以当丈夫另寻他人时,她只能独自“泪滴罗衣暗断肠。”(舟行即事其六)可想而知,在婚姻这座围城里,一个另寻他欢,一个以泪洗面,没有任何交集,这样的两个人婚姻会幸

8、福吗?而与她同时代女词人李清照,不仅词美,爱情婚姻也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喜欢诗词,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学术修养,情投意合。所以婚姻幸福的外因中是需要双方有契合点的,朱淑真的婚姻中没有,所以婚姻必然走向悲剧。这些外在因素是他们婚姻失败的导火线,前人已经有很多的说辞了。那么最终点燃这跟导火线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当事人自己的内在因素造成的。二 朱婚姻不幸的内在因素内因是促进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朱淑真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性格引发的一系列内在因素是她婚姻走向破灭的根本。1 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5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

9、个人的命运,朱淑真是怎样的性格,她的性格是怎样断送了这一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朱淑真生活在优裕的宦官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好的文化熏陶,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但是宋代妇女不能随便“出中门”,出阁前只能呆在她狭小的庭院。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个富于幻想的朱淑真,有对爱情有美好的憧憬,幻想“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秋日偶成)的佳人, 憧憬“白璧一双无玷缺”(湖上小集)的理想爱情;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向往着“座上诗人逸似仙”, (湖上小集)想着这样的人便可与自己双宿双飞,共同吟诗作赋,享受着真正平等的二人世界。同时,她希望自己“牵情自觉诗毫健”(春园

10、小宴)的非凡能力能为别人所欣赏,这也可以看出她自负不凡的性格,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华会得到赏识,自负的认为像她这样有才情的人可以享受到她理想中的爱情,本意想嫁一个才貌双全,能诗善赋的如意郎君,所以当她所适非偶,形成极大反差的时候,她是不愿接受的,她还想生活在自己的梦里,把自己的梦想埋进诗词里,她能够在诗词中表现情感,是因为她的性格敏感。朱淑真敏感的性格一是对生活中的小事物有敏感的洞察力,二是对情感方面有敏锐的嗅觉。事物的变化都会牵动她的情丝,她悲伤的发出“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月华清)的感叹,春去春来都会引发她“梦回酒醒春愁怯”(阿那曲)的伤悲,她这种敏感的性格使她能够把心中的情感寓意在一些

11、小事物中,从而可以发现她是一个对情感极敏感的人,能发出很多感叹,能够写出很多的诗词。在独自一个人,没有倾诉对象的情况下,她只能把情感方面的敏感流露于文字,她敏感的触及到爱情后就执着下去,丈夫不是她理想的郎君,必然在朱淑真的眼里就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了。加上朱淑真的女性意识和丈夫的封建思想纠缠在一起,就更加触碰到她的敏感神经,所以朱淑真“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也许丈夫要求她作“良妇”,她就会敏感的认为丈夫是在刁难她,她却忘记了丈夫接受的教育思想是理学。一个性格敏感的人是很难让人理解的,她们会把自己渐渐地封闭起来。那么朱淑真就是这样的,她和丈夫的交流少了,情感愈发的淡了,婚姻

12、就散了。由于她的敏感,她会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理解她的内心,她必须变成一个独立的人,她不想要没有爱情的婚姻,她要的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厮守。她宁愿“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减字木兰诗)宁愿独自惆怅、断肠也要守住自己内心的“高尚爱情”。这样孤傲的性格,完全把具有男权思想的丈夫放在一边,恐怕任何一个封建男子都是无法忍受的。婚姻只靠一个人或者说一个人的孤心守护,怎么能够长久呢?或许面对这样的她,丈夫已经无力回天了吧。另外可以说她是一个直率的人,直率的性格在我们看来是很好的,但是朱淑真的不幸也正是因为她的直率。有人在研究她的婚外恋时,提到过她的诗词是“言为心声”的表现。而对于一个生活

13、在理学盛行时代下的人,特别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妇女,直率的表达“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元夕)的思念,如此的坦白,试想当别人看到这样的诗句时会怎么想她,她的丈夫又会如何对待她。毋庸置疑,肯定会对她更加冷淡、不理不睬,蔑视这样一个不守“妇道”的女子。香港著名学者黄嫣梨在朱淑真研究中说:“淑真生于礼教森严的南宋时期,竟能在文字上作如此大胆的描述,可想见她的行谊,应该是敢作敢为的。”6这是在赞扬她的大胆,也在暗示说她走不出礼教的牢笼,终究会因为这样直率的性格毁掉一段婚姻。 除此,我们还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大家闺秀,面对这样不情愿的婚姻,除了伤感,她就是一味的“哭损双眸断尽肠。”(秋夜

14、有感)如果说她变得坚强,不是整天以泪为伴,而是积极地对待这段撮合的婚姻,或许结局就是幸福美满了。这样的自负、孤傲、直率、弱不禁风的朱淑真,封闭了自己,沉溺于过去,所以她不曾释怀婚前的理想恋情,这也必将使她的婚姻失败。2 无法释怀婚前的恋情我们经常说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是的,一个不愿释怀过去的人,她的心里永远都有一块阴影,寻找不到未来的光明,未来只能是漆黑一片。朱淑真曾经获得过一段她心中认为理想的爱情,获得了她心目中“逸仙人”的芳心,他们一起花前月下,吟诗作赋,何其甜蜜啊,正是朱淑真期待已久的浪漫爱情。不管这位逸仙人是白面书生还是何许人也,我们知道好景不长,这位如意郎君离开后,父母把她另许他人

15、,从此朱淑真进入了深渊泥潭。在落入低谷的时候,她没有及时的拯救自己,而是回忆过去,思念过去,把她带入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地。她总是在诗中寻找相思之苦,寻觅“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的苦恋。无疑,这与她敏感、独立的性格也是有关的。她没有试图寻找丈夫身上的优点,没有真正地想要过现实的生活,没有融入这个新家庭,只是希望丈夫要与自己的理想形象有契合点,没有共同点就孤立丈夫,自己“独倚妆窗梳洗倦,”(春词其一)心里流着泪,感叹“人间何处无春色,只是团圆人未归。”(春词其二)团圆之人怎么会没有呢?自己的家人(父母、丈夫),只是你太不把心思放在家人团圆之事上罢了,只是你把心思用来怀念过往了,时常“泪湿春衫袖。”(生查子)朱淑真就是没有释怀婚前的恋情,所以不愿与丈夫和睦相处,所以婚姻出现了裂缝。在她没有放下前一段感情时,又怎么会有美满的下一站幸福呢。她越是执着于这样不现实的过往,她的婚姻悲剧就会愈演愈烈,同时她的内心就会出现一种不平衡,心中的天平秤斜向了另一方,没有了稳定的重心,那么这就让婚姻变得岌岌可危。3 心理机制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之前的恋情与现在婚姻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朱淑真自身的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