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9001940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小低学生攻击行为处理之研 究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作者:日期:國小低年級學生攻擊行為處理之研究民生國小 陳秋妤行為問題為教師在班級經營中所面臨的一大考驗,學生所出現的行為非常 多樣化,而其中以攻擊行為更是讓教師頭疼不已。攻擊行為是外顯性動作,易造 成同儕間的語言或肢體衝突,對學生在生理與心靈層面皆有影響。學生出現行為 問題並非一夕之間造成 , 平日學校生活中即可見端倪,如果可以提早積極的介 入,瞭解學生的動機並處理之 , 就能免除個體將來所造成的傷害。本研究為研究者教學所遇到的個案林生 ) ,該生的問題行為在學校中已 經嚴重的影響其人際關係 , 並造成同儕的困擾。研究者期望透過行為問題的

2、功能 分析瞭解林生攻擊行為的原因 , 設法積極減少其行為問題,更積極的培養和增進 良好的行為。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變標準設計其中的處理階段先跟個案林 生訂立行為契約,彼此確定目標行為,再教導利用替代行為將攻擊行為取而代 之,配合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策略;實驗處理階段的所欲減少目標行為次數 , 將 依實際狀況調整標準,以增進個案的動機與成就感。研究結果顯示教師與林生的行為契約、替代行為與同儕的社會性增強之介 入有良好的效果 , 找出學生行為問題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可以正確的導正學生的 行為問題 ; 但還需要家庭的支持與溝通,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壹、緒論一、研究動機與目的學校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

3、 學生從一入學,就必須學習同儕之間互動的模式 , 教師也必須教導其適當行為。低年級學生是行為教學的重點階段 , 良好的習慣應 該養成,而不良行為則應消除 ,否則等其行為根深蒂固或旁人已有刻板印象 , 對其 行為將較難處理。學校裡學生和教師、同儕互動中,常常會有很多瑣碎的行為及事件發生, 其中攻擊行為是讓教師疲於處理 , 嚴重影響教學品質及學生人際關係。現今社會 因父母的子女數較少而較受到寵愛 , 有些也鮮少跟他人互動 ,以至於在行為動作 或人際互動中常發生問題,攻擊行為就是如此 , 學生彼此之間的認知不一樣,而 產生爭執和衝突。攻擊行為是屬於外顯行為,因此教師每日必須要處理不能忽略 之, 而家

4、長也很在意其子女在校是否被同儕傷害。攻擊行為如能在低年級就介入 使其導向正確的發洩管道 , 相信對個案有益 ,對周遭的人員都是有幫助的。本研究的個案一再地出現攻擊行為 , 嚴重的影響班級的作息次序,個案本 身也因其攻擊行為導致很多同儕的拒絕和偏見。因此為了減少個案之攻擊行為 , 擬根據個案的特質和需求 , 發展一套減少其攻擊行為的處理策略,期待其攻擊行 為能完全消除 , 增進其良好的人際關係。二、名詞釋義本研究所指的攻擊行為是指干擾到其他同學的行為,包括以下幾項:(1)隨意碰觸同學的物品; (2) 碰撞同學不抱歉並回手攻擊之 ; 3推人; 4)打人; 5)在同學面前比手劃腳、做表情激怒同學 ;

5、(6 亂說話激怒同學。貳、文獻探討攻擊(aggress i on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卻是一種相當普遍的行為。 不同的學者對攻擊行為的著眼點不一樣,有不同的定義,茲略舉幾位國內外學者 的定義如下:Loch ma n&Le nhart認為攻擊是成心朝向人們或物體的行為, 且企圖去破壞或傷害這些目標物;E ar on認為攻擊是直接朝向傷害目標的 任何形式的行為 , 或是傷害有生命的個體而促使其逃避如此對待 。田秀蘭認為 只要是意圖傷害他人的行為,均可稱為攻擊行為。而攻擊行為的判定,可由行 為的結果及行為的動機兩方面來判定。前者包括身體上的傷害及心理上的傷痛 ; 後者則只要有傷人的動機 , 均可視為

6、攻擊行為。王大廷認為 廣義而言,攻擊行 為是指行為結果導致他人生理與心理傷害。狹義而言 , 則是指以暴力加諸於人, 造成肉體或財物的傷害引自杜宜展,199 8 ;林月先、蘇純瑩、吳裕益,2 0 04; 洪榮照、何東樨,1 9 99。以下分別探討攻擊行為的相關面向及行為問題處理策略 : 區別性增強替代行 一、攻擊行為的原因 攻擊行為的成因極為複雜 ,綜合相關文獻得知攻擊行為的原因為個人及環境 兩大因素宋秋萍,199 6 ;林月先等人,2004。(一) 個人因素1. 生理因素或基因異常 腦部障礙或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衝動或是遺傳基因的影響。2低自我概念 低自我概念者對自己的特質與能力,比較缺乏自信 ,

7、當他們面對挫折 或與人衝突時,比較不能理性的面對問題,往往以攻擊別人來宣洩情 緒。3. 認知因素認知學派認為個體在社會訊息處理過程中的認知偏差與攻擊行為有關。 兒童在面對衝突情境時 , 如較少注意相關的人際線索 , 喜歡將他人的行為 歸因為具有敵意 , 有認為攻擊行為能有效解決問題 , 因此會採取攻擊行動 。4. 社會能力缺陷社會能力缺陷者缺乏察言觀色的能力 , 亦缺乏適當的表達方式 , 而以干擾 行為與人互動 , 容易引發同學間的衝突。二)環境因素1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第一個接觸的環境 ,與其人格的成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密切 關係。如家庭的親子、手足之間關係不和睦,經常以攻擊行為互動者, 兒

8、童容易出現攻擊行為 ; 家庭關係不和睦 , 容易造成兒童的平安及認同 上困難 ,會增加其攻擊行為;父母如有精神疾病或不良習慣議會增加兒 童攻擊的可能性。2 .學校因素學校是兒童主要學習的場所 , 攻擊行為表現的兒童缺乏班級生存技 能,又社會能力缺乏 ,班級社會地位低落 , 當他們面對衝突時自我控制能 力差,同時想吸引同學及老師的注意,在同儕起鬨下很容易出現攻擊行 為。3. 傳播媒體近年來, 傳播媒體快速發展 ,為了增加收視率 , 其內容充滿了暴力行 為。兒童玩電腦遊戲時亦常接觸暴力遊戲,這些生活中不良的示範都是 使兒童攻擊行為增加的隱因。二、攻擊行為的分類 攻擊行為的概念複雜,以不同的觀點切入

9、就有不同的解答 , 而其分類的形式相當多樣,如做簡單的分類,約略區分如下(杜宜展,1998;洪榮照,1 9 98;施顯 烇,2 0 01;顏綵思,2 0 04):( 一) 以攻擊的對象區分 :Gol d ste in、Glic k與Gib bs於1998年將攻擊區分為對人的攻擊與對財 物的攻擊。洪莉竹(民8 2以人數多寡區分,可以區分為人際攻擊和集體暴力兩 種。二以攻擊行為動機區分:1 主動攻擊:為了所欲之物而有的攻擊行為。 2被動攻擊 : 指個體遭受外在刺激威脅時而有的報復性攻擊行為。3.情意性攻擊:指遭受負面情感因素引發的攻擊行為。 三以攻擊行為目的區分:1 防衛性攻擊:指個體生命遭受到威

10、脅時的防衛反應。2. 工具性攻擊 : 以攻擊的手段企圖達到其他目的 , 非以傷害特定某些人物為 目的。3 . 敵意性攻擊:係指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攻擊行為。4. 發洩性攻擊:係指個體以破壞物品表現攻擊行為。( 四) 以攻擊行為的形式區分 :1 身體攻擊:指涉及身體上攻擊行為。2 言語性攻擊:指以語言為工具 , 使對方感到痛苦。3. 文字攻擊 : 指以文字作為攻擊他人的媒介。4. 社會化攻擊:指個體經由轉化、非直接性的攻擊行為,如偷竊。5. 非社會化攻擊:指個體原始、直接性的攻擊行為 , 如打架、爭辯。6. 毀損:指個體藉由破壞他人的物品、器物以達到宣洩情緒與不滿的目的。三、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區別

11、性增強替代行為DR A)是指選擇一種特定行為,透過增強的方式提 升個體表現此一行為 , 當個體表現特定行為的同時便取代原來的不良適應行為 , 此一特定行為即稱為替代行為 。替代行為是讓個體的問題行為用社會可以承受的 方式轉而發洩之的方法,例如個案上課時以說話來引起老師的注意 , 當其舉手發 言時,老師便讓他發言 , 必給予讚美,利用增強其舉手發言來替代說話行為的發 生。許多學者都認為增強替代行為最大的特色在於增加替代行為的同時減低不良 行為的發生。四、行為契約行為契約是雙方之間的一種承諾 , 這個承諾裡包括 : 雙方清楚地列出一些需 改變的行為,以及清楚地列出一些行為的結果 ( 增強物。所以,

12、契約的目的是系 統化地安排一些增強物,引發人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或改變不良的行為 ,以交換增 強物的過程。因此 ,契約不需要太長,也不需要太誇張,它是越簡潔越好。如果在訂立行為契約的過程協商得宜 , 它可以是一個非正式的口頭承諾 , 同 時也可以改變一些彼此均同意改變的不良行為。另外一個優點是 , 行為契約在開 始實行時 , 彼此約定要改變的某個行為 , 可能無法控制,而行為契約恰提供一個外 在協助的力量 , 使雙方終能做到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實際上是所有行為契約法 實施的最終目的。行為契約的實行程序 ,一般而言,是以一個無法控制的行為為起始點,而這 個行為通常是那個人最大的憂慮來源。所以,一開始

13、必須藉助行為契約來提供外 在強大的改變力量,才能達到控制不良行為的目的 ; 同時, 訂立契約的彼方,也需 要此時提供適時的增強 , 協助改變。最後 , 欲改變自己的人 , 已經可以慢慢的運用 自己的力量來控制或改變不良的行為 ,同時,契約的力量亦漸削弱 ,反而由一些社 會性增強來協助控制這個不良的行為。如果真是這樣 , 那麼那個人也已經可以控 制自己原先無法控制的不良行為,而達到自我控制的目的了 (陳滿樺,1 9 88。參、研究方法一、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九歲 , 國小二年級學生,林同學 (林生)外型壯碩有點過胖傾向, 經常和同班的同學起衝突 , 被同學告狀其喜用言語亂說話及動手觸摸他人及物 品

14、。林生學生在入學時 , 家長有特別說明其在幼稚園階段常因動手攻擊其他幼 童,造成幼童、家長及教師困擾 ,而使得幼稚園教師希望其能轉到別的學校就讀。 後來轉至某大學附設幼稚園就讀,並做測驗 , 結果顯示無身體、心理的異狀。因 其攻擊行為嚴重威脅到林生生的人際關係,父母擔心其和同學互動模式;在學校 上下課期間也常因其攻擊行為干擾到教師的授課及休息時間,亟需給予行為處理 防止其行為問題日益嚴重。二、研究設計本研究透過增強策略與行為契約對研究對象的攻擊行為進行輔導。在研究設 計上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變標準設計,其中的處理階段先跟個案林生訂立行為契 約見附錄一),彼此確定目標行為,再教導利用替代行為將攻擊

15、行為取而代之, 配合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策略;實驗處理階段的所欲減少目標行為次數,將依實 際狀況調整標準,以增進個案的動機與成就感。本研究的依變項是個案的攻擊行為表現,由教師觀察個案平日的表現,加以 記錄、界定及評量。三、研究工具與材料一)觀察記錄表為蒐集個案的行為資料,本研究針對目標行為的特質,設計記錄行為次數的 觀察表,評量個案的行為發生次數。(二)教學及研究日誌日誌的內容包括日期、個案出現的特殊行為與處理策略、遭遇的困難和反省。 三)行為契約行為契約的內容包括1.要達成的目標;2達成或未達成目標的結果;3.個 案和研究者的簽名;4.履約生效的日期。一式兩份,由研究者和簽約學生分 別保管。四、研究步驟一準備階段本階段先蒐集個案的問題行為,並觀察記錄其常出現的攻擊行為(如表二), 界定學生的問題行為,分別設定學生的目標行為。另外,依教師平日觀察和利用兩 兩比較方法,得到個案學生增強物的喜愛順序,如表一。表一增強物喜愛順序表順序增強物喜愛項目1增強物的選擇(依照學生喜愛的順序列出2下課與班上的好友一起遊玩3下課玩自己帶至學校的玩具4畫圖5下課到合作社買署餅或水煎包6星期二午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二)行為界定1. 個案資料林生,男性,九歲,就讀國小普通班二年級。家庭環境單純,家中成員有 父母及一位姊姊,平日和家人的互動未有不妥;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