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986013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探索新的教育方式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容概要更新教育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已颁发两年多了,各地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也开展得轰烈烈,教师们在实验中深深地感到要全面地推行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要有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教师。因此,在这一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一一课程改革中,教师能否“与 时俱进”是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一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告诉我们,改革要构建的是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绝不仅是教材容的增删, 也不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它是从课程观念、课程结构到课程实践的深刻变革。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要面临一次大洗脑,要更新观念,

2、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应对这场挑战。一、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新课改实施两年来,从实验区的情况来看,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 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贯穿于课改始终的工作。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必须具备以下观念:第一,教师必

3、须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很多年以来就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具有、平等的意识,还要建立教学的策略和规则,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可以说还远远没有形成。1、现实反思。教师未能具备、平等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基本没有、 平等的因子遗传下来,而家长制、一言堂、对权力的崇拜、等级观念可以说已渗透到我们的 血液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我们对教学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是 “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

4、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教学的定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 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思想,这也导致了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稍开明点的教师最多来点“启 发式”、“讨论式”,但还是限定在老师设计的围。2、现实需要。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

5、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导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 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 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意味着人 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如果教师不具有、平等的思想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如何将、平等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关键,一些实验区中出现的“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现象恐怕与之有非常大的关系。3、解决对策。如果没有了不平等形成的教师的权威,没有了师道

6、尊严,没有了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我们的教师是否还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否还能很好地组织教学?答案肯定是不唯一 的,有的教师能做得很好,而有一些(恐怕数量不少的)教师恐怕很难适应,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很难维持,教学质量更难以保证, 这部分教师又很容易回到教学非化的老路上去。因此,如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同时做到“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专业水平。当外在的权威失去后,当学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权利和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时, 当强权和体罚成为过街老鼠时,

7、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 术水平去建立。当课堂向学生开放时,向学生的思维深处开放时,教师能不能驾驭得了课堂, 就要看自己的修养和水平, 而不是单单靠所谓的教学机智就解决得了的。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术水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绝不是靠学校规定学几本名著或什么读本就能解 决的,这应该是教师的在要求,应该是自己一辈子的追求,是终身的学习。二是教师要探索 实行教学的程序、策略,同时要指导学生建立在分工、合作、讨论、交流时需要遵守的规则、规和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合作也罢,讨论交流也罢,一定是出于学生在的需要,而不能是教师 出于教学的需要。随着规则的不断建立和化,教师对

8、学生学习纪律的要求就不再是禁止 和惩罚,而是放在了注意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上,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吸收别人的观点,学会分工、学会协作。这种规则的确立一定是的,有 利于全体同学的;而对规则的化以至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规则看守一切”,在培养公民的精神和实施的规则方面,教育(自中国教育文摘www.edU , 请保留此标记。)应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第二, 教师要建立现代课程观。首先要弄清课程、教材、 教科书三者的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 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大量

9、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性的教学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在本质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一刀 切的容,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课程不是“死”的,而是动态的、创生的。很显然,上述三者的 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 教材(

10、教科书)。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囿于教科 书的围,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 是很难实现课程功能转变这一课改重要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例子,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 长点,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

11、讲一遍课本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 课程的创生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教师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过去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又提出来只有一桶水还不够,还要有一池活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否则的话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旧有很大的势力,复习、新授、小结、 巩固、测试等教学环节仍旧是现在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这几年改来改去仍旧没有太大的变

12、化,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让学生深恶痛绝,他们渴求老师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焕发他们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次新课改中,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重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 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教学方法除了受观念的影响外还与教学容是密不可分的,当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得教学容不得不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的时 候,教学方法也面临着必须变革和创新的

13、时代要求。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我们过去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 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

14、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 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一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

15、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 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eduZ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本文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