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981928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基础教育研究个人工作总结 发言稿 新基础教育研究从人的生命和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出发,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为宗旨,追求师生们的积极主动发展。有幸走进新基础已经半年多了,我校语文教研组以饱满的课改热情,充沛的教学精力,积极投身于新基础教育理念与经验的学习中。 期间,每个教研组成员均有幸参与了无数次新基础教育的各级培训,以及各个生态圈同仁们身先士卒的探索与研究课活动,我们也积极组织和开展校本培训与交流活动,使得我们对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模糊、懵懂到逐渐清晰、明朗。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实行重心下移,更看重每个备课组的团队合作,无论是每个单元教材的解读、教学资源与策略的分享、作

2、业的设计与布置、教学常规的督促与检查等,我们更为强调备课组的统一组织与管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开始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寻找自身存在的不符合新基础教育的教学策略和理念,进行自我捉虫、不断调整与规划教研组的发展。 要说教研组发展形成的特色尚且过早,在此,只从教研组在这一期间的一些做法与研究,与在座的同仁们分享。 我校语文教研组发展目标是。落实“研、学、做一体制”的教研制度,以“培养主动、健康的人”为学生培养目标,努力达到“全、实、深”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向“精、特、美”目标奋进。 我们的研究课题是:“搭建支架,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开放的实践研究”,也就是以“五还”为首要研究重心。我们六个备课组分别根据

3、各年级组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搭建有效的支架,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获得思维与能力的成长。六个备课组的小主题,分别是:一年级:基于教材的一年级语文优化识字的教学策略,二年级:依托文本阅读,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兴趣,三年级:读写结合的教学课型研究,四年级:创设情境 以情育人,五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研究,六年级:搭建支架,促进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的有效下放策略研究。六个小主题,紧扣落实“五还”为基本任务,落脚于体现成人成事的教育教学追求上。 我们的研究课开展的模式:上下学期各有三个备课组开展研究课展示活动,每个备课组教师推荐出三个梯队教师,就同

4、一课题开展备课研究,形成统一认识,集体编写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然后由第三梯队教师进行初建课展示,整个教研组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后,备课组教师结合教研组的意见,然后反观初建课的教学成效,进行自我捉虫,并深入进行重建课的研究。隔天让第二梯队教师进行重建课的展示。而第一梯队教师进行最后的再建课的展示。每个备课组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实现课堂的重心下移,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心态、思维等各个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长性的变化。围绕这样的课堂目标,力争塑造出值得推广与借鉴的“精品课”模式。 这样的研究模式是第一次尝试,目前已经有四个备课组参与了。这样的研究模式,有利于整个备课

5、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每一个备课组成员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合心合力,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三节研究课的展示中,有利于突显积极探索,有研究潜力的教师。当然,我们在推行中,也有困惑,有阻碍。以往“同课异构”似乎更能彰显老师们不同的教学个性与特点,受到老师们的大力推崇。因此,老师们心中似有些排斥,而这样的情绪源于压力,即担忧自己的课不能上得比前一个好。然而,就如培训时专家也有提到的,不能说,每一个重建者的教学效果一定比上一次的老师好;也如,我们在生态圈研究课看到的,同一个老师的初建重建,同样不能确保效果是提升的。老师们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给自己解压,才能更好地投入教学研究。 对于整个教研组来说,新基础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我们更加努力地向生态圈的各位老师学习与求教。请大家畅所欲言,为我们能在下一阶段做得更好,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先谢谢老师们对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关心和帮助。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