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9981419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起看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欢迎查阅!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

2、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二、论语的资料。 1、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资料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

3、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3、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4、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四、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联系自己的

4、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3、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5、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六、巩固拓展 1、背诵全文。 、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诵积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6、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

7、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

8、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

9、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

10、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七、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

11、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八、关于孔子 孔子(前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

12、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

13、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

14、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