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舞蹈艺术特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96172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舞蹈艺术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清代舞蹈艺术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清代舞蹈艺术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舞蹈艺术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舞蹈艺术特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舞蹈艺术特点作者:徐群来源:艺海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论述了清代舞蹈艺术特点。清代舞蹈为戏曲舞蹈、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不 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清代舞蹈一、清代礼仪舞蹈种类清代礼仪舞蹈种类繁多,包括郊庙祭祀礼仪乐舞和朝会宴享礼仪乐舞。前者大致有:方泽 大祀乐舞,祈谷乐舞,零祭乐舞,大零童子舞,太庙时享乐舞,太庙裕祭乐舞,祭社稷坛乐舞 等。除大零童子舞和零祭乐舞,其它均由两百人以上表演。多数为皇帝亲至祭坛亲自行礼,可 见清王朝统治者对礼仪乐舞的重视,并以此来巩固其专制统治。统治者也注重宴享礼仪乐舞。 清朝皇帝侑食奏“清乐”,巡酒奏“庆隆舞乐”。二、清代宴享舞蹈的舞蹈动作如“庆隆舞乐”中

2、的“扬烈”舞,表演者为身穿黄布画套的十六人和身穿黑羊皮套的十六人, 每人各戴面具,跳跃掷倒,做模仿野兽的动作。表演中,有骑马者八人,着甲胄、戴弓箭、分 两翼,他们向北面叩头,然后做周旋驰逐的动作,他们象征八旗之人。表演中一人射箭,然 后,一只野兽中箭,其它野兽均被慑伏。舞蹈包含着威慑四方、降服百姓的政治内涵。又如 “庆隆舞乐”中的另一舞蹈“喜起舞”,是群臣庆贺天子平定天下的乐舞,也可以说是敬拜天子的叩头礼舞。三、清代民间舞蹈动作多来源于生活1、高跷与秧歌成为清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歌舞高跷与秧歌成为清代流传最广的民间歌舞,也是常常进宫为王室表演的代表性民间歌舞。 如“十字步”,双脚走“十”字状,双手

3、反方向地交替摆动,再加上身体随之摇晃扭动的动作,足 以表现人们喜迎丰收、祈神求福等内心世界的欢愉。2、独具特色的道具民间舞蹈竹马、扑蝴蝶、五虎棍是清代盛行的道具舞蹈。竹马道具用竹蔑彩布制成。马鞍部位有个 空档,演员站在其间,将假马拴在腰间,马鞍两侧有绘好的骑马人的腿。演员身穿彩服,手持 马鞭舞蹈。跑竹马主要以跑如一字长蛇阵、二龙吐水阵等阵图队形为主。演员跑阵图队形时,双膝微屈微颤,上身挺直,舞步又快又稳,男步刚劲有力,女步平稳轻盈。舞蹈粗犷豪放,具 有浓郁的塞外风格。扑蝴蝶流行清光绪年间,表现少男少女扑蝶嬉戏的欢乐场景。舞蹈分为三种角色:捻蝶 者、扑蝶者、舞鞭者,每个角色由四或六个以上的人表演

4、,捻蝶者是主角。舞者手持两根或四 根蝶杆进行表演,蝶杆就是杆上用布条做成的假蝴蝶,舞步是双脚踮起脚跟,快步小步,稳中 带微颤,捻蝶者用涮腰和小巧的“行步”及轻柔的抖蝶来表现蝴蝶飘飞的情景;扑蝶者则以追和 扑动作为主,舞者手持彩扇,手绢追扑飘飞蝴蝶,表现少年活泼可爱的性格;舞鞭者为一群少 年,他们舞鞭戏蝶,游动于前两者之间,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五虎棍是一种以棍为道具的民间舞,由于它以激烈的武术散打、对接、架打、砸顶、截 棍、撤步亮式、摔棍、上部旋风、盖顶花、扫棍等动作以及跳、转、翻、腾等动作构成,所以 又属于武术舞蹈,将在下面再做介绍。3、将武术融进舞蹈中藤牌舞和五虎棍是清代流行的武术舞蹈。“藤

5、牌舞”又称“盾牌舞”,为清民间走会形式之 一,由一名旗手和六名“藤牌虎”表演的武术性舞蹈。此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 光为平定倭寇而训练士兵武艺。据记载,藤牌舞最早是训练士兵的军事舞蹈,流传到民间后, 成为人们纪念戚继光的民间舞蹈。舞蹈中通过圆场、迂回穿插等队形和用藤牌摆出盖碗”、 “桌椅”、桥”、“梅花”等造型,加上如“翻筋功”等高难度技巧动作,营造紧张的战斗气氛。五虎棍前面介绍过,它以武术中刚劲、英武、豪迈、雄健的气势博得百姓的喜爱,它是由 故事情节、人物形态、有道白的戏剧性武术舞蹈,舞蹈表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未称帝前,在 董家桥头与当地恶霸董员外的横行霸道的女儿及儿子搏击对打,

6、为民除害的故事。表演时,演 员类似戏曲中武生装扮,在锣鼓伴奏下,表现拼杀格斗的气氛。4、劳动生活中创作的各种民间舞蹈旱船、大头和尚度柳翠、什不闲等都是清代人们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走会形式。如什不闲,是清代最受欢迎的民间歌舞,又称太平”、“诗赋弦”。所谓“什不闲”或“十不 闲”,是因为表演时器乐架上的鼓、饶、镲、钹均由一人来进行,手脚不得闲而名。舞蹈以表 现太平盛世为内容,也称“太平”,称之“诗赋弦”则是演唱者即兴唱歌,歌词又合辙押韵得名。又如旱船,是清代走会当中的重要节目,燕京岁时纪胜载:“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 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正月最多,至家忙时,则舍艺而归耕 矣。”

7、这可能是产生于湖泊河川一带的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采莲藕的劳动生活,经过艺术加 工久而久之成为人们在陆地模仿乘舟动态的观赏性歌舞。四、清代给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温润的土壤1、礼仪乐舞中出现了我国各民族民间舞清代宫廷宴会上除表演礼仪乐舞之外,根据何志浩先生收录,还有喀什葛尔的乐舞、乌什 各城阿奇木舞、叶尔羌和舞、贵州苗舞等。2、在地方戏盛行的背景下,民间歌舞小戏迅速发展,品种繁广赵翼檐曝杂记载,当时北京“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明末 清初,战乱频繁,各戏班子解散,北京成为地方戏集中之地,在此种背景下,各种地方歌舞小 戏受之影响,得到长足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戏种有:小花戏;河北定

8、县秧歌;东北二人转; 蹦蹦戏;河北的落子;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云南、广西、 四川的花灯戏;江苏、浙江的滩簧等。还有少数民族歌舞小戏,如藏戏、白戏、傣戏、侗戏、 僮戏等。这些地方小戏中的舞蹈动作的姿态直接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社会。如花鼓灯中的,簸簸箕”、 “端针匾”、“双扯线”、“风摇柳”、“凤凰三点头”、“老鹰磨云”、“野鸡溜”等。为今日民间舞蹈 积累了丰富的原生态动作元素,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五、清代舞蹈动作已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清代舞蹈动作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规范和节奏的准确,清代舞蹈伴奏乐器多以鼓、 钹、锣为主。开始依剧情来安排,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并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各种舞 姿步伐以及表现不同含义的动态。如京剧舞蹈中的水袖,其中的抖袖、投袖、挥袖、招袖、扬 袖、遮袖等,使传统舞蹈得以传承发展。清代是中国传统乐舞美学思想的成熟定型期,为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丰沃奠定了自然、 本真、原生态的文化基础,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元素的开发开启了丰富的源泉,无论在舞 蹈理论还是舞蹈表演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研究意义。(责任编辑刘小红)注释: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张岱.陶庵梦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