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9953441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诊断学》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教学大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诊断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绪 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学中各专业的主干学科,既是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临床的桥梁学科,又是各专业医学生都需要掌握的工具学科。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格检查,其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取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注重临床思维方法以达到逐步认识疾病的目的。培养良好的医生素质同样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临床诊断的形成。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的技能技巧与临床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第一篇 常见症状及相关的问诊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以临床常见症状为代表,讲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与机体的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改变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二、计划学时数 12学时(大课讲授9学时,见习3学时)三、教学内容 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咯痰与咯血、水肿、腹泻、黄疸、意识障碍。 (一)发热 1、发热的概述 2、发热的原因: (l)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3)发热的起病方式(急

3、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儿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二)水肿 1、水肿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 2、心原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三)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 (1)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 (2)心原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3)其他原因(如代谢性、神经精神性等)。(四)咳嗽、咳痰、咯血 1、咳嗽的性质、时间及伴随症状; 2、咳嗽与咳痰的原因及临床特点: 3、咯血的原因及临床特点。(五)腹泻1、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 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六)黄疸 1、黄疸概述: 2、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

4、黄疸的鉴别。 (七)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四、教学方法 (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68组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二)结合典型病例示教或视听教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第二篇 体检诊断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系统体格检查的概念。(二)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三)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四)体格检查中的人文关怀。二、计划学时数:46学时(中课讲授+见习)三、教学内容 (一)望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了解嗅

5、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学时) (二)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三)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及血压的临床意义。 (四)? (五)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六)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瘀斑、蜘蛛痣、水肿等的辩认及临床意义。 (七)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四、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并在临床实习中或结合视听教材进行观察分析。头、颈部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二、教学时数 45学时(大课讲

6、授+见习)三、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三)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颈部检查:颈部活动情况及外形检查,甲状腺及气管位置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四、教学方法 (一)通过教具进行课堂讲授,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顺序、方法及认识正常状态。 (二)通过临床实习,检查病人,或结合视听教材识别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胸廓、肺部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通过相互检查,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检查方法。(二)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

7、意义。二、计划学时数 lO12学时(大课讲授6学时,多媒体演练3学时,见习3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胸部常用的骨骼标志及分区的意义。 (二)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肺叶在体表的投影。 (三)肺部的检查: (1)望诊: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正常胸部语颤的特点。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肺界、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4)听诊 a、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性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b

8、、病理性呼吸音及临床意义,肺泡性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支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性呼吸音。 c、罗音:罗音发生机理、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湿性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性罗音:哨笛音、鼾音。 d、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e、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四、教学方法1、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检查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正常肺部体征。2、在实习中结合模型及示教典型体征,使学生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3、通过实习达到能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检查记录。4、举凡例

9、讨论呼吸系统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特点。5、胸部的叩诊、听诊及呼吸运动精讲,体表标志、胸壁、胸廓与乳房结合实习示范讲授;肺叶及胸膜的体表解剖自学。心、血管的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熟悉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能比较准确的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判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四)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五)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六)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二、计划学时数 12学时(大课讲授4学时

10、,小组多媒体4学时,见习4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心脏: 1、望诊 a、心前区外形 b、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叩诊a、 脏叩诊方法 b、 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c、 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3、听诊 a、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b、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c、心率与心律。 d、心音的变化: .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e、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 .分析杂音的注意点: 部位

11、、性质、杂音的时期(改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及传导方向。 f、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二)血管:(血管检查内容为中课讲授)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与动脉壁的情况。 3、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心功能不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四、教学方法 (一)课堂讲授后,学生互相检查,反复练习心脏及血管的检查方法: (二)通过临床实习,由教师指导进行心脏检查,听取心音及心脏杂音。 (三)通过临床实习并结合教具(如心音模拟器及心脏杂音的录音)逐步深入掌握心脏及血

12、管常见的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实习后,写出心血管检查记录(包括病史及体征)腹部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熟悉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二)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二、计划学时数 810学时(大课讲授3学时,多媒体演示3学时,实习3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二)腹部检查: 1.望诊: (1)腹部外形;(2)呼吸运动:(3)腹壁静脉曲张:(4)蠕动波:(5)皮肤及其他 2.触诊: (l)触诊方法 (2)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和液波震颤。 3.叩诊:(l)腹

13、部的叩诊(2)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3)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4)肋脊角与膀胱 4.听诊: (l)肠鸣音;(2)血管杂音; (3)振水音; (三)腹部常见病的主要癍状及体征:消化性溃疡、门静脉高压症、腹膜炎。四、教学方法(一)课堂精讲腹部触诊与叩诊,在教师指导下相互练习检查手法。(二)通过临床实习,观察腹部异常体征的表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学生亲手检查。或借助肝脾触诊仪,练习肝、脾触诊的检查方法。 (三)对教学病例的症状、体征进行分组讨论。 (四)通过示教及实习后,写出腹部疾病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肛门、直肠检查的重要性,熟悉脊柱

14、、四肢的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二、教学时数 3学时(大课讲授2学时,见习1学时)三、教学内容 (一)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二)脊柱:正常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三)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四、教学方法 学生相互检查。临床实习。 (一)课堂讲授并示教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二)学生相互练习脊柱、四肢检查法的操作。 (三)临床实习由教师示教脊柱、四肢的异常体征,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及方法(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二)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二、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