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95123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华人作家张北海是纽约的长期住户,自他看?纽约时报?以来,“每天必看它当天的讣闻,不仅如此,“纽约有一大堆每天必看讣闻的人。张北海的文章在1989年写道“八十年代,大地开始震动。美国和英国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物,相当于本行业的猫王和披头士。他们拿起笔来,开始创作现代派讣告;纽约的另一个“讣迷玛里琳约翰逊在其?先上讣告,后上天堂?一书里如此交代讣告这种文体在现代美国的兴起。玛里琳约翰逊小姐曾经是?君子?等杂志的编辑,她是一名超级讣迷,先迷别人写的讣告,最后亲自上阵,她的得意手笔是曾为戴安娜王妃、凯瑟琳赫本以及马龙白兰度等人物撰写讣告。?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2、一书写的是如玛里琳约翰逊一样的讣迷为如戴安娜王妃一样的杰出人物、并不杰出的人撰写讣告的故事:讣迷的世界是怎样的,如何为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撰写讣告,以及为讣告提供阵地的英美报刊各自的风格。对于讣告在西方泛文化领域的运用、特色和作用,本书来了个大起底。“我的人物死了没?讣迷与丧主鲍勃伍德沃德,揭露水门事件的记者之一,以一篇新闻报道和一本书的“讣告形式等着“深喉去世就公布。大家都知道,马克费尔特先生打破了伍德沃德的如意算盘,他自己提前 爆料了。其实在西方热读讣告的风气下,预先为著名人物撰写讣告的方式可谓司空见惯,不仅讣告作者要做足功课,媒体也要留一手,以防日后天崩地陷那一天被动。书一开篇,本书作者现

3、身说法,从展现一名讣迷分子的迷劲到全景式地介绍当今西方国家里由报纸媒体培养起来的讣告作者自然,他们都是讣迷。作为讣告作者,她“密切关心那些年事已高的著名人物如曼德拉和罗莎帕克斯1955年拒绝将座位让给白人的黑人妇女,虽然有着给戴安娜王妃等人写讣告的好时机,但她也深为自己所“放过的人物如毕加索、迈尔斯戴维斯等人感到遗憾。被密切关注的人也未必就感到不幸。“玉婆伊丽莎白泰勒让玛里琳约翰逊“疑心这人永远也死不了;已故钢琴大师霍洛维兹不仅爱看讣告版,而且“当天见不到自己的名字他这一天就很快乐!玛里琳约翰逊们热衷于如此犯忌讳触霉头的事,固然跟八十年代以来关心上层社会名流私生活的娱乐传统有关,但丧主的“成分

4、并不仅仅流于著名人物,更多的平凡人等也有时机呈现自己的“如此人生,此外,媒体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到讣告这种报纸文体,这些都说明了普通读者在讣告版面上那么短小的一栏两栏里读到的是别人的一生浓缩的,真实的,而不仅仅是自己认识的亲友那点事。也许这就是有那么多讣迷的原因。他们甚至还有业务大会,本书第二章的题目叫“讣告作者的守灵大会,玛里琳约翰逊描写了这群讣告作者的姿态,既有当成事业的,也有当成工作的,大会结尾颇具喜剧效果:美国前总统里根死讯传来,各路人马乱成一锅粥,深悔自己不在报社的讣告作者讣告编辑不在少数。对此,玛里琳约翰逊说,“请原谅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毕竟是干这个的。“死在这个时代是最棒的如何写讣告

5、英国和美国的讣告热潮,都兴起于八十年代甚至准确到了1986年,无论是英国式夹杂嘲讽的小品文特征,还是美国式的热衷调查采访,玛里琳约翰逊作为资深讣迷、讣告作者,都能把其中的差异讲得清清楚楚。讣告首先是一种格式,她创造了一套“讣告词汇表,以英美报刊见报的讣告来讲解。在本书作者提到的有趣又有故事的讣告作者之中,不得不提尼科尔森。不仅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份特征能说明美国讣告作者队伍的“成色,还能说明讣告同时还是一种文体。吉姆尼科尔森80年代起给?费城每日新闻报?写讣告,同时他还有自己的活要干“在尼加拉瓜搞监听,准备入侵巴拿马,跟毒品贩子作战他从事反恐工作,除此之外还干过很多工作,但在?费城每日新闻报?干了

6、19个年头,为超过两万名费城老百姓写过讣告,“篇篇言之有物。从讣告作者一直做到讣告版主编,尼科尔森以自己的文风,奠定了?费城每日新闻报?讣告版的风格。玛里琳约翰逊用了整整一章来谈他,采访过他好几次,而尼科尔森最拿手的也恰恰是新闻记者的功底调查和采访。尼科尔森观察丧主的世界,把他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吸纳到上述的那个枯燥的讣告格式中去。这种做法和尼科尔森做过社会新闻记者有关,也跟美国自六十年代以来盛行的“新新闻写作的影响有关。尼科尔森是个细节派,在专门描写他“普通人一章,间接直接地穿插了很多他的作品。他留意丧主的绰号,这是他的心得,他把打捞丧主的特点用军情部门的术语称之为找出“指纹、“签名;他并且极

7、其恰当而准确地使用“引用语记者的功底,他有一套自己的采访心得,他描述的人物简洁传神。这些都使得尼科尔森的讣告完全可以当成美国短篇小说来读,用本书作者玛里琳约翰逊的话说,尼科尔森写的不仅仅是主人翁一个人,还包括所有跟主人翁同样的人。玛里琳约翰逊总结了她喜欢讣告的原因,说得极好,“美国的讣告是个混血儿,介于短篇小说和普通讣告之间,“讣告这个融合了文学、黑色幽默和痛苦的东西彻底抓住了我。 无疑,下面这那么摘选的讣告正是例证,这那么讣告的丧主是一位培育出三百六十七种土豆的农民,由一位“杰出的烹饪作者执笔:有人打 来订货的时候,唐纳德麦克林都要和对方谈一谈,看他们配不配买他的土豆。他仿佛是要把孩子托付给

8、他们一样,必须先作人品测试。他觉得,如果人们能从一个小小的土豆中知道什么叫品质,就能推而广之,认清世间万物的品质:电视节目、书籍、政治、社会潮流。这正是他不厌其烦地处理无数小额订单背后的目的,用土豆拯救人类。为“杰出的无名之辈说些什么?无论是“不为丧主而收回拳头的讣告风格,还是在讣告里表达时代特色,无论是版面的持续报道还是媒体的力求变化,总的来说,玛里琳约翰逊所看到的英国讣告,其实处于“社论性讣告的地位,是属于媒体认为有价值报道的新闻之一。除此之外,除了花钱刊载的去世消息即分类广告之外,讣告最明显的文化特色几乎都表达在美国式讣告上那种为普通人写下一生结论的传记,融合了新闻体与小说体的短小文体。

9、当过社会新闻记者的吉姆尼科尔森认为自己写过的哪怕是最差的讣告,也比干记者时写的调查新闻多活一百年。这是兴趣使然吗?也许说的正是美国讣告的原创色彩,它不仅是一条关于死者的消息,它还是讣告作者精心打造出来的文章,读者也不仅仅是知道一个死者的消息,他还能了解一个陌生人的一生,分享到别人的人生经历。对中国人来讲,讣告还是一种政治待遇的表达,因此讣告里的是丧主的政治级别,不能越雷池一步又谈何故事与经历?随着90年代都市报的增多,媒体的理念也逐步平民化,出现了普通人的讣告报道。目前的都市报纸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等报纸都有类似的版面,其中南方都市报的讣闻版以“记述生命而非记述死亡为宗旨,让普通逝者也有“社论性讣告的地位。前面提到的张北海还干过一件事情,计算某一天?纽约时报?共有多少条消息,在1978年?纽约时报?已经大量分叠化,共有两万多条消息。这些分陈各叠各版的消息,无疑与?纽约时报?讣告版的文字一样,都会成为一家报纸特有的产品或者说,哪怕是细微的一那么报道,也能折射出一家媒体的特色与风格,无疑,在讣告版上,更能表达何为人文主义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