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930636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心理健康标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健康幼儿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应该包括:智力属于正常范围,没有明显的智力迟钝反应。有健康、愉快的情绪,心情舒畅,变化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他人正常交往,与所属集体协调一致,而不是倾向于离群独处。意志完善,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行动具有自觉性和果断性。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统一协调的行动。行为统一、一致,思想与行动协调。而不是思想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对事物的反应适度,能够处理困难、失败、焦虑、恐惧等冲突情境。对于变化的情境能做出适当的反应,而不是异常地兴奋或冷淡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的本质特征,

2、如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他的劳动特点和他所担任的职责决定的,是幼儿教师教育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因素,是教师自身个性和谐发展的润滑剂。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总特点如下:潜在性。一方面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活动中,由不适应到适应,从苦教到乐教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影响是潜在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多面性。一方面指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具有多种成分、多个方面,是各种心理结构特征构成的综合体,又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另一方面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从各个侧面、以

3、各种形式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广泛影响。既相对稳定,又有可变性。稳定性一方面指教师的心理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对幼儿心理影响的长效性和稳定性。不过,人的心理素质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可塑性。这样,幼儿教师可通过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学习体会,使自己的心理素质更加完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摒弃不良的心理素质,同时帮助幼儿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良好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在心理卫生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常态与变态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无严格的界限。在心理卫生学界,一般是把心理健康的人所具有的特点作为标准,被多数人接受的有以下几条:(1) 正视现实。心

4、理健康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过多的幻想;对生活中各项问题、各种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企图逃避,处处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2) 了解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及各方面的各件,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并据此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而在求学、谋职或恋爱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增加成功的机会。(3) 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

5、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4) 情绪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常向光明处看,不往黑暗处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有烦恼能自行解脱。(5) 自尊自制。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又能有所不为,只要是好的就主动去做,只要是坏的就自我克制,纵有外诱亦不为所动,(6) 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来,并能从中得到满足感。学习和工作对他不是负担而是乐趣。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在心理卫生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这是因为常态与变态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只有

6、程度的不同,而无严格的界限。在心理卫生学-来源:实用心理咨询大全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就像生理健康可以通过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生理体征进行评定一样,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心理表现来评估。一般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方面。1. 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没有正常的智力,就没有健康的心理。智力水平可通过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来筛查。除智商低于70以下属智力落后外,智力一般和智力超常都属于正常智力范围。2. 情绪愉快、稳定。情绪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晴雨计。儿童的情绪更是丰富多彩的。但心理健康的儿童,其主导心境是积极的、愉快的、稳定的。3. 意志坚强。意志是人为达到预定目的

7、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儿童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与自制力,正是在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不断取得进步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意志行动使儿童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促进个性稳定、心理健康、道德高尚。而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甚至离家出走,伤人、自尽等等都是意志薄弱、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4. 热爱学习,求知欲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是否乐于学习,将自己的志趣和精力倾注于探索大千世界的学习活动之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譬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突然

8、下降,上课时思想经常“溜号”,并有其他异常行为表现,便可判断其可能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5. 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儿童在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舒适感与满意感,情绪安定、身心健康。如果一个儿童被视为“害群之马”,或成了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那他的心理健康就有问题了。因此,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6. 行为方式正常。儿童的行为方式是其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正常的行为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符合儿童年龄特点;(2)行为反应适当;(3)心理与行为协调统一。如果天真活泼的幼儿却

9、像老态龙钟的老人一样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或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经常表现异常敏感或迟钝,或常常言行不一,行为反复无常,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总之,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对于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就像生理健康可以通过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生理体征进行评定一样,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心理表现来评估。一般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方面-来源:中国优生优育优教百科全书优教卷阅读全文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两个重要的新内容:社会适应性和学习准备性。幼儿心理健康评估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综合之前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指幼儿在特定

10、社会文化背景下其认知、情绪、社会性、行为四方面不断发展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较全面的幼儿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应该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们可以参考前人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分类。DSMPm-R中关于儿童期心理障碍的诊断分类有:)l孤独症;2)普遍性发展障碍;3)儿童期分裂障碍;4)多动症(与刻板动作相关联);5)反抗、不顺从障碍;6)分离焦虑障碍;7)婴儿期沉思默想障碍;8)婴儿期或儿童早期的反应性依恋行为失调。此外还有针对婴儿期的抑郁和创伤后心理压力障碍。CID10简表中关于儿童期心理障碍的诊断分类有:1)儿童多动症,非典型多动症;2)分离焦虑障碍;

11、3)儿童期反应性依恋行为失调。在第一本为大家所知的关于婴幼儿精神病学的教科书中,明德(Minde)也提出了一个分类表,尝试对DSMPm-R做一些扩展,罗列了以下类别:)l孤独症;2)反应性依恋行为障碍;3)行为组织障碍;4)睡眠障碍;5)进食障碍。国家婴幼儿临床计划中心(NCCPI)也提出了分类表:1)社会性发展和交流障碍,包括多动症和非典型普遍性发展障碍;2)心理创伤障碍,包括由单一事件引起的急性心理创伤和由一系列创伤事件引起的慢性心理创伤;3)调节性障碍,包括过度敏感型、反应不足型、主动性攻击型、混合型、睡眠障碍、进食障碍;4)情感障碍,包括焦虑、情绪障碍(长期丧亲、抑郁、情绪易变)、情绪

12、表达方面的混合性障碍、剥夺综合症;5)适应反应失调。从以上关于婴幼儿心理障碍的诊断分类中可以看出,婴幼儿主要心理障碍表现在孤独症、精神分裂、多动症、交流障碍、焦虑障碍、情感障碍、依恋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反应失调等方面,因此一个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应该包含与这些心理障碍表现相关的内容,而多数心理障碍也是在认知、情绪、行为、社会性四方面都有所表现,所以可以将具体的问题表现分别归类入这四方面,具体分类如下:一是儿童是否出现情绪反应异常。包括创伤性应急异常,如一直难以从创伤事件的体验中恢复过来,反应麻木、易于唤起、以及一些创伤事件之后才出现的反应;情绪情感异常,如焦虑、忧伤、抑郁、情绪表现

13、异常、依恋异常;调节、适应异常,如因环境变化而烦乱、过于敏感或反应迟钝、自我控制异常;二是儿童是否出现行为反应异常。包括睡眠行为异常,如睡眠困难或过度嗜睡、持续尿床;饮食行为异常,食欲过强或神经性食欲缺乏、偏食、异食癖;肢构建幼儿心理健康问卷的理论框架.61幼儿心理健康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在欧美发展心理学界,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争议颇多,主要原因在于婴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实际上,在探讨婴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许多研究者特别关注出生至3岁之间的儿童是否在其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形成亲密、安全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探索环境和学习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心理健康就是情

14、绪和社会性健康发展。因此,O一3岁期间的婴幼儿心理发展中,最为人关注的大概是以下几方面:一、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正常发展。婴幼儿逐渐体验到人类的各种情绪:一开始,他们主要依靠成人来调节互动、注意和行为,以后,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提高,因此,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正常发展是其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二、婴幼儿是通过与父母或其他照料者之间的关系来习得人们对其有何预期及他们对他人有何预期。因此,婴幼儿早期与其父母能否形成某种保护性的、稳定的、连续的抚养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三、人类与生俱来具有探索和掌握周边环境的内在动力。婴幼儿是否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中,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适应

15、和处理环境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婴幼儿与照料者和其他儿童一起享有并交流着情感和经验,婴幼儿是否能形成某种关于自己在参与关系和影响周边世界的能动性的认识,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对于3一6岁儿童,由于此时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开始与更多的同伴互动,并为接受更正式的学校教育做准备,因此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要增加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体行为,如咬指甲、做一些习惯性动作;其他一些日常行为,如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破坏行为等等。三是早期关系异常。包括对父母的依恋,如在家里能否安心游戏、探索周边环境;与学校老师的依恋关系;与其他成人的关系,如似乎对成人不感兴趣、对任何人都过于友好、将陌生人视同家人;与同伴的关系,如不参与同伴之间的游戏、对同伴的攻击和欺侮行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如能否较快适应幼儿园环境进入新的环境后是否有某些养成行为出现退行现象。四是认知功能活动水平:注意,如警觉水平低、活动过度、冲动、注意集中困难、注意转移困难等;态度/动机,是否热衷探索周边环境、缺乏好奇心与想象力;语言/言语发展,如说话延迟/障碍/缺损、表达性语言障碍、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