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92219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朋友们好,同学们好,我讲的是一个美学问题,题目,是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你看这题目多漂亮,我希望,把这个题目,讲好,在这个题目下面,我准备讲三 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审美活动,是怎么样形成的。第二个问题,人的 审美活动的实现,需要什么条件。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审美,是人生的节日。 现在,我们就开始讲第一个问题。人的审美活动是怎样形成的。在远古的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的时代,到处都是荒野,那么,在那个荒 山野岭中,也存在什么美吗?谁会认为它美呢?难道是当时的恐龙认为美吗?难 道是当时的猴子认为它美吗?谁,如果没有人,那么,这个动物,它是不会认为 它周围的事物是美的。

2、美,永远是对人来说的离开人,离开人的情感,就无所谓美与不美。审美这 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就它的范围来讲是很宽的,生活中 到处都存在审美的问题。比如说,衣食住行,里面,都有审美问题。然后,就它 的实质来看,就它的深层的意义来看,审美活动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么我认为, 人的审美活动是与人性的觉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人和人性的觉醒,也就不会 有人的审美活动。人从千万年的劳动实践当中,人,使自身成为了人,成为了具有人性心理的 人。具有人的意识的这种人。感觉就成为了人的感觉,不再是那种动物的感觉。 人性的心理,终于成熟了。人的意识觉醒了。人就具有了人的一切的,肉体的和 精神的力量。那

3、么,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在人的意识,人性心理的主动的作用下, 终于可以成为人的对象了。比如外面的山水,风景,甚至我们人体本身,都可以 成为我们自己的对象了。这样,审美,就是人的一种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因为,人在审美活动中,体 现了人的意识,心理,人的一切的肉体的和精神的力量。体现了我们情感的这种 力量。比如说,当我们把自然,作为一种对象,来把握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 建立起一种审美活动的机制。例如我们的古人陆机这是六朝时候的一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他曾经说过, 这样两句诗,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他的意思就是说,看见秋天的落叶, 感到悲哀,看到春天的柳条,柔条,各种树枝就感到很喜悦,短短的两个

4、句子就 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种表征。可见人的本质力量,和自然对象之间,在人性心理的作用下面,建立起了一 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建立之日,就是人的对象性的精神活动展开之时。我们 说,审美,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在于在审美活动当中,人把外部的自然,和 人的自然,的观照作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那么在这里,我们必须严格 地区别,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这样两个观念。客观的存在,和审美对象,这是不同的。并不是说,有了客观存在,就有了 审美对象,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中国古语有这样的话,叫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或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就是说,你周围有客观的存在,但是,因为你各种各样 的原因,你看不见,你听不见

5、,因此,这周围的事物,就还不能够成为你的对象。 所以,马克思他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这个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 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 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认为,客观的存在,比如说, 音乐演奏是一个客观存在,它能不能成为一个审美的对象,还有待于欣赏者有没 有音乐的耳朵,他实际上是不是在欣赏音乐,如果他没有音乐的耳朵,他不能欣 赏音乐,那么,音乐,对他就不是对象,对他来讲就毫无意义,马克思讲的这个 道理,看起来似乎是很深奥,实际上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比如

6、说我们讲,春天的景色,这个客观存在,对不对?但是,如果因为我,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心欣赏春天的景色,于是,审美活动就无法形成。我住 在北京,经常到香山去爬山,香山当然是很美的比如说,香山春天的桃花,夏天 的绿叶,秋天的红叶,冬天的松柏,还有朝霞,落日,等等,它能不能够成为我 的审美对象呢?这就有待于我和这些对象和这些存在,建立一种诗意的联系,如 果没有诗意的联系,也就没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当然,也就没有美。也就没有审美活动,那么,这里我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 审美活动的形成,是和人的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人的实践,这是审美的源泉,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一个小孩,经过湖边,他捡起了一个石块

7、,向湖边 投出去,他等待他的作品,果然不久,这个石片在水面漂过去了,漾起了一圈一 圈的涟漪,他觉得这是他的作品他笑了,这就是审美活动。那么在这个简单的审美活动当中,这就是小孩用他的手的臂力,用他那种心 情,把这个石块投出去了,这也可以看作一个简单的审美活动,那么,看着那个 漾起的涟漪,他笑了,那就是他的作品,这就是他力量的确证。所以,实践是非 常重要的。多年以前,我曾经带过一个班,工农兵学生,那个班里面有十几个生产队长, 我带着他们到农村去劳动,割麦子,我跟他们一起同时起步,结果呢,这些学生 都是劳动的能手,割麦子割得很快,而我呢,被落到后面去了,我就很不好意思, 我当老师的反而掉在学生的后面

8、了,于是,我就虚心地向这几个生产队长学习, 他们就教我,镰刀,应该怎么用,你这个步子应该怎么移动,我慢慢地就越来越 快了,等到劳动快结束的时候,我割麦子的速度和他们割麦子的速度几乎是相等, 所以这个时候,我回过头来看到我背后倒下去的一片麦穗,我感觉由衷的高兴, 那个时候,我就有一种,一种愉快。这种愉快,今天分析起来,就是一种审美的感觉。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这就 是由于实践活动,战斗的活动,使得审美活动得以形成。人的审美活动是人性的觉醒后,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下面,我进第二 个问题就是实现人的审美活动,需要什么条件。人的审美活动的实现是需要条件 的。总的来讲,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瞬间的事情,比如说

9、我们看一个画面,就是一 瞬间的事情听一首音乐,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这是比较短时间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加以解析的话,那么,起码 它有四个条件。这个审美活动才能够产生,或者说,起码要有四个层面,四个层 面,这四个层面相互联系,协调,那么,审美活动才得以产生。那么第一,审美,要有主体的层面,审美的审,就是观照感悟,判断是主体 的动作,信息的接受,储存和加工。也就是以我们的心理的器官去审查,感悟, 领悟,判断,周围的现实的事物,和文学艺术作品里面所呈现的这种事物。那么, 在这种观照感悟判断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他的一切的心理机制,包括注意, 感知,回忆,表现联想,情感,想象,理解,所有的心理机

10、制,都处在极端活跃 的状态。主体的动作,这是审美的动力,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他没有审的愿望, 没有审的要求,和必要的能力,以及主体心理功能的这种活跃,那审美是不能实 现的。所以,审美是绝对不能够离开人的心理的全部的活跃的。例如我们欣赏毛泽东的诗歌,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 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 中笑,我们先要有欣赏它的愿望和要求,进一步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诗所提供 的那个画面当中去,这样,这个审美活动才能够发生,否则的话,如果我们没有 愿望,没有这种要求,我们的注意力,也不在这个诗的画面上面,那么,这个审 美活动是不能够发生的。

11、如果没有起码的知识准备,那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起码的审美的能力,和 知识准备的话,那么,审美,也是不能够展开的。这里,我给各位讲讲我母亲的 故事。我母亲已经去世了,但是,她在 80年代初,我请她到北京来住,她来到北 京以后,她很高兴,她向我提出了两个要求,说第一个要求,你一定要带我到北 京最大的一个剧院里面,看一场最好的演出这是她的一个愿望,第二个要求说, 你一定要给我照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用个镜框框起来,那么这两个愿望我都满足 她了。我带她到北京歌剧院,去看芭蕾舞演出,结果,开始她还有一种好奇,觉得 这些人,在台上,衣服也没有穿多少,这么踮着脚尖,这么跑来跑去,这是在干 什么?我说这是芭蕾舞,

12、是舞蹈的一种形式。这是很精彩的演出。后来就是说, 他们这样冷不冷,我说他们不会冷的,结果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回过头来一看, 我母亲已经打瞌睡了,她不能欣赏芭蕾舞,因为她没有欣赏芭蕾舞的一种习惯, 对于这么一种外国传进来的舞蹈形式,她无法理解,她没有这方面的欣赏的能力。 因此,她打瞌睡。那么,第二个愿望的实现就更有意思了,我带她到照相馆去照相,我跟照相师傅 说,你一定要给她照好,因为我知道,她照这张相片,意思就是说,她年纪大了, 留下一张照片,放在列祖列宗神位的旁边,让她的子孙后代,能够看我的奶奶, 我的祖奶奶什么样子。这是一件,对她来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了。我跟照相师傅说,你一定要给她照好,照相

13、师傅说,我一定给你照好,一定 给你照地非常地艺术,后来就回来了。然后,我第一次把照片取出来了,我一看 不错,我觉得相当好然后我带回家里,放在我母亲的面前,我母亲拿出眼镜看, 越看,她那个脸就沉下来了,我说究竟怎么拉?她就向我提问题了,怎么我就有 一只耳朵?我那只耳朵哪里去了?因为她没有透视的知识,所以她觉得这个不 好,我说好,我们这次再去照,这次一定要两个耳朵的。这次照我就跟照相师傅说,上次你照得太艺术了,太好了,以至于好到少掉 了一个耳朵。第二次我把照片取出来以后,我放在母亲面前,开始她还笑了,可 是,看着看着那个脸又阴沉下来了,她发现,她又对我说,我这个耳朵一个大一 个小,我两个耳朵是一样

14、大的你现在是一个大一个小。如果我放在神位旁边,将 来我的孙子说,这奶奶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这个我不要。这样,我不得已第 三次带她进这个照相馆,这一次,照出来一个两个耳朵一样大的照片,她欣然接 受了,她信心十足带回老家了,现在这个照片就摆在列祖列宗的旁边。那么我就想,这里面就有一个审美的能力的问题,她由于缺少这种透视的知 识,她觉得一个耳朵是没有办法接受的,一大一小,也没有办法接受,但是,现 在,我回到了老家,我看到了我母亲的那个两个耳朵一样大的照片以后,我已经 有新的想法,我发现,审美是有差异性的。每个人是不同的。实际上我母亲想到的,可能比我要周到一些,因为,在那个列祖列宗的相的 旁边,别的

15、列祖列宗都是两个耳朵,都是两个耳朵一样大的那种画像,如果要出 现一个耳朵的那张照片的话那是不协调的就整体来讲是不协调的,现在,由于两 个耳朵是一样大,跟其他那些画像融为一体,它是协调的。所以我的母亲也许, 她是有透视的知识的只是她觉得,一个耳朵,或者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在那 个整体当中,显得不协调。所以我根本没有资格去嘲笑我的母亲,是我的母亲她 考虑得比我更周到,或者说,她更有一些艺术的眼光,更有一些审美的眼光,这 这是第一层,审美的主体层。第二,审美活动的第二个条件,还要有审美的客体层,生活中的现实事物和 文艺中所呈现的事物是审美的客体,那么,对于审美活动来说,客体层最重要的 特征就是客体

16、和整体的关系,就是客体的整体关系,对象的整体结构关系,是极 为重要的。这里面,我们就牵扯到一个名词问题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者,奥地利的 一位学者叫爱伦费斯,他曾经提出过这么一种理论,叫格式塔概念,格式塔是一 个德语的译音,中文译成格式塔,那么,有时候也译成完形,这个格式塔的意思, 也就是一种完整整体结构的这样的意思。那么,审美的对象呢?是跟格式塔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格式塔这个 概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我唱这么一首歌的头 一句,大家猜猜看,这一句究竟是哪个歌曲里的一句,你们想想这是哪句啊?这 是大海故乡里面的第一句,然后,我把大海故乡这一句变成很高的调子,或者变 很低的调子,或者我用钢琴来演奏,或者我用提琴来演奏,不管我怎么变你都会 认出这就是大海啊,故乡那个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变化, 你还是听出来这就是大海故乡的那个第一句呢?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在什么地 方呢?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这就是叫做格式塔质,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