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91988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59.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迈克尔孙干涉仪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测量氦 氖激光的波长,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实验原理1.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 面镀上半反射膜,M、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 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半反盼腔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和M2反射,分别通过 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0,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

2、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 仅由M、M2与A板的距离决定。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 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0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 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 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 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 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 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2. 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薄

3、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 S2发出的相干光束(图3.1.1-2)。若原来空气膜厚度(即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h,则两个虚光 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2h,显然只要M1和M2 (即M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 上, 总能有S1和S2的相干光线相交,从而在P点处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域的。若P点在某一条纹上,则由S1和S2到达该条纹任意点(包括P点)的光程差 是一个常量,故P点所在的曲面是旋转双曲面,旋转轴是S、S2的连线,显然,干涉图样的形状和观察屏的位置有关。当观察屏垂直于S、s2的连线时,干涉图是一组同心圆。下面我们利用图3.1.1-3推导A的 具体

4、形式。光程差K 3J.1-3覆膜干派计算示童溜A =、: (Z + 2h)2 + R2 Z2 + R2 = Z2 + R2 (14Zh + 4h2 丄+R匸)21把小括号内展开,则1 ( 4Zh + 4h 2)A = Z2 + R2 2 j Z2 + R2Z3 + ZR2 + R2 h 212 Z h 3zZ 2 + R 2 丿)2hZU zZ2 + R2+ .=2h cos g 1 + sin 2 g lcos2 g_ cos2 gZZ 2Z 3由于hvvZ,所以A = 2h cos S(1 + h sin2 gJ Z 丿(1)从式(1)可以看出,在6=0处,即干涉环的中心处光程差有极大值,

5、即中心处干涉级次最高。如果中心处是亮的,则A = 2h = m九。若改变光程差,使中心处仍是亮的,则A = 2h = (m + n)九,1 1 2 2我们得到Ah = h h = i(A A ) =1 n九2 12 2 1 2即M1和M2之间的距离每改变半个波长,其中心就“生出”或“消失”一个圆环。两平面反射镜 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吐出”一个个圆环。反之,距离减小时中心就“吞进” 一个个圆环, 同时条纹之间的间隔(即条纹的稀疏)也发生变化。由式Q) Ah =1 nX可知,只要读出干涉仪中2M移动的距离Ah和数出相应吞进(或吐出)的环数就可求得波长。(2)把点光源换成扩展光源,扩展光源中各

6、点光源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每个点光源都有自己的 一套干涉条纹,在无穷远处,扩展光源上任两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线,只要入射角相同,都会会聚 在同一干涉条纹上,因此在无穷远处就会见到清晰的等倾条纹。当M和M2不平行时,用点光源 在小孔径接收的范围内,或光源离M1和M2较远,或光是正入射时,在“膜”附近都会产生等厚 条纹。3 条纹的可见度 使用绝对的单色光源,当干涉光的光程差连续改变时,条纹的可见度一直是不变的。如果使用 ( 1 的光源包含两种波长対及九2,且入1和相差很小,当光程差为L二m九二m + - X (其中m为正 1 I 2 丿 2整数)时,两种光产生的条纹为重叠的亮纹和暗纹,使得视野中条

7、纹的可见度降低,若九与九2的 光的亮度又相同,则条纹的可见度为零,即看不清条纹了。再逐渐移动M1以增加(或减小)光程差,可见度又逐渐提高,直到九的亮条纹与九2的亮条 纹重合,暗条纹与暗条纹重合,此时可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再继续移动M,可见度又下降,在 (3 光程差L + AL二(m + Am)九二m + Am + - X时,可见度最小(或为零)。因此,从某一可见度为零1 I2 丿 2的位置到下一个可见度为零的位置,其间光程差变化应为AL = Am=(Am + 1k。化简后123)X XX 21 2 AL AL式中AX |X-X|,X =。利用式(3)可测出纳黄光双线的波长差。4 时间相干性问题

8、时间相干性是光源相干程度的一个描述。为简单起见,以入射角i=0作为例子,讨论相距为d 的薄膜上、下两表面反射光的干涉情况。这时两束光的光程差L=2d,干涉条纹清晰。当d增加某 一数值d后,原有的干涉条纹变成一片模糊,2d就叫作相干长度,用Lm表示。相干长度除以光速 c,是光走过这段长度所需的时间,称为相干时间,用tm表示。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相干长度,因 而也有不同的相干时间。对于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的问题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实际发射的 光波不可能是无穷长的波列,而是有限长度的波列,当波列的长度比两路光的光程差小时,以路光 已通过了半反射镜,另一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它们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干涉,只

9、有当波列长度大于两 路光的程差时,两路光才能在半发射镜处相遇发生干涉,所以波列的长度就表征了相干长度。另一 种解释认为:实际光源发射的光不可能是绝对单色的,而是有一个波长范围,用谱线宽度来表示。 现假设“单色光”的中心波长为九0,谱线宽度为AX,也就是说“单色光”是由波长为主到0 0 2九+ 土之间所有的波长组成的,各个波长对应一套干涉花纹。随着距离d的增加,九+ 土和0 2 0 2九-土之间所形成的各套干涉条纹就逐渐错开了,当d增加到使两者错开一条条纹时,就看不到02干涉条纹了,这时对应的2d二L就叫做相干长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Lm与妬及A九之间的关系为:mm0九2L = 0-m A九4)波

10、长差A九越小,光源的单色性越好,相干长度就越长,所以上面两种解释是完全一致的。相干时间 tm 则用下式表示L九2t = m =0 mccA九5)钠光灯所发射的谱线为589.0nm与589.6nm,相干长度有2cm。氦氖激光器所发出的激光单色性很好,其632.8nm的谱线,从只有10-1410-7nm,相干长度长达几米到几公里的范围。对白光而言,其A九和九是同一数量级,相干长度为波长数量级,仅能看到级数很小的几条彩色条纹。5 透明薄片折射率(或厚度)的测量1) 白光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明暗决定于光程差与波长的关系,用白光光源,只有在d=0的附近才能在M、M2交线处看到干涉条纹,这时对各种光的波长来

11、说,其光程差均为-(反射时附加-),故产生直线22黑纹,即所谓的中央条纹,两旁有对称分布的彩色条纹。d稍大时,因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满足明暗条纹的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明暗互相重叠,结果就显不出条纹来。只有用白光才能判断出中央条纹,利用这一点可定出d=0的位置。2) 固体透明薄片折射率或厚度的测定当视场中出现中央条纹之后,在M1与A之间放入折射率为n、厚度为1的透明物体,则此时程差要比原来增大AL = 2l (n -1)因而中央条纹移出视场范围,如果将M1向A前移d,使d弋,则中央条纹会重新出现,测出d及1,可由下式d = l (n -1)求出折射率 n。实验内容基本内容部分1、观察非定域

12、干涉条纹(1) 打开He-Ne激光器,使激光束基本垂直M2面,在光源前放一小孔光阑,调节M2上的三个螺 钉(有时还需调节M后面的三个螺钉),使从小孔出射的激光束,经M与M2反射后在毛玻璃上 重合,这时能在毛玻璃上看到两排光点一一重合。(2) 去掉小孔光阑,换上短焦距透镜而使光源成为发散光束,在两光束程差不太大时,在毛玻璃 屏上可观察到干涉条纹,轻轻调节m2后的螺钉,应出现圆心基本在毛玻璃屏中心的圆条纹。(3) 转动鼓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程差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研究光程差的改变会引起干涉条纹的形状发生怎样的改变。2、测量 He-Ne 激光的波长采用非定域的干涉条纹测波长。缓慢转动微动手轮,移动M以改变h,利用式(2)Ah =-办 12可算出波长,中心每“生出”或“吞进”50个条纹,记下对应的h值。N的总数要不小于500条, 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求出久值。(对以下实验内容,具体的测量方法和步骤均不给出,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够用书面写 出。)扩展内容部分3、调节观察白光干涉条纹,测透明薄片的折射率。选做内容部分4、测钠黄光波长及钠黄光双线的波长差,观察条纹可见度的变化。5、测量钠光的相干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