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919526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新思考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备课与上课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是,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重要准备工作,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为了解青年教师备课情况,总结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查找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本人对我校部分小学数学青年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他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青年教师在备课中感到困难的是:(1) 时间上难以保证,白天在校无时间备课,晚上回家也难以保证;(2) 三维目标不会具体落实,特别是情感目标;(3) 教材重点、难点把握不

2、好;(4)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5) 课后反思不会写。在对我校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备课调查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对这些教师的备课本进行了查看。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 处理教材缺乏创造性。从备课本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备课时是边看教参边备课,过分依赖教参,很少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2. 制定目标过于笼统。目标都来自于教学参考用书,教师未能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情况及时加以调整,阐述笼统,缺乏针对性。3. 以学论教流于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填写问卷时能意识到备课要了解学情,要备学生怎么学,但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教师就不多了。4. 设计教学过程简单化。设

3、计的教案大部分是直线型的,一问一答式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不大;对习题的处理大都要求学生按教材或练习册的要求完成,很少作调整或增补,无开放性、个性化设计。5. 教学反思空洞。几乎每篇教案后面都有教学反思,但大都只有三四行字,多则七八行,内容大多是泛泛而谈,没什么价值。三、 分析原因1. 想备好,但不会备从上面问卷调查结果和与教师座谈的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比较熟悉,也愿意接受,但具体落实到课堂实践层面,有时不知所措,渴望得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针对性强的指导。2. 工作负荷太重青年教师一般平均每天5节课,除课堂教学外,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辅导学生订正,要管理班级事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

4、的各项活动,准备各种资料,业余还要写论文、随笔,学历进修等等。什么时间研读教材?什么时间写教案?大量的工作牵扯了教师大部分的精力,使得他们无心精心设计教案。3. 检查备课的导向有误部分学校对于备课的要求死板,教案模式化,甚至还要规定每堂课的教案必须满多少字。检查时多是关注教案书写是否清楚工整,环节是否全面、完整等,很少具体关注每节课的质量,关注教师的创新,这样富有个性的教案就很少出现。四、 思考建议1. 更新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

5、理念。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 走进学生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6、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理论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准确、恰当的预设,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如,“角的认识”一课课前调查发现,学生有这样一些疑问:角是不是羊角、牛角的角?是不是元、角、分的角?是不是角落的角?是不是三角形的角?是不是物体上的角?是不是只要有一个转折点的就是角?角一定是又直又尖的?为什么很多物体上都有直角?等等。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现实学情,才能设计出实用的、有价值的学案。变教案为学案,学案可以

7、是板块式的,应该简练和精当。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对每一节课如何组织、引导仔细加以考虑,在头脑中形成很深的印象,但不必写得过于细致。只要把教学的思路加以设计即可,在课堂上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机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的不同认识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资源。3. 用好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

8、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其次要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读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包括教材的每一个信息,每一句提示语,每一个练习,把握好教材设计的意图。但也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调整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在用教材时,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话,除了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整合以外,新课改还提倡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内容和方法的整合。4. 整合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参阅教师教学用书,查阅有关资料,学习其他老师已有的

9、探索和成功经验,特别是名教师的各种资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以把收集的资料附在备课本上,进行比较、提炼、调整。现在许多青年教师十分崇拜名、特教师的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效果却很差。我们不能“复制”名师的课,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因材施教。同样,对待集体备课也是如此。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但别人的思想不等于你的思想,别人的教案必须进行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适应自己的学生。按照康德说得那样“自己思索,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脚站着”,使备课富有自

10、己的思想。5. 抓住要点(1) 确立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改变。如果说发展性领域的目标是隐性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不便于检测的话,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个方面。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过程”,有的课可能更多贡献的是“结果”。例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新课重点放在“推导过程”,既强调过程,把圆等分以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教学中

11、渗透化归思想、极限思想,应该说这样的一堂新课,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是比较到位的,但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的是不到位的。在练习课上,我们就要侧重于对圆的面积公式的巩固与应用。(2)突出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首先要在时间上统筹安排,将时间花在刀刃上,要紧紧围绕重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使整堂课有一个灵魂。(3)突破难点。所谓难点,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4)凸现方法。方法灵活,体现实

12、效;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手段多样,使用恰当。(5) 注重过程。围绕重点,分层设计,变知识浓缩型为知识展开型;容量适宜,密度得当;意图明确,预设可能。(6)亮出板书。主旨突出,画龙点睛。6. 提升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教师自身发展和逐步培养学生的需要。教学反思后回过头来写一份详案效果不错,可以使教学设计的环节有的放矢。一个学期抽时间写四、五篇反思后的详案就已收获不小了。写的目的不在多,而在于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于精写。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

13、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听课的一位老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看,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课堂上的教学以外,其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可看作“备课”,除已有“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以外,要从提高专业素养、开展学习互助、挖掘课程资源等更高的视角来“备课”,为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全面、深入的准备。 事实验证,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备课和上课同等重要。从备课的角度讲,备课的结果是上课所要达到的目的;备课的好坏和合理使用媒体教学是达到上课收效的所经历的必要程序。注重备课结果,关注上课过程,这是新课标理念下的首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讲课上增加学生负担,似叶上施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