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916618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为初唐著名医家。其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 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两书各三十卷。(二)学术思想1、大医精诚论(1)其对学医者提出了要求。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2)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2、养生理论与方法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 抑情节欲,反对恣情纵欲。 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 依时摄养 内视、调气一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 食宜、食养和食疗一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力主茹淡,有深远影响。 服食、服水 养老一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

2、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 养老3、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1)集方剂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2, *钱乙(一)作者生平钱乙,字仲阳,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选择/判断)(二)学术思想:1,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变蒸:就是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理变化)2, 小儿病证的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六种常见脉象: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提出“面上 证和“目内证。(1)“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

3、冷沉细。”(2)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如上述部位出现赤色,则知某脏热证,而 随证治之。(3)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即根据目色光 彩诊断五脏虚实寒热。3, 确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的主证: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针对五脏虚实立补 泻主治诸方。“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是指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4, 调剂制方的特色:用药务实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3,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一)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二)学术思想:2, 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火热与寒的同化“火极似水”一一真热假寒),五志过极化火。4, 玄府气液论:(1)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认为“玄府”不仅是专指汗孔而言,且不唯独具于人,他认为:“玄 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 之门也”“气道出行之腠道纹理”。他将人体各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的论述了玄府作为气 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为“气液宣 通”。(2)”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3)“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宣、通、

5、清法,辛、苦、寒药)(三)医学实践:1,治热病善用寒凉。表证: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表里同病:宣通怫热郁结为主;里证:下法4, 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下痢:“凡下痢皆脾胃受湿”外因:风寒湿热,重视风湿热而轻于寒。“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 除”芍药汤。4, *张从正(一)作者生平:字子和,号戴人,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二)学术思想:1,论病首重邪气: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2, 论天、地、人三邪发病。3, 血气贵流不贵滞:治疗疾病以驱邪为要;创造性的运用汗法来治疗腹泻,通过汗法调和营卫,疏通气血 以取效止泻。酒病(汗法)。(三)医学实践1,

6、 祛邪三法:(1)汗法: 凡是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都属于汗法。除了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之外,(多选)“灸、蒸、渫、 洗、熨、烙、针刺、砭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汗出一、二时为佳,中病即止) 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张从正认为“出血” “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血热壅滞导致头目病变。 刺血注意事项:穴位禁忌:后顶、强间、脑户、风府;明确分经:经络气血之多少而决定是否刺血。(2)吐法: 适用范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先予小剂,不效则逐渐加量。(3)下法:适用范围: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2, 食疗补虚:张从正主张“养生当论食补

7、,治病当论药攻”。3, 情志疗法:张从正对内经“惊者平之”作了新的解释。(不是完全利用五行相胜理论,而是先明确 病因,继而模拟病因,使之习惯而消除惊恐。)移情胜病。5, *张元素(一)作者生平张元素,字沽古,金代易州人。今存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实用药式沽古家珍(师 法仲景,受刘完素影响)(二)学术思想2,探讨遣药制方理论,【对药物方剂学的贡献】(1) 药物的升降浮沉即从阴阳中又可分阴阳,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厚者未必尽降。(从气味中 分厚薄,四气五味不是张元素所创)(2) 发挥药物补泻理论,制定药类法象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中央燥降收寒沉藏(3) 以内径五脏苦欲理论阐发苦欲补泻(4) 创药物

8、归经和引经报使张氏认为,制方应注意“各经引用”,若药有向导,则甚效速,其效专, 其力宏。(6)用药要旨3,注重扶养脾胃张氏治病十分重视扶养脾胃,曾有“养正积自除”6, *李杲(一) 作者生平: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其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寒惑论兰室秘藏等(二) 学术思想1, 论述脾胃(1) 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2) 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在论述脾胃之气上升的同时,还注重胆气的升发作用(3)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的原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七情所伤2,阐发内伤热中证(1) 病机:气火失调,升降失常(2) 症状:脾胃气虚和火热亢盛的两大症候群,可作为整个内伤热中证症状分析之总纲。(3) 治

9、疗: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这是他治疗内伤病的基本法则,亦即著名的甘 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还创制了升阳散火汤,制当归补血汤。7 *朱震亨(一) 作者生平: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其著作为:局方发挥格致 余论。(二) 学术思想1, 阳有余阴不足论(1) 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2) 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3) 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养阴抑阳作为贯穿人生从少壮到衰老全过程的主要摄生原则。2,相火论(1) (常)相火之常为生命动力相火寄存于肝肾二部,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2) (变)相火妄动则为贼邪引起相火之

10、原因人之请欲无涯。(三) 医学实践1, 创制滋阴降火法,提出“气有余便是火”,其实质是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 代表方大补阴丸。实火可泻郁火可发虚火可补用药特点;补阴必兼泻火,泻火也即补阴,泻火的目的是滋阴,泻火为补阴之功。凡阴虚而相火妄动者宜 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柏。2, 痰证治疗经验(1) 病因病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2) 表现:痰成之后,随气机升降流注全身,定位于某部位而产生多种病证,提出百病多有兼痰者。(3)治疗: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 顺矣代表方二陈汤治痰基本方,在具体用药上,或根

11、据痰的性质,邪气兼夹情况选药。反对过用峻利 药3, 郁证治疗凡郁皆在中焦总以气郁为关键代表方:越鞠丸8, 薛己(一)生平和著作薛己,字新甫,号立斋。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内科摘要二卷,此书是薛氏内科杂病医案,卷上为11种病证,卷下是10种病证。书中以虚损病证为 重,几乎每一种病证均以“某某亏损”为名。论述了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或误治等。(二)学术思想以“治病必求其本”的观点立论。1,治病求本薛己重视治本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辩证施治的原则。二是指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薛氏治病尤其强调“以 胃气为本”思想。原因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2, 重视脾胃临床治疗首重脾胃。对于阴血亏损之证要

12、补脾胃,阳气虚弱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 者加炮姜;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四物汤;若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八味丸。薛己归纳出脾胃病的四证四方。饮食不适者用枳术丸;脾胃虚弱者用四君子汤;脾胃虚寒者用四 君子加炮姜;命门火衰者用八味丸。实为治疗脾胃病之基本要领。3, 阐发肾命左肾真阴不足,用六味丸,命门之相火不足,用八味丸。(三)医学实践治虚心得(1)内伤虚损,只补不泻;(2)重视五脏,尤重补母;(3)调治脾肾,朝夕互补;(4)急证骤补,偏 虚纯补;急补的常用方有八味丸、独参汤及参附汤。(5)补阴温化,反对苦寒;薛己宗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原则,常

13、用六味、 八味治疗肾之水火不足。(6)善用古方,加减出入9, *张介宾(一)生平和著作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二)学术思想1, 阴阳学说阴阳一体思想 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2, 阳常不足,阴不无余论(1)阳非有余:着力突出阳气的重要性。从“形气之辨”、“寒热之辨”、“水火之辨”进行论证。(2)真阴不足:专著“真阴论”篇,从真阴之象、真阴之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等方面加以 阐发。(三)医学实践熟地以至静至性,以至甘至厚之味,实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10, *杲有性(一)生平和著作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温病学家。著有瘟疫论。创造性的提出

14、了病因学中“戾气”的新概念, 创立了疏利募原、分消表里的治则,自制达原饮、三消饮。(二) 学术思想1, 瘟疫病因吴氏提出新的病原观点一一杂气学说2, 瘟疫的辩证(1) 疫邪是由口鼻而入,邪侵袭的部位在募原,正当经胃交关之处,是为半表半里。(2) 瘟疫的转归有两种即外传外解和内传内陷(三) 医学实践1, 瘟疫初起,疏利募原达原饮的主要功效为疏利表气,驱除伏邪,使邪气溃败,速离募原,表气通顺,汉出而解。方由槟榔、厚 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达原饮再加大黄、葛根、羌活、柴胡、生姜、大枣,名三 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也,一使邪气溃散,二使表里分消,故吴氏称之为“治疫之全剂”

15、。2, 邪入胃腑,下不嫌早关于下法,着力阐发二点。一是下之则“里通表和”。二是下之则逐邪外出。下法是为了驱邪,使邪有 出路,所以当早用。应用攻下法,通大便是一种手段,逐邪才是目的。另外,在瘟疫病的治疗上,不提倡 清热解毒方药的应用,他认为大剂芩连梔柏,一者妄伐生气,二者不去其邪,仅清其热,何异扬汤止沸, 只有大黄才是治本之药。3, 疫后养阴,不宜温补(1) 吴氏强调养阴,并不限于疫病后期,在整个疫病过程中,时时注重保津护阴。(2) 对下后疫邪已清,主张用清燥养荣汤。(3) 时疫愈后,调理投药不易,莫入静养、节饮食为第一。吴氏强调疫后即使证为虚羸,亦不宜用参芪。12, *叶桂(一) 作者生平: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由门人顾景文根据口授辑成,临证指南医案由门人华岫云整理编著, 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