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90863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陆象山心学美学本体论:本心与审美摘要:在象山处,美的本体即本心,本心的显现就是美;审美乃对本心之美的体认,本心之美就在体验中澄湛,并将一切皆在人生活动中“落座”,以人生境界为指归。其理论旨意和最高理想追求,即引人进入“自在自得”与天地浑然不二的至乐境界。关键词:心学美学; 直觉体验;当即显现; 内在超越作为宋明心学的奠基者陆象山,以道德救世、治人为文化与美学的核心,在对“性善为道德人格及其美的原生态这一点上,深信不疑。这是受孟学影响所致。道德本体作为宋明心学根本文化主题的中心内容,对心学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哲学品格起主导作用,使之成为道德走向审美的文化和哲学依据。象山从这“心”处接续孟子,提出“心

2、即理”的哲学、道学也是美学命题,从而带给我们有关哲学、道学尤其是美学的洞见和智慧。本文着重分析了象山心学美学的以本心为本的“本体美学;意在为物、境域显现的“现象美学”,即美学本体论。一、“不虑而知”:审美世界的真体呈现“不虑而知”说的是本心的直觉性。直觉作为人的精神质素之一, 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一直十分重视的思维方式,柏格森认为, “所谓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直觉具有超越理智、超越功利、超越概念等特性。柏格森在双重意义上使用直觉概念。第一种意义是指处于不可分割的纯粹绵延中的生命或生命活动,其本身就是直觉的或直观的。第

3、二种意义,即观照直觉。它是人对其生命自身的直接领悟,是寻求具体性的一种自明的本能。象山本心具有“悟”的特性。用现代心理学术语讲,悟是一种跨越了逻辑思维阶段的心理直觉。象山本心的“悟”性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象山弟子朱济道因“临事即疑恐不是,做事不得”向先生请教:“先生曰: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与曾宅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1

4、,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是人所本有,是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 ”的 ,本心没有欠缺,临事即随本心而发。这种体悟本心的方式和柏格森使用直觉概念的第一种意义相似,它是直觉的体悟,生命本身的直觉呈现。语录上记载,象山指教徐仲诚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一章,“仲诚处槐堂一月,一日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者。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语录上,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8页.徐仲诚以“镜中观花”作比,表达了对“本心的领悟,

5、得到象山的赞赏,象山以为,人对本心的领悟就像镜中观花,人心不但是镜,而且是镜中花,因此镜中花是本心的自我认识,不借助其它的物质的或观念的手段或中介环节,而直接达到对本心的自明性的、不假思索的悟解,这种悟解是一种洞察式的觉察和观照。这近似于柏格森使用直觉的第二种意义,即观照直觉。象山强调直观的感受和领悟,把本心当作领悟对象,让人通过心的自我意识,使审美世界在本心的“悟中真体豁然朗现。象山答杨简的本心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曰:闻适来

6、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年谱,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7页。敬仲忽大觉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年谱,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6,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7488页。对于象山的理论说教,杨简不知所云。后来,象山通过即境举例,用活生生的事实作一些暗示, 利用杨简“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用断案时一些不必过多思考的案例来证明这是人的一种先天固有的本领,使杨简立刻找到了体悟本心的方向,整合心绪,顿时大悟,洞悉何谓本心.显见,只有用感性思维去开悟,才能获得本心

7、的真义,体现了象山本心直觉具有感性的特点。语录下詹阜民记载:“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人有五观,观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持,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语录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1页。象山指导詹阜民“安坐瞑目”以明道,按正常思维去思考恐怕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违背了日常的生活逻辑,是超逻辑的.詹阜民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持,终于体悟到了道,詹阜

8、民正是用这种超逻辑的方法也就是直觉的方法而得道的。象山甚至从学者闭目操存后的眼神的变化,来判断学习的效果.这涉及到直觉思维主体的修养问题。象山时时教人定心明理,“王遇子合问学问之道何先?曰:亲师友,去己之不美者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子合曰:是,请益.不答。先生曰:子合要某说性善性恶,伊洛释老,此等话不副其求,故曰是而已。吾欲其理会此说,所以不答。”语录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0页。由此,象山教授弟子体道、理的方法是超语言,超逻辑,直接与对象契合。因为“理”、“道” 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 ,正如梁漱溟所说: “我们要认识

9、这种抽象的意味或倾向, 完全要用直觉去体会玩味, 才能得到所谓 阴、阳、乾、坤固为感觉所得不到,亦非由理智作用之运施而后得的抽象概念。理智所制成之概念皆明确固定的, 而此则活动浑融的也。”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 年版, 第113页。直觉的过程是纯粹“体验”的过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凭着这种体验,认识主体与道融为一体,从而把握道.象山用不同寻常的授徒方法,引导弟子领悟本心,是为了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使弟子们的思维跳出惯常使用的逻辑思维方法,用新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使之恢复本真的生命体验。实质上,本心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心理状态,要靠每个人的直觉体验。这种体验正象佛

10、教禅宗的顿悟。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指出,科学的方法是杀死物体、分割其躯体,然后又把各个部分集拢起来,试图再造出最初有生命的机体,这实际是完全不可能的.而禅的方法则是把生命按其活生生的形式来理解它,而不是把它砍成碎片然后再通过智力活动来恢复它,或抽象地把碎片胶合在一起。禅的方法是把生命当作活的生命,不用外科手术刀来触及它。“把生命当作活的生命,不用外科手术刀来触及它”即是一种整体直觉式的思维.象山说:“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语录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6页。本心的直觉,只专注事物本身,无须对外界事物进行支离的解析,通过“直观取象”,直接把

11、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性质和特点,进行精神内敛,当下消解主观与客观、能指与所指、物与我的界限.主体还须挣脱世俗的羁绊,澄怀味象,乘物游心,始终保持无私无欲的心境。所以,本心的直觉特点是“感而遂通”、“一念即觉、“不虑而知”、刹那间的,是一种不假外求的意志自觉,从而在整体上以直觉的方式直接而快捷地意会事物之本质,领略其中蕴涵的精神,通过对生命本身的领悟,发现本心,从而悟到心中固有之理,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达到“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语录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8页。的境界,直接切入浑然

12、与道合一的境界。象山本心的直觉性是趋于整体性的理性直觉感知。象山本心的理性直觉性正如牟宗三所言的“智的直觉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总社2008年版。, 它其实就是道德性的“理性直觉”。就是说,它一方面是道德理性规范下的活动,另一方面理性发挥作用的方式又是非概念的直觉。我们再来看一下审美艺术思维。“审美艺术思维中,人和心具有的情表现在天和物显示出的景之中。使已经分化的观察事实和体验事实重新合二而一。因此,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由分到合构成审美艺术思维的思维客体。触景生情与情景交融是此类客体的基本特征.审美艺术思维客体的深层秩序,是凭借物去表现心或者凭借天去表现人,使心物或天人重新

13、合一的深层秩序.在此类思维模式中,用物与天构成的景去寄托人心里激起的情,从而创造了审美意象并形成了情景之间审美意象之间特有的深层秩序。赵仲牧、何明:论思维的类型,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审美艺术思维是我中有你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审美思维是心物契合的、物我交融的、主客归一的整体式的思维方式。整体式的思维方式将象山本心的直觉性和审美思维契合在一起,整体直觉式思维赋予世俗化的生活以审美化的存在,也是象山本心的直觉性向审美艺术思维转化的内在基础。象山本心的直觉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美学的影响是引导美学的思辨方法更多地由理性主义转向直觉主义

14、乃至神秘主义,美学形态更多地由伦理思辨美学转向直觉生命美学.二、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本心的情感特性宋明儒学,虽然完成了人学形上学,但作为核心理论的心性之学,仍然用情感说明人的存在方式。“体用一元”是理学的根本特点.本体通过作用而表现,心性本体通过情来体现,离了情,所言心性、本体皆落空了.理学家们提倡的情是自我超越之情,是真性情,实则,他们倡导的境界也是不离情感而超情感的。诚如蒙培元所言:“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是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高级情感,决不是情绪反应之类;是理性化甚至超理性的精神情操、精神境界,决不是感性情感的某种快乐或享受。如同杜维明教授所说,这里确有高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关系问

15、题。但是中国哲学提倡的,是自我实现的高层心理,而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深层心理。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就存在的意义而言,心不但是直觉认识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情感意志活动的主体。“作为心灵存在于活动的主要方式,直觉更多地同知相联系,体验更多地同情相联系,意向意志则与心理学所说的意相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开的,也就是整体性的。”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在象山的心学体系中,“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语录下,载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5,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4页。.象山对心、性、情、才不加区分,笼统为一,从超越层面来讲,情即形而上之性,然又呈现于情感心理中。心即情,情即性.因此,象山之本心富有更多的情感色彩和人情味。象山本心之情感既是人性、形而上者,也是能力、形而下者,是情理合一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的统一。表现为“一种情操、情境、情趣或气象,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其最高体验就是所谓乐”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象山言说的“本心”是一个“诚”的情感本体。依照象山心学的伦理主旨,这种情感侧重的是道德体验,然也蕴含着普通心理情感,如“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语录上,载陆九渊著、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