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907468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者苏洵与学者苏洵说到苏洵,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浮现的无非是两个形象:一个是背着行囊,骑马四处游历的“行者”苏洵;一个是枯坐书斋,浸淫于诸子百家的“学者”苏洵。这两个形象一动一静,把苏洵的一生截为两半,前后的苏洵也似乎判若两人。在写作眉山苏洵一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苏洵从“行者”到“学者”的“豹变”,有着非常特殊的内在联系。看来,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评价,是过于概念化简单化了。纵观苏洵的一生,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童年到二十七岁之间的废学游历阶段;二是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九岁之间的边读书应考边游历山川的阶段;三是从三十九岁后的苦学有成并文名满天下的

2、阶段。粗略一看,享年才五十八岁的苏洵,就有三十多年的大好时光被白白荒废在“路上”。但苏洵的前半生,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是不是就白活了呢?他的“行者”生涯,与他后来写作的大量“博于古而宜于今”的文章,与他成为名儒大学者,是不是就可截然分开毫无关系呢?我们知道,青少年时期的苏洵,虽然不喜欢枯燥乏味且指向科举考试的读书生活,但不像当时的一些纨绔子弟那样,不知读书,只好鲜衣美食、古董花鸟、梨园笙吹之类;也不像一些赤贫家庭的孩子,读不起书,就破罐子破摔,索性干些偷鸡摸狗、劫财掠货的下三滥勾当。他虽然不喜欢读书,却自有其痴心的审美追求和特别的倾情对象。“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这

3、是苏洵四十多岁时写的回忆少年时期游历山川的诗句。少年苏洵天性喜欢搜奇猎异,常常把眼光投向头上的天空和脚下的大地,喜欢骑马四处游历,尤其偏爱阅读名山大川。据苏洵自己说,从童年起到四十多岁间,除家乡眉山的山水外,他先后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长江三峡、剑门蜀道、秦岭终南、西岳华山、中岳嵩山、江西庐山等名山大川,有些地方还不止游过一次。当然,苏洵少年时期的喜游历,使他荒废了学业,也令他永远无法跨过科举考试这道门槛。从少年到壮年,苏洵其人常常“在路上”,其兴趣常常“在别处”,自然与科举考试渐行渐远。从十八岁到三十七岁的二十年间,苏洵参加过大小四次科举考试,但每次都名落孙山,以失败告终。其间,虽然苏洵在家

4、庭和社会的无形压力下,也曾先后被迫闭户读书将近十年,但一个落拓不羁、情系山水的人,一个手捧“子曰诗云”却心在高山旷野的人,怎么能与刻板僵化的科举考试制度实现无缝对接呢?西方有位大思想家曾说,哲学应该始于“人生之心境情调”,那么,人生又何尝不应该始于对世界的好奇、惊异和敬畏呢?应该说,苏洵的人生起步,就始于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惊异。在做人做文上,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都主张“养气”。他们所说的“气”,是指一种完满充沛、强而有力的生命体验。它可以由道德修养、人格提升而来,亦可以由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而来。它是人格修养、游历天下以及丰富而曲折的阅历等人生经验,在人身上激发和积蓄起来的强大的生命能量。这种生

5、命能量在人的心理层面上表现为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激活状态。而对于人的行为而言,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大内驱力。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游走天下、纵情山水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优良传统。像屈原、司马迁、谢灵运、柳宗元、李白、杜甫等大师,无一不是因山水陶冶而诗文益发雄奇的。寻山问水,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开阔胸襟,陶冶性情;可以磨练意志,启迪神思。苏洵青壮年时期,虽然行了万里路,却没有读遍万卷书,这对他来说,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苏洵真正开始潜心读书,读有用之书,有目的的读书,是在他“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的三十九岁以后。他以坚忍不拔的惊人毅力,以闭户苦读、“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的精

6、神,弥补了他童子功的缺失,并在他四十五岁以后,写出了大量“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的有用文章。我们今天读苏洵的文章,特别是他的论说性散文,如身凌绝顶,有一种俯瞰古今的壮阔之美;如驰目旷野,有一种丰俭适度的自然之美;如观山川布列,有一种刚柔相济的谐和之美;如俯仰宇宙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平衡之美。这与苏洵从小就亲近大自然,眷恋大自然,阅读大自然不无关系。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苏洵才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磨砺了意志,烹炼了思想,才锻造出了一支能够摹山范水排山走浪的如椽之笔。毫无疑问,正是得益于少年的山川壮游,广涉各地的风土民情,苏洵才有可能激发出对世界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其文章中才有了对治国安邦的严肃思考和设想。假如,苏洵从小就是个乖孩子,也认真埋头读书,也顺利地通过了科举考试而成为一名朝廷官员,也许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又一个苏涣而已。但苏洵就是苏洵,他的一生向我们显现出一种一波三折而又自然而然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正因为少年时的不喜学好游历,才有了屡试不第的结果;正因为绝望于功名,才有了豹变似的大转身;正因为有了“行者”经历所开拓的宏大视野、所激发出的巨大生命能量,才成就了他一代鸿儒大学者的美名。因此,苏洵的“行者”生涯,不仅不是光阴浪掷、韶华虚度,而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是他成才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铺垫,是他终成为一代名家巨儒不可或缺的器识蓄养和精神储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