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905801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异常心理学笔记(八)进食与睡眠障碍(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1、进食障碍2、进食障碍的病因与治疗3、睡眠障碍4、睡眠障碍的治疗进食障碍1、贪食症;2、厌食症;3、暴食与肥胖;4、其他进食障碍贪食症 Bulimia1、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发生次数平均每周至少二次,持续3个月以上2、有体像障碍,过分重视自己的体形,总是感到不满意,具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3、采用引吐、导泻、过度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可能的发胖4、伴有焦虑与抑郁贪食症临床特征1、以不可控制的暴食发作与进食后紧接着的自我催吐,大剂量药物导泻,过度增加运动量等手段把吃下的食物从体内清除出来2、患上贪食症之后往往继发出现抑郁,抑郁也许是对贪食症的情绪

2、反应3、贪食症者往往对自尊,自己的名声或竞争成败高度关注而焦虑如果暴食发作与进食后无催吐、导泻等,那么暴食就与肥胖有关贪食的后果1、贪食症暴食之后的引吐、导泻、长此以往将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诸如因反复呕吐导致的唾液腺肿大,牙龈腐蚀,电解质紊乱,心律不齐,乃至肾功能衰竭等等。2、贪食症与焦虑障碍密切相关,与心境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关系不如与焦虑障碍的关系紧密。3、研究发现高达75%的贪食症者同时伴有如社交恐怖、广泛性焦虑障碍等焦虑障碍厌食症 Anorexia1、好发于女性,特别是12-18岁的青春前期或青春早期者,以故意节食导致体重显著减轻为特征。2、比标准(原先)体重低于25%以上(低15

3、%以上为可疑),体重指数BMI低于17.53、BMI=体重KG身高m身高m4、BMI标准值=22;26肥胖厌食症临床特征(死亡率最高厌食症;重症厌食症年轻女性)1、严格控制进食,只吃最少量的食物以至体重迅速下降到危险的程度2、最突出的特征,是压倒一切的,想尽一切办法的追求苗条,极度担心发胖,无情地驱使自已减肥3、体像障碍严重,拒绝承认有病,拒绝治疗,极少主动求医,也不原意配合治疗4、严重者伴营养不良、闭经,可伴强迫症状及抑郁情绪5、90%的重症厌食症都是年轻女性6、北美洲黑人女性极少患厌食症厌食症&贪食症1、保持体重或体重稍有一点点增加引地引起强烈的恐慌焦虑及抑郁2、与贪食者一样,厌食症者也常

4、常随着焦虑障碍、心境障碍,还往往伴发强迫障碍(OCD)3、贪食症与厌食症的共同点就在于都有体像障碍与担心发胖的恐惧4、在所在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5、进食障碍(无化贪食症、厌食症)与焦虑障碍密切相关暴食与肥胖1、暴食者因不能节制的暴食而深感苦恼和痛苦,但并不采用如引吐、导泻,过度增加运动量等极端的补偿手段来清除吃下去的食物,而不会被诊断为贪食症2、因为暴食而过多摄入食物,必然引起肥胖,随之而来的则是肥胖引起心理、心理痛苦和障碍3、BED在DSM-IV-R的附录是作为一种须更深入研究的,潜在的新障碍异食障碍1、反复吃进没有营养甚至有害的物质,诸泥土、油漆、塑料、甚至玻璃、铁

5、钉等等2、一般多发生在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婴幼儿身上,也可偶见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成人。3、异食障碍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率非常高。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1、社会文化因素1美国黑人少女远比白人少女更少对自己体像的不满意,更少关注自己的体重,拥有更积极的自我形象,看自己比实际更苗条2社会时尚文化影响着少女的体像期待3家长特别是母亲对女儿体像的关注态度,深刻影响着少女的体像期待2、进食障碍往往存在因激烈的竞争,因对自尊,自己的名声高度关注而引发的高焦虑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续)1、绝大多数进食障碍都发生于青春期,无论贪食症还是厌食症都与青春期发展密切相关2、社会文化欣赏的是男性孔武有力,个子高

6、大肌肉发达,而可人的女性则是如青春期前尚未充分发育的少女,清瘦纤细,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进程使男孩子更接近于理想体像,却使女孩子更远离这一摹本。3、进食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体重超重,社会阶层更高、更认同于主流时尚文化脑内控制进食的系统1、进食控制系统的多重性:VMH腹内侧下丘脑(抑制进食),LH外侧下丘脑(促进进食)杏仁核2、颞叶皮质损伤者可能出现的异食行为进食障碍的干预与治疗1、药物治疗:抗抑郁剂效果好2、心理治疗:CBT认知行为治疗-纠正错误的体像期待、消除进食行为掩藏的焦虑BT行为矫正-改变进食方式,终止导吐、导泻行为IPT人际关系治疗-强化支持网络3、预防进食障碍:很早就担忧体重超重可

7、以是其后果症状最有说服力的提示睡眠与睡眠障碍1、睡眠是一个不活动时期,没有行为,外界刺激唤醒的阈限提高2、光线是人类生物钟的主要决定者,但研究发现褪黑色素(松果体素)也影响着时间的调停,黑暗刺激松果体素的分泌,明亮光线则突然抑制其分泌睡眠阶段1、清醒脑活动时:脑电活动失同步,混合多种频率,以波15-20HZ低幅较快频率为主2、醒了但闭眼休息时:a节律,整齐,频率在8-12HZ之间较大幅度的波动3、睡眠阶段1:波;低幅不规则的低频波,心率减慢,肌肉放松,许多人在此阶段如果醒来并不自知曾睡着了。4、睡眠阶段2:周期性的爆发波,14-18HZ梭状波,对外界失去反应,双眼球不协调慢动,多发为夜晚睡眠早

8、期5、睡眠阶段3:纺锤式的阵发波与高幅慢波混合,肌肉继续放松,心率呼吸频率更低6、睡眠阶段4:a波,连续的高幅慢波,阶段1-4统称为慢波睡眠,眼动少而慢,两眼不配合。REM睡眠1、在睡眠之初的第一个小时之间,可能经历慢波睡眠的4个阶段,接着出现完全不同的一种变化:突然出现一种类似警惕醒时的低幅快波模式,但与身体姿势有关的颈肌的紧张已完全消失,深度放松无反应。这种状态称为异相睡眠,此时呼吸、脉博加快而很不整齐,同时眼球在眼皮下面快速转动,故又称为快速眠动睡眠2、虽然不是绝对睡着,但是却出现许多特异的生理变化:心率、呼吸有爆发式变化,体温调节损失,脑温度升高,大脑血流增加,做梦大都在REM阶段,视

9、觉梦幻生动。睡眠时间与睡眠模式1、 成人典型的睡眠:一夜之中有4-5次以阶段1-4,再到REM睡眠的重复的周期循环。一个周期的90-110分钟。夜间早期阶段较短,阶段3、4慢波睡眠占的比例较大。2、 一次REM最短,有时只有510分钟,最后一次REM刚好在醒前的一段时间。3、 整个睡眠中,阶段2占4550,REM占25,其余占2530失眠1、睡眠时间的个别差异很大,研究发明已知睡眠长短的主要不同在于REM睡眠的时间不同,这揭示:慢波睡眠是所有人普遍需要的。2、大约在1/3的人都抱怨有程度不等的失眠3、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4、睡眠障碍可分为初级失眠(入睡困难),中段失眠(睡

10、眠浅,易醒),末段失眠(早醒)或多梦、恶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5、焦虑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或阿尔采末氏病都可能伴有失眠,药物或酒精、毒品或生活环境改为等都可能引起失眠6、主动求医、希望迅速改善睡眠状况,有的反为主观主诉,与EEG记录指标矛盾过度嗜眠1、过度嗜眠:尽管有一整夜的睡眠,可第二天的白天仍常常嗑睡,要睡着好几次,可能影响或严重影响学习,工作或职业2、发作性睡眠:频繁地突然睡着,睡5到30分钟,在白天任何时候可以发生,常常伴有肌张力的突然丧失,身体不自觉地倒下来,可以因突然的强烈刺激引发。3、患发作性睡眠者其REM在睡眠一开始就出现,往往终生不愈,而且有遗传的倾向。睡行症(梦游症)1

11、、表现为从睡眠中起立行走、穿衣甚至有更复杂的行为,主要出现有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第三第四期,可有家族史2、对环境仍有简单反应,但清醒后多有遗忘3、如于睡行期内被强行唤醒,可有意识模糊4、儿童期偶有发作,大多于青少年期向行停止,成人经常发作则要排除精神运动性癲闲或及脑瘤等器质性病变睡眠惊恐与梦1、梦魇:发生REM睡眠,约20%的儿童,5%到10%的成人被梦魇所苦,睡眠者被非常可怕的恶梦惊醒而苦恼痛苦,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儿童随年龄增长可渐渐减少梦魇的发生。2、睡眠惊恐:表面上症状与梦魇类似,但发生REM睡眠主要出现在儿童身上,大约有5%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患睡眠惊恐,成人不到1。睡眠障碍的治疗1、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三唑轮,氟西泮2、环境治疗:改善睡眠环境,调节睡眠节律3、光线治疗:4、心理治疗:自我积极暗示,认知-放松疗法渐进消除(儿童睡眠时发脾气或哭闹惊醒)矛盾意向治疗,进放松治疗5、预防睡眠障碍: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的作息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