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89323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丝纺织品抗菌防霉技术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 球真絲紡織品抗菌防黴技術分析真絲紡織品抗菌防黴技術真絲綢作為內衣、襯衣是最舒適、最高檔的面料之一,其蛋白質肽鏈的氨基酸殘基有適度的抗菌性,也是一種衛生性紡織面料。不過由於真絲綢本身是蛋白質纖維,是黴菌和細菌的良好食料。當相對濕度 85 以上,溫度 5 50 , pH 值 5 以下時,黴菌在絲纖維上極易繁殖,pH 值在 6 以上細菌最易生長 。真絲綢含水多 ,或精練後殘留絲膠、肥皂、油或印花綢殘留澱粉漿較多時,在濕熱條件下都易滋生黴菌和細菌,導致蛋白質纖維降解斷鏈,強力受損。使真絲織物發黴的黴菌有很多種,例如黑麯黴、桔青黴、灰綠青黴、分支孢子菌屬、麯黴屬、新月菌屬、膠黴屬、鏈孢黴屬、木黴屬等

2、數 10 在絲織物上生長黑麯黴時,其孢子團塊呈黑色,致使絲纖維著黑色,而桔青黴為黃色,灰綠青黴為綠色,分支孢子菌屬為褐色等。黴菌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會生成乙二醇、檸檬酸、草酸、乳酸、醋酸等,從而產生惡臭,使織物溫度上升,光澤減退,出現黴斑,因此在練染織物的存儲、運輸、售前存放過程中,為防止發黴,必須加入殺菌防黴劑處理,使黴菌不能滋生。易滋生在真絲纖維上的細菌有數10 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腸炎桿菌、綠膿桿菌、發癬黴菌、附發癬菌等,真絲織物上的這些細菌有的是來自污染的環境,有的則是使用過程來自病體或皮膚感染。因此,經過抗菌防黴劑整理,可使真絲紡織品更具醫療衛生功能。- 1 -真絲紡織品抗菌

3、防黴技術精練、染色時的工藝控制鑒於絲綢精練、染色車間高溫高濕,而真絲綢精練用的油酸皂及染整過程中在絲綢上施加的某些添加劑,如增塑劑、油劑、色素等在適當的濕熱條件下會引起發黴,日本絲綢印染廠的防黴措施有:經精練、染整加工後的絲綢,出水要清。保持精練、染整車間操作環境的整潔。在絲綢加工時添加一定量的防黴劑。印染後的絲綢要充分烘乾,烘乾後經冷卻才打包。纖維表面改性將蠶絲纖維乙醯化和氰乙基化,使之不能成為黴菌的飼料。真絲綢氰乙基化的方法是:浸漬氫氧化鈉或氰化鈉 0.1 1%水溶液,或用氣相法與丙烯腈反應。這種技術是通過化學反應,於蠶絲纖維中加上具有抗菌性的基團,使蠶絲纖維獲得永久性的抗菌效果。但此法對

4、抗菌基團有較高要求,mR 技術也比較複雜,所以目前應用還不很廣泛。將殼聚糖配製成一定濃度的醋酸溶液即為抗菌整理劑,採取兩浸兩軋法 ( 軋餘率 100) 對蠶絲非織造布進行整理 。整理後蠶絲非織造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有較明顯的抗菌性,對白色念球菌的抗菌性較低;耐洗滌性良好,不用另加交聯劑,從而避免了因交聯劑的加入對非織造布手感的影響。殼聚糖的抗菌機理主要是殼聚糖分子中季銨化的氨基陽離子能吸附細菌,它可與細菌細胞壁表面的陰離子相結合,阻礙細菌生長合成,使之變性;同時殼聚糖分子鏈上的葡萄苷鍵斷裂,阻止了細菌細胞壁- 2 -內外物質的傳遞,從而損壞了細菌的代謝、呼吸和物質運輸功能,使其失去生存

5、條件,導致細菌內部組織外露而死亡。據悉,可用銅化合物和含硫還原劑反應製備抗菌導電真絲纖維,製備過程為:真絲纖維一銅化合物一含硫還原劑處理一結晶一抗菌導電纖維。經 X 射線衍射掃描電鏡分析證明:真絲纖維表面覆蓋著連續均勻分佈的 CuS 抗菌導電層。研究結果表明:經處理後的真絲纖維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率達98% ,而且經2O 次洗滌後,織物仍有很高的抑菌率,這是因為絲纖維上牢固結合著一定量的銅化合物,經原子分光光度儀測試,纖維上銅離子濃度為3.13 10-4mol/g; 體積比電阻PV 由 9.2 109 cm下降到57.6 cm,而且耐洗性良好,經20 次洗滌後 PV 增

6、加不大,仍為同一數量級。因此,按此方法製備的真絲纖維,不僅具有優良的抗菌性,還具有良好的導電性。用單寧酸處理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銀(I) 水溶液以及鋅( )、銅 ( )、鎳 (II) 氨絡合物的溶液中反應製備金屬絡合化絲素蛋白纖維,對黃色葡萄球菌和克雷氏菌有較強的殺菌效果。其製備方法為:絲素蛋白纖維的製備:從家蠶鮮繭中除去蛹,把繭層放在乾燥器裡乾燥後,用0.5%( 質檢濃度,下同) 的絲光皂溶液精煉。再放人濃度為 0.05% 的 Na2 CO3。溶液中浸漬 10min ,取出後用蒸餾水清洗乾淨,乾燥後,在乙醚中經 48h 抽出蠟狀物得到純絲素蛋白。絲素蛋白纖維單寧酸處理:絲素蛋白與4.76 的丹寧

7、酸溶液以浴比為 100 : 1,在溶液溫度為7O 的條件下,浸漬2h。取出絲素蛋白纖維進行乾燥。絲素蛋白纖維對單寧酸的吸附率為25.14% 。- 3 -金 屬 絡 合 物 引 入 絲 素 蛋 白 纖 維 用Cu(NO 3 )2 H2 O , AgNO 3 ,Ni(NO 3 )26H 2O, Zn(NO 3 )2 6H 2 O 製備各種不同的0.02m的水溶液和0.02m 的金屬絡合物溶液。再根據溶液的離子濃度加入相應的KNO 3 ,加入量為對應0.1m 加 2m 的 KNO 3 。單寧酸處理絲素蛋白纖維在浴比100: 1,溫度為25 的上面溶液中浸漬。振盪24h 後,用蒸餾水、甲醇洗淨後進行真

8、空乾燥。實驗結果表明,未處理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銅( )、鋅 ()、鎳 ( )氨絡合物的水溶液中反應,得到平面型的金屬絲素蛋白絡合物沒有抗菌性;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絲素蛋白纖維在低pH 值的的銀 (I) 水溶液中浸漬得到的絡合固定化纖維,雖金屬離子的引入量低,但顯示出對黃色葡萄狀球菌和克雷氏菌具有強的殺菌性;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絲素蛋白纖維,在銅 ( )、鋅 ( )、鎳 (1I) 氨絡合物的水溶液中製備的金屬絡合纖維,由於生成平面型金屬單寧酸絡合物與絲素蛋白纖維牢固結合,對黃色葡萄狀球菌和克雷氏菌具有強的殺菌性。用單寧酸處理過的真絲織物對Ag 有較高的吸收量,且形成異常穩定的真絲單寧酸一Ag 絡合物,顯示

9、出很好的抗菌性。蠶絲纖維在染料溶液中浸漬,染料分子通過氫鍵、偶極力、色散力等分子間力吸附於纖維上,再在含銅( )離子的溶液中固色,染料由於銅 ( )離子的配位而固著,洗滌乾燥後,製備出功能性蠶絲纖維和織物,有優良的抗菌性能,這是染料分子協同作用的結果,洗滌50次後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性,可以達到實用的要求。在絲纖維上覆蓋屏障,使黴菌不能與纖維相接觸- 4 -如在三羥甲基三聚氰胺溶液中加入2 3%( 按溶液容量計)醋酸,使之成為不溶性聚合物,再加入20 甲酸,可成為羥甲基三聚氰胺的甲酸膠體。絲織物經整理後,如含有1O 12% 樹脂,防黴效果就很好。真絲綢經硫氰酸鉀水溶液浸軋後,再用四氯化碳的1,2

10、一環氧一2, 3 一二氯丙烷溶液處理,再依次用四氯化碳、丙酮、溫水洗滌、晾乾,可獲得耐久防黴性。這種真絲防黴抗菌技術是通過在真絲纖維上覆蓋屏障,使黴菌和細菌等微生物不能與絲纖維相接觸,雖不殺滅微生物,但防黴抗菌效果較好。倉庫存儲保管時的防黴抗菌措施保持倉庫環境的乾燥、通風和整潔。在絲綢入庫時,要檢查包是否損壞,雨天是否受潮或裝包的箱子含水分是否過高等情況。不要將絲綢堆垛在牆壁、柱腳、溝邊附近,或放在漏水處,避免絲綢受陽光直曬。定期進行倉庫消毒,對積壓較久的絲綢成品要勤於養護和翻動,要實行先進先出。家庭存放時的防黴抗菌措施絲綢外衣穿著後經輕刷,掛在通風處,便於消除潮氣及汗臭。含有油皂、澱粉等的真

11、絲綢易發黴,應經洗滌後再存放。黴菌的活動期主要是每年 4 至 10 月份。存放的容器要密封,以防黴菌。放置存放絲綢容器的房間,通風要好,溫度要低,溫濕度變化- 5 -要小。如果懷疑已有黴菌附著在絲綢服裝上,可用60 左右熱水浸洗,熨燙後晾乾,再存放。真絲紡織品防黴抗菌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目前,紡織品防黴抗菌技術大致可分為兩種:(1) 先製得抗菌纖維,然後再製成各類抗菌織物;(2) 將織物用防黴抗菌劑進行後處理加工以獲得防黴抗菌性能。第一種方法所得的織物抗菌效果持久,耐洗性好,但技術含量高,難度大,涉及領域廣,抗菌纖維生產過程比較複雜,對抗菌劑要求高,而第二種方法的加工處理過程比較簡單,但生產中

12、三廢多,其耐洗性及抗菌效果持久性較差。由於第二種方法加工方便,並且可供選擇的抗菌劑範圍廣,紡織品不管是原料纖維,還是紗線或織物,甚至成衣均可通過後整理方法獲得抗菌功效,因此在目前上市的各類抗菌織物中,以後整理加工的居多。但根據發展趨勢來看,將來必向抗菌纖維方面發展。因天然纖維難以通過纖維改性的方式獲得抗菌效果,所以天然纖維製成的紡織品仍以後處理方式為主。因此,真絲紡織品主要採用防黴抗菌劑進行後處理加工獲得防黴抗菌性能。目前,市售的防黴抗菌劑大多存在抗菌廣譜性差、耐洗滌性欠佳、安全性不可靠等問題。今後的發展趨勢應朝:採用安全性高的防黴抗菌劑處理真絲織物,如天然防黴抗菌劑( 殼聚糖、羅漢柏、艾蒿、蕺菜等) 處理真絲織物;提高防黴抗菌效果的耐洗性、耐久性和廣譜性;朝多功能方向發展,例如防黴抗菌加工與染色、阻燃、柔軟整理、樹脂整理、防水透濕整理、防汙易洗整理、防紫外線整理等相結合,從而提高蠶絲的附加價值和市場競爭力,迎合消費者的需求。(資料來源: ctei.gov0815) ?- 6 -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