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8918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性痢疾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方案.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1.1 疫情的监测按照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见附件)实施。没有浙江省细菌性痢疾监测方案改为按照痢疾防治手册实施.1.2 疫情的报告发现细菌性痢疾病例,在24小时内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

2、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 疫情的判定1。3。1 蓝色疫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或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内病例1。3。2 黄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发现200例以上病例。1。3。3 红色疫情:县(乡镇)范围7天内超过300例以上病例。(蓝色疫情,黄色疫情,红色疫情定为多少病例请省中心确定)2 疫情的应急响应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乡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细菌性痢疾疫情的处置,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疫情处理工作。确定疫情严

3、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2。2 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细菌性痢疾应急疫情的处置.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应急疫情处置工作。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2。3 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各工作组参与细菌性痢疾重大疫情的处置。根据

4、实际工作需要,调集本中心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投入重大疫情处置。并对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督查,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查明疫情发生的原因,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重大疫情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国家CDC提供技术支持。3 现场控制技术措施3。1 流行病学调查3。1.1 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的病人进行个案调查,(是否每例病人要进行个案调查请省中心确定)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细

5、菌性痢疾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3。1.2 暴发调查:根据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3。2 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每天大便检测一次,连续两次检测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带菌者可以在家隔离治疗,每日采便检验一次,连续二次阴性解除隔离,重复阳性者应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治疗期间严格执行随时消毒。3。3 疑似病人处理医疗机构诊断疑似病人立即留观,在疫源搜索时发现疑似病人,应立即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未确诊前暂按病人处理。排除

6、菌痢诊断,按感染性腹泻处理。(立即留观、送到指定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是否能做到,要不要这样写请省中心确定)3.4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3。4.1 医学观察:对与细菌性痢疾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连续采便两次阴性;如无粪检条件,以最后接触之日起计算7天,完成预防服药,接触者中无病人出现方可解除医学观察.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症状及体温测量等.3。4。2 预防服药:所有密切接触者给予预防服药,可选用氟哌酸400mg,每日2次,连服3天,或痢特灵200mg,每日2次,连服3天。儿童不可使用氟哌酸,可

7、按体重使用痢特灵10mg/kg,每日2次,连服3天。预防服药应严格控制服用对象和范围,不能无指征地扩大服药范围,更不能在细菌性痢疾疫情散发地列为常规防治措施进行普遍服药。3.5 切断传播途径重点“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封锁或停用阳性水源。加强食品卫生法执法检查,取缔无证摊贩,禁售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疫区内要劝阻群众聚餐。病家和隔离治疗点中被污染的厕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进行随时消毒、病人粪便要严格消毒处理。病家及周围50米左右范围内的厕所、粪坑实施灭蝇。3.6 健康教育:使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群众对细菌性痢疾预防的

8、卫生防护意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吃不洁食物,提高自我防护能力.4 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4.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乡镇)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4。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县级专家组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决定.4。3红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省级专家委员会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传染源隔离后,自疫点处理后7天内无新病例出现

9、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指挥部决定。5 评估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疫区在实施控制流行应急预案后,新发病例显著减少,月细菌性痢疾病例数降至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时,可视为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转入常规预防和监测,尤其要做好疫源检索、带菌者的消菌治疗等工作,防止疫情的再传播。疫情结束后,省、县及县三级按疫情的应急响应级别,组织有关人员对疫情的处置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

10、及改进建议。6 附则6.1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我省细菌性痢疾疫情应急处置。6.2实施时间:自发布之日起实施.6.3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方案的补充、修订、更新等工作。7 附件- 1 -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附表2 细菌性痢疾粪便样本采样登记表附表3 细菌性痢疾病原分离结果报表附表4 细菌性痢疾菌株鉴定表附表5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记录表附表6 细菌性痢疾菌株药敏结果汇总报表附表7 细菌性痢疾监测菌株登记表附表8 细菌性痢疾监测防制工作检查考核登记表附件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调查指南附件2 细菌性痢疾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附件3 细菌性痢疾药敏试验技术规范附件4 细菌性痢

11、疾菌种管理规范附表1 细菌性痢疾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地区国标编码 病例编码1一般情况1。1姓名 ,若为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1。2性别 男 女 1.3年龄 (岁、月)1.4职业 幼托儿童 散居儿童 学生 教师 保育员 餐饮食品人员 公共场所服务员 商务人员 医务人员 工人 民工 农民 牧民 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公务人员及职员 离退人员 (18)家政、 家务及待业 (19)不详(20)其他 1.5文化程度 学龄前儿童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学及以上 不详1.6 现住址 户口地 1。7工作(学习)单位 1.8联系人 联系电话(办) (宅) (手机) 2发病情况2。1发病

12、日期 年 月 日 时2。2发病地点 2.3首诊时间 年 月 日 时2.4首诊单位 2。5诊断医院 2.6报告时间 年 月 日 时2。7住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2.8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3临床资料3。1临床症状3.1.1腹泻 有 无每天最多腹泻次数 3.1。2粪便性状 水样 粘液血便 脓血便 其他 3。1。3里急后重: 有 无3.1。4恶心 有 无 3.1。5呕吐 有 无3。1。6发热 有 无最高体温 。3。1。7嗜睡:有 无3。1。8昏迷:有 无 3。1。9抽风:有 无 3.1.10 其他症状: 3。2诊断依据 3.2.1诊断依据 临床 病原学 临床+病原学3。2。2粪便检验结果日期镜 检培 养红细胞白细胞志贺氏福氏鲍氏宋内氏3。2。3病人转归 痊愈 带菌 死亡4流行病学调查(病前1周内)4。1接触过同样病人有 无 4.1。1接触时间 年 月 日 时 4.1。2接触地点 4。1.3接触方式 4.1。3。1同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