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9865333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 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2. 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3. 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4. 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5. 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 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6. 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 的最古的意义。7. 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或者是说在本义的 基础上繁衍派生

2、出来的意义。8.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 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 活用。9.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 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10.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1.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1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3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

3、作这个用作意 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14使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宜语怎么样”的语言 形式去理解或语译。包括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15传注体:是经过汉代学者奠基的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 名称有“传”.“注”、“笑”。传,是传述的意思;注,是注释的通 称;笺,是表识的意思。16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义又兼释注文的体例。17曰为谓之:这三个术语是用来释义的.而且还用来区分同义词 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18“昭明文选”我国第一部按文体分类的古代诗文选集,这部选集在 历史上曾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它将文体分为三十七类,虽说是首次尝试. 但未免失于琐细。19三平调:近体

4、诗的句尾不能出现三个平声或仄声。句尾连续出现三 个平声字,称为“三平调” O20平水韵:南宋江北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起 来,分为107韵,同时代的金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进而归并为 106韵.后简称“平水韵”,是近体诗押韵的依据。21.文心雕龙:南朝齐梁时代刘勰所著。其中有二十五篇是讨论文 体的.对各种文体的源流及特点都有专门的讨论,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古 代问题的重要文献。22编年体:史传文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传为纬,眉目清晰,脉络清楚。23纪传体:史传文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以写人物为中心集中全面地描写历史人物。24. 纪事本末体:史传文的一种。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

5、,把某一专题的记载集中起来,可以了解它的全貌。25. 骈文:一种特殊的文体。从不同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26. 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律诗可以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27.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是声调问题。平声”指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仄”即不平的意思。28. 对,失对: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字)称为 “对”,违背了这一要求,就是“失对”。29. 粘,失粘: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看第 二字)称为“粘”,违背了这一要求,就是“失粘”。30. 古体诗:我们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不讲格律的诗叫做“古体诗”。31. 近体诗:我们把唐代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做“近体诗”。32. 犯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 平”中的第三个字应该用平声,如果改用仄声字,全句除句尾外,只有 一个平声,这就叫“犯孤平”。这是诗家的大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