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986369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8吉林长春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人工智能算法的传统通常有两个:一是符号认知主义,主张智能行为依赖于符号操作,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计算可实现推理、决策,甚至情感活动,如早期的专家系统;二是联结主义,认为通过大量底层简单的“激活单元”相互交织可在高层自发涌现出复杂的智能行为,这一传统以神经网络为代表。阿尔法围棋的研究主要得益于后一种传统,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实现算法的突破。以复杂性视角观之,目前的智能算法有一个突出特质涌现性,即智能是一种由算法底层的简单规则生成的复杂行为,智能并不由预定的算法前提决定。游戏棋局的最终输赢是一种涌现,不是依靠单次行为

2、的累加,而是算法演化系列的整体取胜。阿尔法围棋有一些令顶尖职业棋手难以理解的“昏招”,可这些昏招最终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这表明“招数系列”比“某一招”更有意义。在伦理上,涌现性特质揭示出智能算法具有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特征;智能算法行为不是边界清晰的单个行为,而是集体行为的演化,其行为效果既不由“某一”行为决定,亦不由其前提完全决定。智能算法的另一个特质是算法的自主性。阿尔法围棋一代曾依据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棋谱,对弈了3000万盘棋,二代强化了自我学习能力。如果智能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类主动的、自我进化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能说人工智能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自我决定的“主体”?以算法

3、的观念来看,理性传统所认可的“主体”是一个能够协调个体自身复杂行为的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该个体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部行为的控制。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弱人工智能,则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是智能行为的自组织性,机器算法会在没有人类程序员的干预下自发学习,自动处理问题。2015年,有人在使用“自动驾驶”模式时遭遇车祸,历经十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归责为驾驶员过于信任人工智能,手没握住方向盘,人工智能得以免责。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必会让我们完全摆脱方向盘。智能驾驶系统由厂商的机器人制造,其算法不断自我进化,无缝嵌入庞大的物联网中,行进于更多智能体交互的开放环境,并与它们共同形成

4、了一个不断自我演化的复杂算法整体。在这一整体中,厂商、机器人、使用者、众多智能体等都是造就整体的个体,但并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此时我们在伦理上可能面临根本的挑战:智能行为既不遵循行为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对应,也不遵循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必然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一个恰当的道德判定?(摘编自刘劲杨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性特质及伦理挑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基于符号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这两个传统,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最终得以实现。B.无论是“某一”行为,还是预定的算法前提,都不能决定智能算法的行为效果。C.弱人工智能有一个中心控制单元,它担负了所有信息的整合和全

5、部行为的控制。D.既然智能驾驶系统不存在对整体负责的“主体”,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无须追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分析了阿尔法围棋获胜的原因。B.阿尔法围棋“昏招”成了取胜的“神之一手”,是算法演化系列整体取胜的例证。C.算法的自主性意味着机器是某种“生命”体,这是文章对“主体”进行辨析的前提。D.文章重点分析智能算法的两个特质,指出在人工智能上我们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有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联结主义传统,阿尔法围棋就未必会有算法上的突破。B.弱人工智能不是理性传

6、统所认可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够自动处理问题。C.智能驾驶系统的算法只有处于众多智能体交互的开放环境之中,才能不断地自我进化。D.智能行为与效果不直接对应、与主体无必然联系,但是我们还要对它做道德判定。二、(2018四川南充三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

7、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诗词是否合适?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诗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个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

8、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会感悟,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

9、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其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庄子天地篇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且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摘编自“文汇网”)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

10、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运用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11、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显现出作者的人格。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答案精解精析1.BA.由原文第一段“阿尔法围棋的研究主要得益于后一种传统”可知并非“基于符号认知主义”。C.从原文第三段“弱人工智能,则形成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主体观念”可知C项错误。D.需要认定事故的责任者。2.A并未比较两种智能算法传统的异同,而且第一段

12、指出的是“阿尔法围棋的研究”成功的原因。3.C表述过于绝对,与原文逻辑不符。4.B“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说法绝对。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文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5.A本文并非持一种简单的“反技术论”,只是想强调不宜用存在根本差异的方法来研究古典诗词,原文中有“不可否认,大数据确有帮助”“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提示。6.CA.“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误,原文第二段说“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B.“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错误,表述绝对,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D.“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