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撑一护精神千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85806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撑一护精神千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一撑一护精神千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撑一护精神千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撑一护精神千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撑一护,彰显人物精神最后的姿势人物形象分析、感受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 张晓芹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新增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博大的师爱,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个令世人难忘的最后的姿势。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为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文章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

2、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课文还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一)感受地震情境,在场景中感悟人物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

3、都推向死亡的边缘的危急。(二)感知谭老师言行,在细节中感悟人物课文2-7自然段是重点部分,特别是第4、第6自然段具体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的言行,折射出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时本能地保护学生,不但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还为了保护学生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救人,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的大爱。教学过程中重点抓住这两点品读相关语句,特别精读描写谭老师护生姿势的一句,以突出重点。言:“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懂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行:“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

4、了四个学生。”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撑”“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 老师补充介绍:谭老师本已和大多数学生向楼下疏散,但当他得知还有四个学生没有离开时,立刻从三楼返回四楼,冲进教室。此时,已经摇了约1分钟的大楼裂成两半,逃生的路断了,谭老师连忙拉学生躲在课桌下。由于太惊慌,学生们躲进桌子下面时,竟然将课桌挤翻了。眼见头顶的水泥板即将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谭老师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扶正课桌,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壮举,体会谭老师在危难时刻一心为学生着想,舍身救人,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这是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学生的姿势。(三)感受侧面评价:英

5、雄不死,精神千秋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四)读写迁移,拓展感悟人物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匍匐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矗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感悟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