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9716588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标准下三维教学目标的分析制定进入二期课改,传统的教学大纲由新的课程标准取代,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三维目标的课堂新组织模式。其实在过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很容易发现只教知识而不教方法、只关注知识目标达成度而不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只对学生进行机械性操练而不关注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但是如何做?做什么?教学大纲中没有答案,教参中也没有提示。特别是随着近些年高考试题改革的先行,命题中强调了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考察,如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等,更是让教师对到底要教些什么感到茫然。甚至有些教师说“我该教的都教了,出的题我没教过,学生做的出做

2、不出,看他自己发挥了”。真的是该教的都教了吗?有些教师感觉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有的觉得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的对自己每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感到有缺陷和不足。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还有两个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且这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随着二期课改的推广和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备课时尝试制定三维目标,然后根据三维目标来实施教学过程。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小的困难和困惑。有的教师感到每节课好象过程都差不多,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难得涉及,并不需要每节课都制定三维目标。而且制定了三维目标后,由于目标的增多,势必伴随着

3、教学环节的增多,实施起来效果也常常并不如意。例如原来某个新概念是由教师讲授,制定了过程采用实验探究后,原定的知识目标就很难在不变的课时中得到落实;而如果缩短探究过程,探究往往就虚有其名,起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自主学习的目的。解决这些问题前,让我们首先来看看传统的一维教学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细节化。它不是着眼于长远的目标,不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什么,也叫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

4、概论第6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也就是说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总体框架,这个框架有决定全局的作用。如果一节课目标明确,那么整节课内的每个教学环节要达成的目标也就明确,构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因素:提问,演示实验、学生活动等也就有了目的,而目的明确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效果的关键和前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从细处着眼,将教学大纲上的大而含糊的教学要求细化成课堂教学中实际将落实完成的分段目标。但是如何细化、细化到何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反映了该教师对知识的分析解构能力,还反映了其教学经验、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功能的理解是否准确等综合素养。如“理解加速度”

5、这一总目标就可细化为:理解加速度的定义知道加速度的符号和单位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其中目标又可细化为a、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由速度变化的方向决定;b、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无关;c、知道正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其中目标a还可再细化为、知道同一直线上速度变化的计算;、知道同一直线上矢量变化的计算等。诸如此类,每一条目标都是由更小、更具体的分目标构成。不少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制定第一层次的分目标,而忽略了对每个目标下一层次的分析。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对目标的进一步解构,但没有重视进行提炼归纳,这样做的负面效应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没有依据,给教学带

6、来了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就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自己的教学,无论是采用何种授课方式,讲述也好、实验也好、练习也好,都应该紧密围绕事先制定的目标进行。这就是传统的一维目标知识目标的制定。而三维目标中的“科学概念、原理和价值观”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丰满的,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一目标的说明为“学生对自然科学中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理解;对科学基本内容的把握,及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对自然、对科学的整体认识;基本的学习科学的能力和技能。”其中明确提出了对知识结构,对自然、对科学的整体认识。 此外,教学大纲是按照教材先后顺序来编排知识顺序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物理概念和规律都会随着所学知识的丰富

7、、学生理解能力的深入而产生更为深广的内涵,如加速度概念出现在高一物理第一章,因此大纲在高一的第一章教学要求中就提出了“理解加速度”。随后学习了牛顿定律,就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与合外力的密切关系;学习了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后,就掌握了测加速度的技能和方法;学习了圆周运动后,就会了解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进一步知道与速度方向垂直的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与速度方向同线的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大小变化快慢的;在高三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后,还会掌握加速度的矢量合成与分解。此外还有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运算,复杂运动中的加速度定性分析等等,都是“理解加速度”这一大纲所规定的总目标下

8、的许多分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概念本身的教授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还要对整个高中阶段教材中对该概念的不断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有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再对这些层层递进的目标进行整体分析和细化,制定出不同学年、不同学期、不同章节、不同课时的分目标。这些都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原有能力基础,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而且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能力基础,分析的方法和详略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对知识技能目标的分析制定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对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分析制定中去。新课程标准也对这两个目标给出了明确的说明:“过程和方法: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使用工

9、具和搜集证据、处理数据和解释问题、表达与交流等能力;探究过程中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对自然科学世界的关注程度;科学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与意识;求真求实、批判质疑、探索创新等科学精神;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等。”课程标准已经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力根据探究的过程进行了细化分解,教师应针对某一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细化。如“探究过程中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的能力”是个很大的目标,还可细化为知道了解探究过程中常用的各种科学方法的内容;能识别出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科学方法;能在探究过程中自觉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其中目标还可进一步细化为某一种科学方法的分目标,

10、如控制变量法:a、知道控制变量法的内容;b、知道在研究三个及以上变量的关系时要使用控制变量法等。也可先列举出各种科学方法,再对各个科学方法逐一进行目标分析。与知识技能一致的是,学生具备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都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就可以培养形成的,同样也需要综观全局的目标分析和制定,再负载到具体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更从中逐渐建立起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以下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让我们来探寻制定成功的三维目标的关键所在。一、三维目标的分析制定应合理适切【案例1:课题:安培力】课前概述:安培力是高二电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此前已经学完了电场,开始进入磁场的学

11、习。由于磁场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会由于物理情境上的距离陌生感而产生思维障碍。因此教师一方面采用让学生能切身感受、体会的实验探究方法,变不可见为可见;另一方面通过培养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使用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在复杂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目标制定:1、知识和技能:(1)理解安培力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2)知道安培力的大小与B、I、L有关;(3)知道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的关系。2、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体验通过猜想和实验验证来寻找发现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过程;(2)使学生感受利用类比法研究新知识,利用数学向量的表示法来表示三

12、个相互垂直的物理量的方向关系,以及控制变量法等一些常用的物理方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假想循着安培当年探索的足迹展开研究,通过物理史实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2)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后点评:教材规定该节的教学目的为“理解安培力”,由于本节课要求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考虑到课堂时间和实验只能做定性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设定为利用探究方法“知道”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B、I、L三者之间互不垂直的情况以及左手定则的练习使用都放在第二课时。 “理解”建立在“知道”的基础上,对知

13、识目标根据过程方法进行降低或提高,充分注意到了目标的合理性和适切性。“让学生假想循着安培当年探索的足迹展开研究”,不仅通过对科学家的模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起到了培养情意的目标,而且为探究过程营造了较好的氛围。可见三维目标之间是可以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案例2:课题: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课前概述:这是一节针对高二年级学生开设的物理拓展课。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力矩平衡条件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师选择了几个生活情景:手臂弯曲提物,饮水机的饮水开关,起重机等。目标制定:1、知识和技能: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应用力矩平衡条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过程和方法:建立具体的实际情境,通过探究和应用物理

14、规律解释解决问题,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关注和兴趣。课后点评:本节课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拓展教材内容,知识目标应该是对力矩平衡条件应用的一个展开。与能力目标结合地也比较好,选择了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先建立物理模型,后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能力培养点。但是教师没有对三维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分析,而采用了比较笼统含糊的目标叙述。如“掌握应用力矩平衡条件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既没有说明基本方法有哪些,也没有说明如何让学生掌握。在能力目标分析上也比较随意,如“体会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性”,体会重要性并不能提高建模能力,反而对如何建立物理模

15、型没有进行目标的分析制定。从实际生活情景中建立物理模型是学习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能力达成目标,应首先对之建立一个能力总目标,再制定分目标,最后细化落实到某些具体的知识点上。如建模过程中的“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问题”这一分析方法,可通过学习质点、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时制定学习能力目标,在本节课中就可制定运用能力目标。由于没有制定任何能力分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要建立模型,但建模的方法始终没有教给学生,致使整节课学生都很难独立解决教师设置的任何一个情景问题。可见好的课题,但没有合理适切的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的教学效果的。二、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制定出内涵丰富、教学效果良

16、好的三维目标【案例3:课题:超重和失重】课前概述:超重和失重现象是对牛顿定律的具体应用,但是由于生活中超重失重现象并不常见和明显,因此很多同学还不会观察现象。教师针对这一情况选择了一个情景简单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站在磅秤上下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实验能力;再通过精确的DIS实验进行数据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得到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定律对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目标制定:1.知识和技能:(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2、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