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69012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考点总结1、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国际趋势:1)各国政府在其新出台的法规中都明确提高了大力开展信息教育的条款,并制定了相应教育发展计划。2)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学科教学中。3)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2、这些国际趋势对我国的启示:1)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化2)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观。3、课程理念的发展:从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文化论4、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 息时代的合格公民;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3)关照全体学生,建 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5)注重交 流与合作

2、,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景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高中课程结构上,课标中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具 体包括必修部分:信息技术基础。选修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 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6、信息素养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 它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 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 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

3、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生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为作出 决策所需的信息。7、信息素养的界说:1)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为在信息处理能力;2)从心理 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3)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为在信 息交流;4)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8、信息素养解析坚持的基本原则:一、要与课程改革精神与课程标准的目标相呼应, 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二、要方便教师理解和操作;三、信息素养解析不针对具体点的教学 内容,避免描述上的僵化,保证信息素养的普通性。四、分解出的信息素养各个部分应具有 相同独立的核心成分,具有与其他各部分不同的特征和价值。五

4、,为使本解析对各个学段都 可以使用,各条目只作绝对描述,不分等级层次。六、信息素养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包括多 个方面和条目,他们本身都体现了不同的能力水平,也体现了人的智能的多元性。七、信息 素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部分都存在功能和水平上的分野,但同时又是互相联系、相互 促进的,对它的解剖是理论认识的需要,也是方便指导实践的需要。9、信息素养的六个组成部分: 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和符号。评价调控包括:要素评价、过程评价、个性化评价、 调整控制。人际互动:表达,交流,合作。10、(论述题)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突出表现在两

5、个维度的比较之 中,纵向上是信息技术课程与以往计算机课程的比较,横向上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比较。第 一,与计算机课程相比较,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 的培养,而计算机课程的目标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而 且是较为基础的一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信息技 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要比 计算机课程宽泛的多。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计算机课程都不尽相同。 第二,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比较。与其他学科课程进行比较,信息技术课程有以下特点:1) 基础性。一方

6、面,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 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 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2)发展性。1,信息技术课程新,许多问题尚在探索之 中;2,信息技术课程课程不断变化与发展。3)实践性;1,信息技术课程操作与知识并重; 2,信息技术课程过程与结果并重。1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建设可以使用双主体理论和“工作”主线思想作为其指导依 据。12、信息技术的两个取向:一个是大众文化取向的部分,一个是技术取向的部分。13、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分类:史实、知识点、技术思想、知识体系结构组织、课案。 1

7、4、课案类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我们所熟悉的说课、教案或课例等,这部 分内容设计的关键之一是要关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另一部分是知识点呈现方法 中与教学方法、环节相关的部分,即具体内容或者局部教学环节的处理办法。15、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1)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 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3)师生关系:建构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4)教学 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5)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16、信息技术教学原则: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 一的原则;3)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4)

8、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原则 17、教学设计的定义:就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对教学系统要素(学 习者、学习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划 的系统化过程。18.信息技术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是:1)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是领会课程标 准分析教学需要。2)教学需要的分析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 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内细化。4)学习养料的重要来源是学习资源的挖掘和运用。5)教学流 程的设计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选择与运用。19、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 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9、20、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21、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各抒 己见,展开讨论、对话或辩论等,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以求明辨 是非、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识能力。讨论法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大讨论、辩论式讨论等。22、讨论法的优缺点优点:1)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2)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3)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缺点:讨论法也有局限性,比如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于流于 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似热闹,但是并没有实际内容。在

10、开展讨论法教学的同时,不排斥其 他教学方法的作用和应有地位,应协调配合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23、任务驱动中教学中的”任务”大致分为封闭型的和开放型的。24、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5、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优缺点: 优点: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 作交流。2)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3)促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掌 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缺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二是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

11、。三是应用难度比较大。26、WebQuest 学案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引言;2)任务;3)过程;4)资源;5) 评价;6)总结27、范例教学法的定义:就是以典型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掌握一 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28、(论述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 (P142)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应该是多方面的;其次、信息技术教师素 养是动态发展的。可将信息教师素养可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基本素养包括:一、信息 技术教师的人格素养:1)厚德;2)理智;3)慈爱;4)上进。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素 养:1)语言表达能力;2)逻辑数学推理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

12、;4)自我意识能力。 专业素养包括:一、教育理论素养:1)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观;2)后现代主义课 程观;3)建构主义教学观。二、信息素养:首先应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 关知识,其次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再次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 要组成部分,探求新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创新生活。三、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组织 能力包括:1)建立自然和心理环境的能力;2)教育信息处理能力;3)教育传导能力;4) 教学模式方法与选择能力;5)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管理是教学 的前提;其次,教师能够提出恰当的教学管理方法并予以实施。四、研究创新能力:1)增

13、 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2)恰当选用研究方法,科学解决问题;3)科学分析与处理资 料,有效表达研究成果。29、(论述题)多元智能理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P147)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境下被激 发,去解决问题或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这一理论为我们带来了新型的人才观。即我们 不能只是关注学生的IQ,而是应该重视其MI和某些特殊的才能,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上, 可以改变教师对教学和学生成就的信念,教师会用心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专长,重视学生 的差异性,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多元成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元智能理论是 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更为广

14、阔的视野和可以灵活运用的理论依据,从而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各学科之间长期处于隔阂的状态,以及由于学科之间等级 关系造成德对某些“主要的”智能的偏爱所导致的学生其他方面智能未能得到相应发展的现 象,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发展其多方面的智能。30、抛锚式教学的定义: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 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 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31、随机进入式教学 :是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 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15、32、教学艺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 实践活动。33、(论述题)课堂纪律差,怎么办,实验课堂中学生玩游戏、qq聊天、上网闲 逛等情况如何处理?( P171,175)答:课堂纪律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扭转局面:1)吸引注意;2)制造竞争;3) 促进学生自治;4)整合其他学科内容;5)利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内容枯燥造成的 纪律问题。实验课学生玩游戏聊天,应采取:第一,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第二,顺势调整, 正确引导;第三,深层激发,提倡创造,例如和学生订立契约,若学生在学习时间玩游戏等 做与学习活动不相干的事情的话,就要受到如增加其课堂任务等处罚;

16、还如有的老师利用对 媒体教学系统的学生屏幕检查功能和消息功能,给没有认真学习的学生消息提醒,都是一些 比较好的方法。34、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 1)评价功能立体化;2)评价标准多维化;3)评价主体 多元化;4)评价方法多样化;5)评价内容全面化;6)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35、表现性评价:是指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某项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来表现出他们的理 解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的评价。36、(简答题)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一、作为课程内容,实现 learning about IT之目的;二、作为课程实施的中介,实现learning through IT之目的;三、作为拓展 课程资源,实现learning with IT之目的;四、作为建构信息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了 learning in IT 之目的。37、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体进行课程整合的若干建议:1)在课程目标上:要实现信息 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