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685025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大学生营养知识安康教育效果分析王翠玲,朱世泽,张文杰,魏东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 目的 了解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评价营养安康教育效果,以促进大学生建立正确营养理念,提高安康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非医学组学生293名和医学组学生262名,以问卷方式进展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基线调查后,开展为期7个月的安康教育,对营养教育前、中、后期进展组内和组间比拟。结果 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相对贫乏,营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改变其营养态度具有一定作用,但在态度转变向行为转变过程中存在别离现象。结论 在大学生中进展营养安康教育是必须的,但具有长期性和艰

2、巨性的特点,应结合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词】 安康教育,KAP,营养,大学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开展,我国营养代谢相关性疾病呈高发病率水平1。大学是人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求量最大的时期2,营养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安康。欧洲学者研究认为,不安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仅影响孩子的体重,也参及代谢综合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3。因此,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开展安康教育迫在眉睫,而知识一态度一行为模式(KAP Mode1)在安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KAP模式,知识和态度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根底,在设计和开展营养教育之前,必须清楚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处于何种水平,才能到达预期目

3、的4。因此,笔者对泉州市高校学生进展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基线调查,并在2021年9月至2021年3月开展安康教育后,进展营养教育中、后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及方法11 调查对象 为排除调查前承受过系统性营养相关教育的影响,以高校入学新生为对象,以专业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确定泉州师范学院2021级计算机专业专科学生293名非医学组和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62名医学组。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所学校相距甚远,营养教育实施阶段穿插传播知识的可能性较小。12 调查方法 依据中国营养学会2007年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参考国内

4、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大学生饮食及营养知识教育KAP问卷进展调查;同时,编写相关教材,对两组对象分别实施为期7个月的营养知识安康教育。在整个过程中,分别进展营养教育实施前的基线调查、实施中(第2个月)的中期调查及实施后(第7个月)的终期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一样。问卷采用不记名调查,由学生自行填写,现场收回,回收率均为100% 。问卷有效率:前期医学组96.6%、非医学组96.2%;中期医学组97.7%,非医学组97.3%;后期医学组95.8%,非医学组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统计分析采用EXCEL录入数据,SPSS13.0进展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进展干预前、中、后及组间比拟。2 结果21

5、 营养知识知晓率的比拟 分别对医学组及非医学组进展组内干预前后知晓率比拟,两组各项营养知识的知晓情况有所提高,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所不同的是,非医学组在PUFA来源、甜食危害、肥胖危害及致癌不良饮食习惯等问题上,后期效果不明显干预后VS干预中,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教育实施前,医学组及非医学组学生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相近。经过7个月的营养教育,两组知晓率均有所提高。营养教育后,两组在每日摄盐量、补钙方法、富含蛋白质食物等简单或常见问题的知晓率方面无差异,但在必需营养素、含铁食物、PUFA来源、甜食危害、肥胖危害及致癌不良饮食习惯等复杂或少见问题上,医学组改善效果更佳,知

6、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1。表1 不同类别学生教育前后营养知识知晓率的比拟()营养知识医学类非医学类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人体必需的营养素7.63a,b40.84c,e69.47f7.51a,b30.72c57.68成人每日摄盐量26.72a,b58.02c74.4323.89a,b61.09c75.43不吃早餐的危害12.98a,b60.69c75.5714.33a,b59.04c74.74最经济有效补钙方法36.26a,b62.21c,e79.0132.77a,b53.93c73.38富含铁的食物24.81a,b56.87c,e71.37f25.26a,b39.59c

7、59.04富含蛋白质的食物30.92a,b60.69c74.8129.35a,b53.24c68.94一日三餐能量分配比8.78a,b60.69c72.149.22a,b58.3672.70PUFA的主要来源5.34a,b37.79c50.00f5.46a,b36.5241.64多吃甜食的危害33.97a,b59.54c74.05f34.47a,b58.02c62.46肥胖的危害27.86a,b61.45c,e71.76f27.65a,b51.8859.39易致癌不良饮食习惯25.57a,b58.4068.32f24.92a,b50.8556.31a 组内干预前VS干预中,P0.05;b 组内

8、干预前VS干预后中,P0.05;c 组内干预中VS干预后中,P0.05;d 组间干预前中,P0.05;e 组间干预中中,P0.05;f 组间干预后中,P0.05。22 营养态度正确率的比拟 分别对医学组及非医学组进展组内干预前后态度比拟,两组各项态度均有所改变,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不同的是,医学组在调整不良饮食的态度上,后期态度转变效果不明显干预后VS干预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营养教育实施前,医学组及非医学组学生各项态度相似。经过7个月的营养教育,两组营养态度正确率均有所提高。营养教育后,两组在吃早餐、少吃零食、适量运动等问题上观念转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不良饮食

9、习惯、合理调整饮食、营养知识必要性及对待补品等态度上,医学组改变更大,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详见表2。表2 不同类别学生营养教育前后营养态度比拟%营养态度 医学类非医学类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要吃早餐57.25a,b77.10c,e90.46f52.22a,b78.16c92.83要少吃零食71.37a,b85.12c,e91.9971.33a,b80.89c92.49愿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55.34a,b88.17c,e91.99f60.75a,b72.36c82.94要每日适量运动56.49a,b88.55c,e95.04f61.78a,b85.32c95.22想合理调整

10、饮食57.63a,b86.64e94.28f62.46a,b71.33c82.25有必要学习营养知识43.13a,b79.01c,e93.89f42.66a,b70.31c88.40服用补品不一定促进安康32.82a,b85.50c,e96.57f32.42a,b78.84c90.44各备注字母所代表意义及表1一样。23 安康行为情况的比拟 分别对医学组及非医学组进展组内干预前后安康行为比例比拟,结果详见表3。两组除早餐行为外,各项安康行为比例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不同的是,医学组中每日补充牛奶大豆食品及合理选择饭菜行为的比例表现为干预中期及后期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合理选

11、择零食及每日坚持运动行为比例干预中期有所提高,但后期改善效果不明显。另每日吃水果行为比例虽在每个干预阶段的改善不明显,但整个干预完毕后,行为较干预前变化明显。相较于医学组,非医学组各种行为比例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后者每日坚持运动及合理选择饭菜行为的比例表现为干预中期及后期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每日补充牛奶大豆行为比例干预中期有所提高,但后期改善效果不明显。另合理选择零食及每日吃水果行为比例虽在每个干预阶段的改善不明显,但整个干预完毕后,行为较干预前变化明显。营养教育实施前,医学组及非医学组学生各项营养行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5个月的营养教育,两组各行为比例均有所提高,但干预中期及

12、干预后期两组间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合理选择饭菜行为方面,医学组干预中期比例高于非医学组,结果详见表3表3 不同类别学生营养教育前后安康行为比拟%安康行为 医学类非医学类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干预前干预中干预后每天吃早餐57.6362.2156.8757.3463.4858.70合理选择零食55.73a,b73.6675.9559.39b66.5570.65每日吃适量水果43.89b54.2062.6041.98b49.8357.00坚持每日适量运动8.78a,b27.8623.2811.60a,b30.38c27.65每日补充牛奶和大豆食品19.47a,b31.68c47.7125.26a,

13、b34.4744.03根据营养合理选择饭菜25.57a,b50.38c,e70.9924.23a,b36.52c65.19各备注字母所代表意义及表1一样。3 讨论3.1 效果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3.1.1 基线调查反映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均相对贫乏,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5.3%36.2%。经过7个月的营养教育,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学生知晓率在不同阶段均有所提高,干预后多到达60%80%。说明通过开展安康教育,学生可获得一定的营养知识,及多数调查结果一致,但及汪德华5等人的研究不同,可能及后者的安康教育时间较短10周有关。3.1.2 在营养态度方面,干预前两类大学

14、生的正确率水平相对较高,达30%70%,可能及调查对象长期受父母教育及媒体宣传影响有关,大量研究显示,青少年及大学生获取营养资讯的途径主要为报刊杂志、播送电视及父母67。干预后,两组对象的正确率进一步提高,达80%90%。可见,通过营养教育,可改变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态度。3.1.3 由于两组对象均为大一新生,生活习惯可能还停留在入学前的父母照顾模式的惯性下,起居饮食相对规律。干预前,及日常饮食有关的行为,如早餐、水果等保有较高的比例,40%60%。而这一比例在营养教育完毕后,并未因脱离父母的监管而下降;同时,其他行为比例显著提高,可见营养安康教育在改变大学生生活习惯方面有一定的作用。3.2 存在问题:3.2.1 本次干预发现,尽管安康教育在两组调查对象均取得成效,但应注意到在不同特征人群的效果不同。医学类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吸收、固有观点的改变上效果更好,及刘真美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及其承受相关根底教育,更易于理解有关;Reinehr8等认为学生的营养知识掌握程度取决于在学校所受的营养知识教育。提示研究者今后开展此类干预时,对不同专业,甚至不同性别的教育对象以及不同内容的知识点都应有所区隔,同时建议非医学类高校设立营养及膳食等相关课程。3.2.2 相关研究说明,承受营养教育后的近期内,研究对象的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