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664334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维度描绘乡村教师全景图:农村教师“中年塌陷”2月18日中国青年报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性明显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乐意当教师了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编者按提高教育质量,师资问题是重中之重。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摸清家底。作为中国教育的最短板,农村教育的师资究竟是如何的?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带领团队,对全国9个省19个区县的174所学校共7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从构造、父辈和教育特性三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当今农村教师群体的全景图。我们特地约

2、请邬志辉专家写了一组文章,但愿通过对这个群体的特性分析,对改善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与就业制度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同步,也给政府如何破解城乡教师配备的二元化困局提供某些借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古谚传承至今,阐明了教师社会地位的尴尬处境。然而,教师的职业也是有分层的,“城里的教师”和“乡下的教师”常常在工资待遇、进修机会、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距。“虽然当教师也不去农村当教师”成了有选择能力毕业生的共识,农村教师是能人不肯做、庸人又做不来的职业。近年来许多研究成果表白,城乡教师资源配备的构造性矛盾和二元化特性仍然明显。但是,现实中毕竟有人在农村当教师。全国有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8万人,

3、其中75%分布在镇区和乡村,近四分之一工作在艰苦地区。在城乡教育构造二元化的背景下,今天,是什么人还在农村学校坚守?中部小学浮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失衡,“阴盛阳衰”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城乡化水平越高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弱。在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有三成是男性教师;在县城,男性教师数量要比都市学校多10.1个百分点;在农村,男性教师数量又比县城学校多余11.0个百分点,占据半壁以上江山,超过女性教师35个百分点。但是我们却发现,随着教师层级的提高,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明显地增强了。从总体上看,初中男性教师占一半以上,而小学男

4、性教师只占31.52%。在小学阶段,都市学校八成以上都是女教师,但在初中阶段,女教师只占到四成;虽然在县城学校,小学女性教师也占到了75.69,而初中则比小学少了近个百分点。在都市学校,尽管初中要比小学对男性更有吸引力,但是在初中层级内部,从东部、中部到西部,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在小学层级内部,则是东部和西部的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中部则浮现“男性教师凹陷”现象,且还相称明显。在县城学校,无论小学还是初中,教师职业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明显地增强了,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譬如在东部,初中吸引了近0%的男性教师,小学也吸引近4的男性教师。虽然在中部,初中男性教师占

5、到一半以上,而在西部,小学男性教师也超过了四分之一。在乡镇学校,无论初中还是小学,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又进一步加强,在村屯学校中,除了东部外,男性教师均在%左右。从中心校、村小到教学点,越是艰苦边远的农村地区,从数据上看对男性教师的吸引力越强。农村教师“中年塌陷”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并存。完美的教师年龄构造应当大体呈“倒型”的分布形态,即3050岁的居多,0岁如下和50岁以上教师略少。都市教师群体的年龄构造基本呈“倒U型”分布,县城教师虽然在445岁段比都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是较好的。而农村教师则浮现了“双波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例,3岁如下教师超过了三分之一,呈现明显的“年轻化

6、”现象,这阐明农村教师在近年来得到了非常有力的补充,国家的“特岗筹划”、民间的支教行动等收到非常好的效果;50岁以上教师也达到了五分之一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比较来看,农村处在150岁的中年教师仅占2,与都市、县城和乡镇的72.6%、73.45%、884%相比,落差很大,处在十分严重的“中年塌陷”状态。年轻教师“女性化”与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村屯教师“男性统治”特性明显。如果分城乡看,虽然无论初中还是小学男性教师占所在年龄组的比例都基本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多,但是农村学校男性教师除了乡镇初中在3岁如下和乡镇小学3岁如下年龄组中女性教师略多一点外,其他年龄段男性教师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特

7、别是村屯小学男性教师在各年龄段平均占比8239,虽然乡镇初中男性教师占比平均也达到了5961。教师年轻化:西部快,中部慢教师年轻化进程“西部快”与“中部慢”并存,中部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从35岁如下教师所占比例的分布状况看,西部初中占到46.15,中部初中仅占30.3%,东部初中处在中间状态,占到3.02%;西部小学达1.4,比东部小学仅少1.1个百分点,但却比中部小学高出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在教师年轻化进程中,西部走在了前列,阐明国家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反中部地区则进展缓慢,这也许与中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随迁小朋友数量多有关。学生跨地区流动大,导致流出

8、地教师变相超编,因而难以在短期内引进新教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似乎可以部分地回答“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的男性教师要高于都市和县域”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男性教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的解释是,在经济落后地区,女童升学率偏低,能完毕义务教育甚至能走出去读书的多是男性。农村男性的受教育限度要普遍高于女性,因此可供选择当教师的群体自然也是男性居多。虽然这一解释是符合实际的,但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始终诸多和为什么近年来乡镇初中和小学女性教师逐渐增多的问题。我觉得,除了以上解释外,还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方面是特定期代背景。长期以来,国内属于城乡二元制社会,一方面城乡间的知识分子较难实现自由流

9、动;另一方面“乡村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能吸引具有较高教育限度的男性进入教师队伍。随着城乡限制流动的解禁和教师工资待遇的低下,年轻男性“知识人”宁可进城打工也不乐意当教师了。但是,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且有助于教育自己下一代的特点,对于女性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那为什么村屯里的男性教师始终诸多呢?一方面是由于外来的女性教师在村屯工作不以便,因此地方主管部门会更乐意派男性教师进村屯任教;另一方面是由于本村的女性知识分子较容易通过婚姻关系逃离乡村,虽然不离开本县也会更多选择县城或乡镇。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农村教师不仅在高档职称所占比例上处在劣势地位,并且在晋升时间上也存在一定差别。一般

10、来说,学历水平越高者,初次任职时的年龄也越大。如果都市学校教师的初始学历要高于农村的话,那么就意味着都市学校教师的初次任职年龄平均要高于农村。这样,在评上同样职称的状况下,如果都市教师平均年龄较小,则意味着农村教师晋升职称所用的时间更长。那么城乡教师晋升某一职称时年龄的大小事实上就等于她们晋升职称所用时间的长短,晋升某一职称时的平均年龄越大,则意味着所用的时间越长。从初中看,都市教师晋升“中教高档”的平均年龄为38.97岁,县城教师为39.02岁,乡镇教师则需要4.8岁。晋升“中教一级”也是如此。如果分别以都市、县城、乡镇和村屯教师目前任小教一级的平均年龄为起始年龄,那么她们晋升到小教高档所用

11、的时间分别为.、72、11.1和156年。总体来看,在高档职称晋升问题上,农村教师普遍“大器晚成”。中心校统筹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目前,在学校中任教的教师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身份,除了正式在编教师外,尚有代课教师(合同教师)、特岗教师、轮岗教师、支教教师,等等。无论都市、县城还是乡镇,“本校在编教师”均在93%96之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相比之下,村屯学校的“本校在编教师”比例最小,只有148%。村屯学校在编教师局限性也许阐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村屯学校艰苦边远,虽然给编制也难以吸引人才来此任教。在村屯学校,代课教师所占比例达10.,比都市和县域高出2.倍以上,比乡镇学校更是高出.5

12、倍以上。都市和县城里的代课教师多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往城乡读书,城乡学校生源增长和教师数量局限性所致。为什么乡镇学校的代课教师远远少于村屯呢?尽管其中存在乡镇学校既涉及初中又涉及小学的复杂因素,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中心校体制所致。特别是在实行了乡镇学区制管理的地区,“中心校统筹”在某种限度上变成了对村小和教学点的变相剥夺。在没有人乐意去村小任教的状况,聘任代课教师不仅最经济,并且也最容易坚守。另一方面,国家积极的支教政策和民间团队的支教热情也起到了丰富农村教育身份的作用。譬如特岗教师占3.0%、支教教师占3.99%,都远远高出其她层级的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内的教师轮岗政策,很少能把教师派到村屯学校,相反所谓的教师流动基本都是在县镇以上学校内部进行的,村屯学校再一次被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