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内脏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659515 上传时间:2023-07-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绪与内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情绪与内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情绪与内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情绪与内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情绪与内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情绪与内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与内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绪与内脏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心气舒畅,营卫和调, 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 心的病变。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喜伤心”。素问举 痛论也说:喜则气缓”。伤心、气缓,都是说明心跳神荡,精 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的表现;甚至还可能出现哭笑无常,或精 神失常,发狂妄语等。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心气虚则悲, 实则笑不休。应当指出,临床上常见痰热扰心的喜笑无常,和 心阴亏损的喜忧多哭(脏躁)等病症,与本证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所 不同,故有治喜以恐的治法,而痰热扰心,心阴亏损就不能以恐 治疗。怒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 一般不会致病

2、。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 发冲冠,嗔目眦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 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如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 则气上”(素问举痛论),都是这个意思。若肝气上逆,则可 出现面赤口苦,胸满胁痛,甚则呕血或昏厥;若肝气横逆,则有 腹胀,殖泄,消化不良(肝气犯脾);呃逆、呕吐(肝气犯胃)等。 所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殖泄”。另外, 忿怒之情郁积日久,不能发泄,更易导致肝的更多病变。如暖气 叹息,两胁疼痛,乳房胀痛结块,或妇女月经不调,或咽中梗阻, 甚至伤及肾志而生恐惧,言语前后相忘,这是因为子盗母气之故。所以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

3、,实则怒”。总之,怒则气 血上逆,但悲可气消,故治怒以悲。1怒”、“暴怒”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则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怒则气上”,气过升而不 降,使气机升降失衡,也会影响到肝及其他脏的功能。内伤脏腑 的病理表现: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 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 情况。调养方法:推拿按摩肝经和胆经可以通畅肝气,保持其正 常的疏泄功能,调整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畅达,使得情志舒畅。 可以自制枸杞梅菊饮,配制方法:枸杞15克、乌梅10克、菊 花10克,开水泡服。忧忧为肺之志。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侬,沉闷不乐的表 现

4、。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 而发生病变。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志为忧,忧伤肺”。 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 音低气微等症。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 不行”;又说:“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抑息”, 这都说明忧愁太过会影响气机不利,亦即是忧则气郁的一种病理 表现。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 食,或二便不畅等。如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惋乱,四肢不举”。由于忧则气郁,故以喜治忧。愁忧、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 时间过长,就会使气机闭塞而致病。内

5、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肺气 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 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 “思伤脾”;“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就是此意。气结中焦, 水谷不化,始则食少倦怠,胃纳呆滞,气血日损,肌肉日削等脾 胃之虚;久则可导致胸腹胀满,痞结疼痛,小便不利等脾气壅滞 之实。故灵枢本神说:“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 则腹胀经溲不利”。此外,因情欲无穷,所愿不得,以致阴火销 铄真阴,发生精遗滑泄,妇女带下,或阴器萎缩等病证,久则阴 愈竭,阳愈衰,以至不治。正如索问痿论所说:“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6、,意淫于外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思对应脏腑:脾情志过激致病病机: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 中,思虑太过。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 致病。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 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 等症状。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悲伤肺”。索问举痛论亦谓 “悲则气消”。故悲亦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 现,当人有隐忧或痛苦非常之悲,往往通过暗耗肺气而涉及到心、 肝以及心包络等多脏的病变。如悲哀太甚,引起肺气耗损,可见 吁叹饮泣,意志消沉,萎糜不振等症状;悲尤伤肝,肝伤则精神 错乱,处事

7、无为,筋脉挛急,胁叻不舒等证;如灵枢本神篇 说:“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如悲 哀过度,还使心气内伤,而包络绝,始则心悸而坠,小便下血, 久则大经空虚,肌肤麻痹,甚则脉萎等。故素问痿论说:“悲 哀太甚则胞络绝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又说:“大经空虚, 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因为悲则气消,故以喜来缓和。恐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 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索问阴 阳应象大论)就是指的这个。肾主藏精,为生气之原。因此, 无论任何原因的恐惧,都属于肾的病变。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 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精遗骨萎,肢冷等症

8、;故素问举 痛论说:“恐则气下”。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 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疟。 故灵枢本神篇说:“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此外,内脏之虚也会产生恐惧。如胆气不足的胆战心惊,足少阴 肾经的脉气不足之善恐,血气内却的令人善恐,血不足者而恐等 记载,都不出于肾的精气亏虚病变。因为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故治恐以思。惊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又说:“惊则气乱”,足见,惊为心之志。惊,是指突 然遇到意外事物,如目击异物,耳闻巨响,骤遭险恶,忽临危难 等等。惊与恐的区别,在于自知者为恐,自不知者为惊。过度惊 骇

9、,可导致心神紊乱,则有心跳心悸,目瞪口呆,神志昏乱,甚 则痴呆或僵仆等症。如景岳全书痴呆证所说:“大惊卒恐, 一时偶伤心胆,而致失神昏乱”。惊能动心,尤可伤胆(肝),以致 心胆气乱,影响胎儿,发为先天性的癫痫病,如素问奇病论 说:“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 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 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惊骇还可引起小儿惊痫、惊风, 每逢发病时,常见突然大啼而作,这都是因为心胆气虚之故。正 如千金方所说:小儿惊癫,起于惊悸,大啼乃作”。由于惊 则气乱,应以忧来治之。综上所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 系。主要

10、表现在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 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内脏机能,才能反映出情志的变化。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思 恐”。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 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 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这叫做“情志所伤”,例如喜伤心,怒伤 肝,恐伤肾.。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的复杂情况,即由一种情 志的变化,往往牵涉到多个脏器的病变,例如悲可伤肺,又可伤 心、肝及包络;恐可伤肾,也可伤肺,心和胆.。相反,因情 志引起某一脏腑功能的失调,也常可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变化,例 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

11、,实则笑不休等等。象这些 较为复杂的病变,习惯上就称为脏腑影响情志”。所以,“情志所 伤”具体伤及何脏;与“脏腑影响”又具体影响何种情志,这中间就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单一地,机械地对待。情志不仅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因剧烈的情志波动, 导致病情改变或加重,这一点要特别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在治 疗上,也不能单靠药物就解决问题,应注意从情志根源上着手, 以这一情志解决另一种情志的变化,即以变治变的方法,中医学 叫做“心病心医”这并不是没有先例的。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的减退、调节适应能力的减弱,面对过 激的情志变化就会难以承受,故而易引起疾病。古书中早就有过 记载,认为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 怒哀乐等情志变化,贯穿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 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 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 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 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 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多参加各种有益 心身健康的活动,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 腑安泰,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