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65113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 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 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 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 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 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 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 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约 659-700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 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 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 谏,对武则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 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 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 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 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 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 登幽州台歌。这样一位才子,这

3、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 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 登幽州台歌 二、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师书写课题, 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 题 2、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登到高处 面对开阔的景物,人的心胸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许多联 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陈子昂登临幽州 台,幽州台在哪儿?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 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 213 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有将 有德有才之人),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

4、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 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 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 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 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y on青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 1(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贤纳士(网罗人才)的良好声誉。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登上幽州台,而不登其它高楼呢? 背景意义: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的怀才不遇的 文人,燕昭王和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陈子昂非 常仰慕燕昭王这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时,不能趋 归燕昭王这样的明君麾下建功立业!那么

5、作者登上幽州台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 一下这首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 长满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 好骑马归营。“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 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 “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gu(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hui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

6、迹, 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 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 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 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 慨。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 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 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 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 毅在燕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 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说不见“昭王”,实是诗人 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

7、 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 y o谊(武则天的侄儿)“轻无将略” 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 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 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 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 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 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 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 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抒 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 (697) ,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

8、解官 归里了。这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 强的感人力量。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 业的遗憾。这首五言古诗同登幽州台歌一样,是作者随 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吧。1、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 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 “上 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 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

9、的 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四、深入理解(现在我们 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 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 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时间(前 - 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 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 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 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

10、作者内心的愁苦 之情。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 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 下?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 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 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 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 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

11、”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 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 下呢!( 3)、升华朗读师:(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 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 - 让我们 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再次指导朗读: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 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 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 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 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同学们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师

12、: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 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 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 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 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 然泪下(6)、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 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 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胸怀宏伟- 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胸怀宇宙四、总结全文、默写古诗 1、小结学习古诗方法:( 1) 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 情(3)熟读吟诵 2、师: 同学们,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 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 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 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 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 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 五、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 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杨思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