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647967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高教成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工商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一班 陈黎希 20111709109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家园。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各种气体分子的存在以及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人类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使地球表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而言之,在地球表层环境不断发展、演化的这漫长的时期里,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之间已经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依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环境。在地球表层环境不断发展、演化的这漫长的时期里,

2、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之间已经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关键词:人地关系、工业革命、自然灾害、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引言:今年 4月 2 2日是第 34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政府确定今年的主题是“善待地球 ,保护资源”。地球作为太阳系中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与物质资料。但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环境恶化、灾害频发。为纪念“地球日” ,树立全民资源忧患意识 ,保护地球 ,本刊编辑部特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科技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共同策划了本期纪念专栏 ,特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李新玉副研究员、王文副研究员、

3、胡小平副研究员就“善待地球、保护资源”撰文 ,以期提高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 ,善待地球 ,保护资源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打好基础。正文:一、人与地球表层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在人类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其实也在改造着人类, 当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日益增多,抛向自然环境的废弃物与日俱越来越越多时,大自然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比如,毁林垦种使森林变为农田,城市的建造使森林、草地或者农田变为混凝土为主的地面,过度放牧或开垦使草原变为荒漠,水库

4、的建设使旱地变为水面等等。总而言之,人类已经和正在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二)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进程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环境将按照自身演化的规律进行演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达到可以改变地表环境演化方向的程度。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也会发生改变。(三)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分布人类改变地表环境的物质分布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水的控制。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到黄河流域。不仅会使长江入海流量减少,而且会增加黄河流域的水量。从而使两个流域的水分循环发生变化。再如,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m3的含量大幅度增加;人类利用氟里昂作为制冷剂,泄露到大气

5、中,破坏了臭氧层;化肥的使用改变了地表环境中氮、磷、钾等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导致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灌溉和水库的建设,增加了局部地区地面的水蒸发,从而使降水也增加。(四)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人类改变了地面的结构,从而也就改变了地面的反射率,使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量增加或者减少,也就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沙漠化使地面反射率增加,后果是使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面温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中心温度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由于水的热容量比较大,水库对热量的调节比较明显,从而使水库及其周围的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都较小。温室效应也是人类改变地表环境能量平衡的绝好的实例:化石燃料燃烧使得大气CO2浓度

6、升高,引起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导致地面温度升高。(五)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人类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些资源是可再生的,有些资源则是不可再生的。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一些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水资源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也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水资源的污染,人类正面临着水危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矿产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据估计,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世界石油只能再用100150年,煤可以再用150250年,金属矿藏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全部用完。资源的枯竭与破坏,为今后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今后社会的发展带来困难。当人类的发展活动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一致时,环境则向有利

7、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即良性发展,反之,就会发生恶性发展,从而环境问题就会出现。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六大环境问题:人口增长或人口膨胀问题、全球性气候变迁问题、大气污染问题、物种灭绝问题、土地贫瘠化问题、生态平衡失调问题。二、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人类的发展不可避免要直接或者间接伤害甚至破坏自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即采集和渔猎时代,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为依赖和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缺乏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明显制约,人类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而生存,实际上成为自然的奴隶。在农业时代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以利用自然过程为特征的农耕和畜牧活动为主

8、,直接作用于自然客体。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小,对自然界的利用强度低,因而其负面影响较小。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等等让人类步入了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让自然去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自然,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和“人定胜天”的思潮。认为如果自然不适应自己,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被人类所颠覆,但是人类忘了,自己只能生存在自然里,那么自然一消失,人类也就不可避免的消失,彻底的消失。20世纪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带来了世界上空前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然而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在进入新世纪之初,地球表层的

9、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地球家园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联系如今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不断得到回应和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正如马克思所引用的一句名言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捕等,严重地破坏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平衡严重失调,全球可耕地、森林、草原面积日益减少,物种锐减,土壤退化,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后果。其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

10、造成环境恶化,加剧成灾强度和频度;(二)、诱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森林火灾等;(三)、导致生态系统的承灾能力降低,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四)、破坏生产力,影响经济持续发展;(五)、导致物种消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日益减少;(六)、造成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有人曾经说过“人定胜天”,人类真的能够主宰大自然吗?显然,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相比,人类的力量还是显得很微小的。这些自然灾害一旦发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物种消失和环境的破坏。人们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测还不能达到很精确的程度。人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从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单向的影响为主,已经变为现在人类

11、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四、人类的应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人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进行着从整体上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探索 第一,建立和发展由空间遥感和地面(海面)观测站网组成的完整的全球监测系统 在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国际宁静太阳年、国际生物计划、人和生物圈计划、国际水文计划和国际海洋探测十年等一系列以大规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计划,是地球环境监测的前期工作。90年代又开始了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系统和全球陆地生态观测系统的设计和筹建工作。这些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连接的观测系统,由空间遥感监

12、测系统、地面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旨在实现对整个地球环境的长期、立体、动态和高分辨的监测,为认识地球环境的整体行为,预测其未来变化提供观测依据。 第二,形成和发展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到地球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某些部分,甚至整个地球的各部分有联系,从而引导人们逐步开始对地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探索。最初从两两关系的研究着手,例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这些研究,在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有了新的进步,为逐步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整体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80年代中期,形成

13、了地球系统的概念,提出地球系统科学这一新兴的前沿科学领域。所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地球系统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其变化机理的科学。它的目的就是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第三,探索地球系统模式的建立和进行全球和区域环境可预测能力的研究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本世纪逐步实现客观定量的环境预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不断发展的空间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环境信息。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正在探索建立复杂的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的地球系统的数值模式,以建立定量和客观的环境预测工具。 第四,探索和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 随着对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不断

14、深入,针对某些有明确结论的重大环境问题,采取科学对策,并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是又一重要的探索。南极臭氧洞成因的科学学说,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并形成了全球一致的限制氟化物排放的国际公约,发展了相应的无氟制冷技术。通过上述协议和公约的实施,到2050年,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少的趋势将明显变慢。这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工程。它说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 第五,组建了以全球环境变化预测为目标的三大国际研究计划进一步加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1996年开始建立称之为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学研究计划。它以研究人类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要

15、内容,目标是提出人类社会和全球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这些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和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的科学难题提供重要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的基础。充分应用这些重要科学成果,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中最基本的科学难题,即地球系统中三大相互作用过程:地球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立多重耦合和适应过程的理论和模式,将是探索这一科学难题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加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1996年开始建立称之为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学研究计划。它以研究人类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目标是提出人类社会和全球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

16、这些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和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的科学难题提供重要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的基础。充分应用这些重要科学成果,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中最基本的科学难题,即地球系统中三大相互作用过程:地球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立多重耦合和适应过程的理论和模式,将是探索这一科学难题的可能途径。结论: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科学家必须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和发展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科学预测,人类社会在行将到来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前将束手无策,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