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9647930 上传时间:2023-12-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感谢组织上给我一次深造的机会,在为期 3 个月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过程中,系统学习了经济类课程 9 门,公共管理类课程 14 门,传统文化类课程 14 门,文明礼仪, 国内外热点问题分析等 7门,总计 44 门必修课。还利用晚上时间选听各类专家报告。学习最大的收获与体会,也就是我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的主题就是六个字:博学、深思、践行。第一,所谓博学就是博采众长:明确和谐发展思路。在职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中华传统文化 和谐发展思想。中华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一脉相承:从周易提出太和,儒家经典论语提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到

2、道家提出归一、万物得一而生;到墨家提出兼爱非攻; 到法家提出众同心以共立之、 天时、 人心、技能、势位,四者和则成事;到后来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以后儒释道学,宋明清以来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等等,和谐发展的思想贯穿始终。专家们将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与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其中三个方面包含了和谐发展的思想。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和谐发展思想。诸如经济学自由市场调节理论,现代管理心理学人本化组织行为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服务放权理念等,均与我国传统文化和谐发展思想相得益彰,为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和谐发展思想

3、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所谓深思就是传承发展:把握和谐发展关键。通过学习, 我觉得和谐发展关键是八个字: 建立秩序、 均衡发展。1.秩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发展的重要内涵。周易中太和概念,把自然界万物的起始称为元;把万物的生长称为亨; 把万物的成熟称为利; 把万物的完成称为贞, 元、亨、利、贞是一种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的最完美的和谐叫作太和。后来历朝历代关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生活和谐),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等观念大体都是发挥的这个思想。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作为管理者,工作中首先要分清楚本末、事中和先后,建立一种秩序。我从事教育财务管理,多年来一直按照一保安全,

4、求稳定;二保业务,求发展;三保质量,求特色的工作秩序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当前顺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教育财务管理工作同样存在一个再发展、再提高的问题。一是继续加强教育链建设。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职教育、终身教育,必须注意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全面提升教育为顺义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抓住北京市初中校建设工程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两个契机,启动校园软硬件建设达标工程,本着效益优先,适度超前的原则,按照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的要求开展工作,力争使有限的教育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益。2.均衡化是和谐发展思想的实现途径。传统文化倡导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

5、正的时中心法。所谓时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和谐中求均衡,从均衡中求进步。近年来少数人视冲突为权变的同义词,亦即以和谐、均衡为不知权变、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 完全不了解从容中道, 与时偕进的道理,不明白在不断变动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求和谐,获得均衡,并因而得到真正的进步。1992 年世界 1575 名科学家发表的一份 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开头就提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资源的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的毒化,人口的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造成了自然和谐的破坏,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要恢复这种和谐的关系,关键是建立起一种新

6、的平衡,并使这种平衡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热点、重点,亦是难点问题。现在暴露出来的高中热、初中择校热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当然,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学生在校级间流动也有其合理性,但是高居不下的择校热,导致城区与农村地区学校的之间教学差异、教师水平差异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阻碍教育和谐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靠管理改革,靠和谐发展教育。宋代辛弃疾提出: 却好万字平绒册, 换取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平绒策就是管理学,种树书是科学著作。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平绒策高于种树书。应该说,教育管理没有新问题,正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所说:管理没有新问

7、题,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是一种平衡被另一种平衡替代并均衡发展的问题。近年来,顺义教育形成了北有牛山一中,东有杨镇一中,西有顺义十中,南有顺义九中,中有顺义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总体格局,但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个布局优势,带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是传播文化的事业,率先实践和谐发展管理理念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教育通过培养人,再通过培养的人将和谐思想传播开去,和谐社会自在其中了。第三,所谓践行就是再接再厉:将学习进行到底。回顾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无不打上和谐发展的烙印。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广办私学,到汉代太学的兴起,到唐代六学、二馆制度的确立,到宋代以后充满自由办学

8、之风的书院制度的兴盛,不排除有封建桎梏因素,但是历朝历代鼎盛时期的教育,基本上遵循了和谐发展的道路, 像汉代的太学最多时在校生达五万人, 来去自由,学术自由。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由此我想到现代的教育,当前最流行的教育关键词是教育生态。承认多元化背景下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生态园里,有参天大树,亦有逶迤地面的小草,他们共同构成教育的生态环境。过去我们的关注点多是单向的,单一的,在某些方面造成教育生态的破坏。如教育投入不均衡,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觉得解决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在于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使有限的资源必须为有效地教与学服务,而有效的教与学是

9、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通过合理的投入改善教与学环境、状态和技术条件。古人云已知扩大一寸,未知扩大一尺。通过 3 个月的学习,使自己拓宽了眼界,但我觉得眼界要似水,能容万物, 力透纸背; 学习使自己提升了境界, 但我觉得境界要似山,稳重高远,一览众山小。而眼界与境界的关系又似高山流水,弹出的是和谐之音。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脊梁,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我想每一次学习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以这次学习为契机,一分能力十分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读经典。书读不在多,而在精。学习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精神,力求掌握理论少而精,善于举一反三。二是善思维。坚持系统思维,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假设、求证、创新水平。三是创和谐。注意挖掘群体智慧,团结同志,群策群力谋发展。四是重积累。在知识的积累方面,注意博与约(专与精)的兼顾。鲁迅讲博学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走和谐的学习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