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644736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班劳动共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前言: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 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 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 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 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 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 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 学时。除劳动教育 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大中小学

2、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 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 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 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 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 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 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 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 当参加生产劳动,

3、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 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 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 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 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 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 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 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 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

4、斗 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 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正文:劳动教育既是人格教育, 更是生存教育, 基础教育阶段应大力 加强劳动教育。优质、高效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凝聚合力,构 建双向互动、 通力协作的劳动共育模式。 在家班共育的一体化构造 中, 教师、 家长和学生互为三角函数关系, 此关系对班级和家庭 的教育方式、 方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树式” 家委会对劳 动共育的横向协同与纵向延伸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等 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家班劳动共育的日常管理提供了助力。 此外, 家班劳动共育的实效尚需必要的激励评

5、价体系。生活即教育, 实践出真知。 劳动教育既是人格教育, 更是生 存教育。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 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加强劳 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 磨练学生意志品质。 新修订的全国 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强调, 要培养 712 岁儿童的劳动习惯, 指 导家长正确认识劳动对儿童成长的价值, 并要求创造劳动的机会, 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能。 因此,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学校要与 家 庭齐心协力, 目标一致, 发挥家班劳动共育的独特优势, 有意识 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教给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 笔者以任教班 级为例, 谈谈对家班劳动共育

6、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家班劳动共育的必要性目前, 劳动教育实属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不少学生缺乏劳动 意识, 不愿劳动也不会劳动, 学生整体上也暴露出心理脆弱、 动 手能力差、 依赖性强、 懒惰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 第一, 劳动 技能生疏, 实训机会偏少, 值日生不会使用劳动工具, 甚至连小 拖把、簸箕都不会用;第二,劳动的主动性不足,即“眼里没活”, 教室里的废纸片很少有人主动捡拾; 第三, 缺少劳动认同感, 体 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意见亦指出了我国劳动教育的诸多薄 弱环节, 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 在家庭中被软化, 在社 会中被淡化, 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 劳动意识缺乏, 出

7、现了一 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 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究其原因, 部分家长包办太多, 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和机会。特别是劳动教 育的家校脱节,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实效。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和家庭要一致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要志同道合, 抱着相同的目标。” 我 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同样倡导“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 彼此可以互 通有无。” 这些家校共育的理念皆体现了教育的逻辑一贯与整体化 发展思路, 旨在促进教育效果最大化。从本质上看,家校共育是一 个发展的概念, 其中心以家庭与学校沟通合作为基础, 合力育人, 而家班共育是班级层面上的家校合作。 这一理念要求班

8、级和家庭凝 聚合力、紧密协作,形成家班协力教育的一体化机制。可以说,将 劳动教育深嵌于家班共育的有机统一体中, 有助于学生实现品德内 化、 知识转化、 习性优化和理念同化。 因此, 在家班之间构建双 向互动的劳动共育模式,不仅符合教育学规律, 而且能够凝聚教育 合力, 彰显劳动教育的实效。 家校劳动共育旨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 结合点,重塑劳动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家校合一劳动教育模式没有 固定的框架, 是静态的结构要素和动态的功能性教育活动的有机融 合。 对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与劳动价值观的熏陶, 不能仅靠 学校唱“独角戏”, 还必须走家校、 家班共育之路。二、劳动共育的支撑体系“大树式” 共

9、育模式推行一年来成效初显, 学生劳动习惯的积 极变化得到了家长的肯定。 通过一学年的家班劳动共育,学生大多 能独立完成学校的值日任务,包括整理图书、擦黑板、摆桌椅、扫 地、 倒垃圾、 关窗、 关门等劳动内容; 在教室里,学生看到地面 的垃圾能主动捡拾, 看到桌椅不齐能主动为其“排队”, 教室平日 的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家中, 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能做到“五理”, 即理书包、 理书桌、 理书橱、 理床铺,理房间 有的学生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还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如端饭菜、 洗碗、 倒垃圾、 洗衣服、 晾晒衣服等, 甚至有的学 生还学会了做饭。 通过亲历灵活多样的劳动实践

10、以及配套实施激励 评价机制, 学生纷纷感言, 体会到了劳动价值以及作为“劳动小当 家” 的荣誉感。(一)函数模型在家班共育的构造中, 教师、 家长和学生互为三角函数关系, 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外两个变量的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 换言 之, 家班共育实为“三位一体” 的互动构造, 教师、 家长和学生 之间的动态协同与交融互嵌深植于家班共育的模型中。 随着家班合 作、 协同育人取得广泛共识,家班地位的对等性日益彰显, 即在注 重学生劳动学习的主体性建构之余, 更要致力于搭建高效、 灵活、 多元化的家班通力协作桥梁。 一方面, 家班共育对家长的个人素质 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的家长不仅要在思想观念

11、上重视对子女的 养育责任, 更要善于学习科学、 规范的养育方法, 增强自身的教 育素质, 具备参与家班共育的足够能力。 另一方面, 学校办学应 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社会和家庭力量充实教学资源。具体来说, 班级要为家长参与教育互动创造机会和条件, 建立实时、 高效的交 流反馈平台和参与渠道, 从而使家班共育的理念切实贯穿与渗透于班级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究其实质, 班级教育活动各项目标的达成均需要三方力量的共 同努力, 教师、 家长和学生都应是某项具体教育活动的主角, 也 即学生的教育成长既需要来自三方的主观能动性, 更需要家班之间 的无缝衔接与通力协作。 这一多线性的“三角教育模型” 符合教育

12、 学原理, 可以说为家班劳动共育奠定了理念基础。(二)“大树式” 家委会 家委会作为劳动共育的智囊和载体,既立足班级自治, 更起到 “响应发动”的积极作用,使所有家长都能在家班共育这棵“大树” 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基于“大树式” 架构, 劳动教育与家班 共育既衔接互动又相辅相成, 不仅为家班一体化融合开启了一扇窗 口,而且对于学生人格养成,提升劳动品德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为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的创新, 这一机制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 激 发了共育合力, 目前已成为家班共育的常态。 不仅劳动教育可根生 其上,且可推广至德育、教学等其他领域。在家委会的助力下,“家 长进课堂” 共育活动积极推进

13、, 比如家长讲解劳动的价值, 介绍 本职工作及劳动内容,让学生对社会上的劳动岗位有了直观的认识; 班级组织“我是劳动小能手” 竞赛, 邀请家长作为评委, 及时了 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劳动技能差异; 为使学生感恩父母的辛劳养育, 班级举行亲子协作专场展示会, 即由家长和学生共同选题,配合完 成一项有一定难度的手工制作或是其他项目;在放假期间, 班级还 会布置“劳动一日营” 等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针 对这些劳动共育活动, 家委会事先做好广泛动员和充足准备, 并在 活动中主动协调事务, 跟踪执行计划, 体现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可以说, 家委会这棵“大树” 已然成为家班劳动共育中不可或缺的

14、 重要推动力量。(三)机制建设现代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极大便利了家班之间的信息流通, 新 媒体时代的家校关系是一种心灵对话。 网络社交媒介支撑下的家班 沟通比以往更方便、 迅捷, 但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也容易孳生表意 曲解与情感隔阂, 而共育模式的内核聚焦于家班之间真诚、 有效的 沟通, 所以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家班沟通更需强调真情相容与彼此交 心。 换言之, 对网络通讯平台的运用不应局限于单纯的信息流动, 而应着力扬长避短, 视其为家班之间全方位、 深层次情感沟通的促 进手段。 可以说, 若家班沟通能利用好新媒体资源的优势, 则家 班共育的短效与长效机制均会注入活力。 共育模式属于双向互动的 合作,

15、需要家庭和学校互相了解、配合。除了适时保持信息畅通外, 家班沟通以彼此了解关注的话题及内心需求为前提。 班主任可通过 微问卷调查、 在线访谈等手段了解家长的特长和关注领域, 既有助 于民主对话, 促进实质沟通, 也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家长资源, 拓展家班共育特色资源库。如果说, 家长观摩、“走出去”职业体验等属于短效机制,那 么“晓黑板” APP应用平台则属于长效机制。事实上,让劳动真 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离不开长效机制, 长期坚持“打卡”, 自 然而然会形成劳动思维。“晓黑板” APP应用平台还承担了家班互 通的功能, 学生在校值日的示范视频等素材均上传到“晓黑板” 云 盘, 供家长及时

16、了解。 不仅如此, 家委会依托新媒体网络通讯软 件,建立班级“家长同学会”,即让孩子同班的家长也成为“同学”, 为家长之间相互交流育子经验、 亲子心得提供了信息互动平台。 教 育子女要遵循科学规律,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通过学习才能知晓如 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并积极参与家班共育活动。“家长同学会” 旨 在促进育子信息的互通, 使科学育儿、 心灵抚养的知识深入人心。 此外, 家委会在每学年期末时借助新媒体通讯群组开展“家庭教育 经验案例”分享会, 主题涉及礼仪、 诚信、 劳动等层面内容。通过举办类似的在线经验交流会, 期望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家 长都能从团体经验交流会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 以帮助家长更好 地学习科学教育, 提升参与家班互动的积极性。(四)评价体系教育措施和结果评价相辅相成,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需要 相结合。 第一学期, 每次完成“劳动小当家” 评比, 笔者都会对 学生进行总结表扬,这是激发学生自我成就感的重要手段。 第二学 期,完成“打卡” 任务良好的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