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642285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2628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第二段,第2930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学习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引出对分米、毫米的认识。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习了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常用长度单位的相互关系,教材在第26页的例题中,先呈现用厘米作单位表示的文具盒的长和宽,由长20厘米、宽10厘米引出2分米和

2、1分米;再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引出对毫米的认识。这样安排,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认识分米、毫米的活动,又能启发学生自觉利用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短,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合理确定教学要求。作为计量长度的单位,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和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分米和毫米的使用频率要比米、厘米低一些。考虑到这一点,课标和教材对分米和毫米的教学要求也相应地比米、厘米低一些。这种教学要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要求学生建立像厘米和米那样清晰的实际长度表象,只要求相对合理地把握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短。第二,不要求学生用分

3、米和毫米作单位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短,只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选择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交流。第三,不要求学生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只要求学生用厘米和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会用几厘米几毫米几米几分米去表述测量结果。教学时,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3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没有或缺少数学思考的活动,既不能很好地体现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更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时要抓住机会或创造条件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如,在初步认识分米后,教材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直尺上的

4、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长度。又如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在出示测量橡皮长度的直观图后,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长度的毫米数:1小格1小格地数,一共是35小格,所以是35毫米;5小格5小格地数,一共有7个5小格,所以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3厘米与5毫米的和,3厘米是30毫米,3厘米与5毫米的和就是35毫米;把橡皮长度看成是4厘米与5毫米的差,4厘米是40毫米,4厘米与5毫米的差就是35毫米。这样的教学,不是把目标仅仅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而是定位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体会到:追求准确表达是数学的基

5、本特征之一。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准确表达是数学永远的追求。如,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数学教材的厚度时,发现其结果不足1厘米,此时就应追问:不足1厘米的厚度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又如,当我们测得某物体的长是3厘米多一些后,要使学生自然地想到:是3厘米多多少呢?其次,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一块橡皮的长度是3厘米5毫米,那么,如果实际结果如果是3厘米5毫米还多一些,那又该怎么办?再次,要使学生体会到准确的数学表达有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如第30页第6题,让学生记录蒜头发芽后每天蒜叶生长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实验和测量,学生就不仅能知道诸如种下蒜头可以长出蒜叶这样粗略的知识,而且能回答诸如哪几天长得快哪几天长得慢平均每天大约长多少毫米等精确的问题,从而对蒜叶生长过程就有了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