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损害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642134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7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锥体外系损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锥体外系损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锥体外系损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锥体外系损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锥体外系损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锥体外系损害词条已锁定虫M IiidE JV 7于 讣二 $_KB即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强直、运 动缓慢,而非真正的瘫痪。目录1 病因2 诊断3 鉴别4 预防1 病因 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种系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大脑 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如行路的双臂 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 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 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运动障

2、碍及肌张力障碍产生的原 因是:在人脑内纹状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以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HVA)含 量最高,还含有高浓度的乙酰胆碱、Y-氨酪酸、5-瓮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脑内有两个主要 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最大的为黑质纹状体束,其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主要功能与 动作的发动、控制有关。另一个为中脑边缘脑通路。多巴胺是纹状体的乙酰胆碱系统抑制性 介质,而乙酰胆碱呈纹状体兴奋性介质,两种介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若黑质发生病 变,则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阻断,多巴胺的减少或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 兴奋性作用相对增强,临床上表现震颤。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

3、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 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 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2 诊断和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 动作,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疾病所产生的肌张力减低,常与不自主运动运动过多)并存。 病人表现为不规则且无节律的连续活动和缓慢复杂的不随意运动。这种动作于清醒时出现, 情绪激动时增加,安静时减少,睡眠时消失。典型病例为舞蹈症。而另一组则以肌张力增高; 运动迟缓为特征。典型病例为帕金森氏综合征。实验表明,电刺激苍白球或丘脑可在帕金森 氏综合征病人引起特征性的静

4、止性震颤。故帕金森氏综合征可用左旋多巴加脱羧酶抑制剂及 抗胆碱能药治疗。手术破坏丘脑外侧腹核,运动皮质或苍白球也能中断静止性震颤。新纹状体病变则引起另外一组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例如亨廷顿氏舞蹈病时纹状体 神经显著变性,壳、尾状核及黑质中Y-氨基丁酸(GABA)显著减少基底节中可催化GABA合成 的谷氨酸脱羧酶亦显著减少,GABA为抑制性介质,其缺乏可致多动症,基底节多巴胺含量 增高、乙酰胆碱减少均可诱发多动症状,故亨廷顿氏舞蹈病可用阻滞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如 氟哌啶醇、三氟拉嗪、奋乃静)、增加中枢GABA的药物(如异烟肼)及加强乙酰胆碱的药物(如 氯化胆碱)治疗。1.病史 (1)发病年龄

5、: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红素脑 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 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 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示药物 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严重舞蹈症或偏侧 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性疾病。3 鉴别 神经运动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 1、下运动神经元, 2、上运动神经元,即锥体系统, 3、锥 体外系统, 4、小脑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6、的特点,大脑皮质运动区或锥体束受损引起的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也叫 中枢性瘫痪。特点。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 肉不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肌张力增高的特点,上肢的屈肌比伸肌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因此,作被 动运动检查肌张力时。伸直上肢及弯曲下肢所遇的阻力大,被动运动快比被动运动慢阻力大。 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或折刀样痉挛。 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及前庭小脑系统,纹状体系统指,纹状体,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总称基底节。它的功能是维持及调节身体的姿势和保障动作时必需的肌张力,并担负那些半 自动性的刻板的及反射性的运动。锥体

7、外系病变能引起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肌张力变化有增强,减低和游走 性增强及减低。不自主运动有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等。锥体外系病变引起的肌张力增高的特点是,伸肌屈肌均增高,被动运动检查时,向各方向的 活动所遇的阻力是一致的,故称“铅管样强直”或可感到是断续相间的,称为“齿轮样强直”。 锥体束受损所致“折刀样痉挛”与锥体外系受损所致的“铅管样强直”是不同的。4 预防 有遗传背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 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 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