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625729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连续钢架桥设计要素详解下面是建造网给大家带来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继续梁继续钢架桥设计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一、跨径比一般状况下,为使边跨正弯矩和中支点负弯矩大致临近的原则,以使布束更趋合理,构造容易,故 L1/L2=0.2390.692 是常见的边、主跨的跨径比范围,当 L1/L20.419 时,边跨则需压重,应属于十分规的特别处理;大都 L1/L2=0.540.58 则较合理,这将有可能在边跨悬臂端用导梁支承于端墩上合拢边跨,取消落地支架。二、梁高主跨箱梁跨中截面的高跨比 h0(1/46.21/86)L2,通常为(1/541/60)L2,在箱梁根部的高跨比 h1(1/151/2

2、0.6)L2,大部分为(1/18)L2 左右。目前在国际上有削减主梁高跨比的趋势,已建成的挪威 stolma 桥和 Raftsundet 桥,在跨中区段采用了轻质砼,减轻了自重,减小了主梁高跨比,其跨中 h01/86L2 和 1/85.1L2,根部高度分离为 h1=1/20.1L2 和 1/20.6L2。一般状况下,可采用 2 次抛物线的梁底变高曲线,但往往会在第 1 页 共 14 页1/4L2 和 1/8L2 处的底板砼应力紧急,且在该截面附近的主拉应力也较紧急,因而,可将 2 次抛物线变更为 1.51.8 次方的抛物线更合理。在江苏平原通航河道上,为了满意通航净空的要求,在设计时甚至采用大

3、于 2 次抛物线的幂级数设置底板曲线,这是值得非常留意的问题,事实证实,跨中挠度一般较大,极易发生正弯矩裂缝和斜裂缝。三、顶板厚度以往通常采用 28cm,近年来已趋向于减小为 25cm,这明显与箱宽和施工技术有关。四、底板厚度以往通常采用 32cm(跨中),渐渐向根部变厚,少数桥梁已开头采用 28-25cm 者,其厚跨比通常为(1/1401/160)L2,也实用到 1/200L2 者。挪威stolma 桥和Raftsundet 桥最大底板厚度为105cm 和120cm,合跨径的 1/286.7 和 1/248.3,这将取得了显然的经济效益。五、腹板一般为 4050cm,但应特殊留意主拉应力的控

4、制,近年来在腹板上消失较多斜裂缝的病害甚多,应予谨慎。增强箱梁的挖空率,减轻截面的结构自重,采用高标号砼,采用较大吨位的预应力钢束,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等,无疑都是第 2 页 共 14 页提高设计水平,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但同时又务必合理地把握好“度”,务必确保结构的平安度和耐久性。六、继续通长束不宜过长按照继续结构的受力特点,截面上既有正弯矩也有负弯矩,个别设计中将继续通长束顺应弯矩包络图仅作容易布置是欠合理的,尤其对于较小跨径的矮箱梁,其摩擦损失单项即可达4060%k 之多。建议此时可采用两根交错束布置,也可改用接长器接长,分成多次张拉等。但在详细设计时接长器也不宜集中在某一个断面上

5、,以使截面的减弱过于集中,同时也会造成施工上困难。七、平凡钢筋是预应力砼结构中务必配置的材料当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受压破坏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混凝土立方体试块侧向受拉破坏的形态。也即预应力仅在某一个方向上施加了预压应力,而在其正交方向却会产生相应的侧向拉应力,这是预加应力的最基本概念,务必结实把握,灵巧应用。因而,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务必配置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钢筋,以保证预压应力的牢靠建立。为此,在一般状况下,非预应力钢筋约为 80-100kg/m3(一立方米砼中的含筋量)。偏少、偏多的构造钢筋均需作适当优化和调控。例如桥为多跨 L=42m 的预应力混凝土等高度继续箱梁,设计中采用了 185kg/m

6、3 的平凡钢筋,显然偏多,但在某些局部的平凡钢筋却第 3 页 共 14 页又偏少。又如某桥的非预应钢筋仅为 36.6kg/m3,实属太少。八、关于扁波纹管、扁锚的采用扁波纹管的采用,日益广泛,有利于削减构件的截面尺寸,但务必留意如下几点:1、扁波纹管的尺寸高度不宜太小,不利于饱满灌浆。例如目前采用的 M15-4,其相应的扁波纹管内径为 7019mm,一般常采用的钢绞线直径为 15.24mm,则可灌浆的间隙仅有 3.76mm10.0mm(大路桥规 JTJ023-85,第 6.2.26 条、四中要求:“管道的内径应比预应力钢筋外径至少大 1.0cm”)。在宽度方向:70-415.24=9.04mm

7、2扁波纹管的根数。在实际工程中常用的钢束根数为每管内 4 束或 5 束。其锚圈口的损失,5 束应大于4 束,远较圆锚时要大,其锚固效率系数也较难保证达到 95%,同时在穿束过程中也极易绞缠在一起,因而建议,每管内 3.0束合适,4.0 束尚可,5.0 束不妥。3扁锚用作横向预应力束合适;用作纵向受力主束欠妥,不应采用“扁锚竖置”作为纵向受力主束(弯起),这将会使实际有效预应力严峻不足,各股钢束在竖置弯起的扁波纹管内相互嵌挤,摩阻损失很大,对扁波纹管的横向扩张力也很大,各束受力很不匀称,延长率无法控制,这种“扁锚竖置”方案已有多座实桥失败,应当禁止采用。九、关于钢铰线的弹性模量第 4 页 共 1

8、4 页Ey 的的理论值为 Ey=(1.91.95)105Mpa,而在实验报告中常会消失 Ey=(2.042.06)105Mpa 的结果,如按 Ey=2.04105Mpa计算张拉伸长量,则理论值与实际值的误差将达,这里已超过施工规范 6%的误差范围了。其缘由在于 Ey=,因为实验值中并未用真切的钢绞线面积 Ay代进上式计算,而是采用了理论值Ay(偏小值)代进上式计算 Ey,从而得到了偏大的 Ey值。因而,在工程应用中的伸长值控制,务必按实测值Ey控制,而不应是理论值 Ey 的计算伸长量。十、锚头或齿板的压陷、压崩破坏在工程中锚头或齿板压陷、压崩破坏,时有所见。值得留意者,局部受力的锚头或齿板的砼

9、强度和配筋一般地平安储备较小,且因为该局部区内的配筋又较密,砼操作空间又较小,振捣工作又较困难,稍有疏忽,很易消失质量事故,所以在施工中应备加当心。十一、平面曲线束张拉时,构件会否失稳?I 字形组合 T 梁张拉时构件在横向会否失稳正确的回答为不会失稳?其基本概念为后张法张拉时的杆件属“自平衡”体系,而与杆件作用一个轴压力的平衡条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前者不会横向失稳,而后者有可能产生横向屈曲失稳。因而,一根曲杆举行后张法预应力张拉时不必担忧其横向失稳问题。十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放张第 5 页 共 14 页先张法的放张工艺即是一个施加预加力的工艺过程。原则上要求匀称、全都,不要骤然切割,突

10、然放张,其冲击力将会破坏钢束自锚区的“传递长度”范围内的“握裹”。十三、超张拉问题对于采用夹片锚时,不应再举行超张拉工艺的概念,已被广大设计、施工人员所把握。但有时在图纸上仍有超张拉(3%5%)k 的提法。其理由是补偿锚圈口损失(2.53%)k 所要求。各个厂方所供应锚具的锚圈口损失是不相同的,应由承包商通过实验后决定,并在张拉时举行调节。但在概念上决不能归属于“超张拉”的范畴中去,应属于一种损失补偿的性质。十四、灌浆、封锚在张拉过程倘若遇到一点问题,是不足为怪的,可以停下来举行特地研讨一番,把问题弄清晰后再连续张拉,切莫蛮干,更不能“作假”,举行灌浆、剪丝和封锚,搞成既成事实,其后果将是无法

11、拯救的损失。在张拉过程中消失滑丝、断丝、夹片碎裂、锚下砼开裂、反拱过大、反拱过小、构件侧弯、构件消失裂缝等等异样现象时,务必仔细做好原始记录,应立刻停工举行专题研讨后再妥当处理。灌浆的时光越早越好,检查无误后,应争取及早灌浆,以免高应力下的钢丝锈蚀。第 6 页 共 14 页封锚也应及早举行,至少要先用环氧砂浆等涂抹锚头,以防生锈和积水。十五、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弯矩裂缝其主要缘由是属预应力不足性质,既可能是设计缘由也可能是施工,或可能缘由是营运多年后部分预应力已经失效。在查清缘由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增强预应力束的方法处理,但很可能要在体外施加预应力,此类性质的加固一般较棘手,裂缝虽可部分地得以闭合

12、和改善,上拱也可有细微的改善,但总会留有一定后遗症。十六、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斜裂缝此类裂缝也称主拉应力裂缝,也是 P.C.梁桥中目前消失最多的一种裂缝。一般发生在支点和四分点附近,在梁轴线附近呈2550 方向开裂,并渐渐地向受压区进展(宽度)和延长(长度),甚至渐渐地向跨中范围内扩展。斜裂缝的产生缘由复杂,属剪切、扭转性质产生的主拉应力不足而引起。从破坏性质而言则属脆性性质,因而务必非常重视,应实行果断措施,留意检测和准时处理。在设计中,人们对正截面强度常较留意,而对斜截面强度有时却重视不够,因为变高,腹板变厚,底板变厚等缘由,一目很难了然,也即一眼很难确切地看出在什么部位会消失斜截面强度不足的

13、问题,计算机有时只会按既定的程序执行,不易发觉第 7 页 共 14 页或者会遗漏某些最不利截面的计算,甚至缺少了一些最不利组合的工况,例如某桥因为划分单元太粗,未能发觉突变应力的消失而开裂。又如某桥消失了 45 斜裂缝达 148 条,其中 49 条斜裂缝在腹板的内外侧均已贯穿。目前设计中常采用“直束”布置的方案,以利构造和施工。因而在边跨现浇段常不设弯起束,甚至不布置竖向预应力筋和弯起的平凡钢筋。导致了继续梁边跨消失斜裂缝的状况较为普遍。通常状况下,边跨的梁高较小,倘若配置竖向预应力筋,其实际效果也是很差的,主要是短束的锚头区损失份额太大,施工中也不易正确控制,故建议只按理论计算值的一半来考虑竖向预压应力(y/2)较合理。因而,近年来对继续梁边跨务必布置弯起束的观点已成共识。关于竖向束的锚头空白区问题也应非常留意,其分布角约为26,空白区直至会延长至腹板,导致逼近翼板加腋处的腹板消失主拉应力裂缝。在施工中如消失“跑模”,导致腹板尺寸减小者也时有所见,较设计厚度少 2cm,直至 4cm 也曾消失,致使主拉应力增大而消失斜裂缝。在竖向预应力筋的施工过程中,因为数量多,工作烦锁,重视不够而曾消失过各种质量问题,例如:漏张、漏灌浆、张拉吨位不足、未能准时灌浆而使预应力筋已经严峻锈蚀等。第 8 页 共 14 页在悬臂浇筑时,因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