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961693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家长和教师在一开始教学生的时候,不光是要教他们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要努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此可见,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我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从写字、阅读、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浅谈我的做法。一 每一课都是写字指导

2、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法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作为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认为学生的写字学习、写字训练可以结合每一篇课文进行,让每一课都成为写字课。在写字教学中有效利用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对学生进行坐姿要领、执笔姿势、运笔技巧以及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1、培养学生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把正确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儿歌,如:“

3、写字时,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让学生熟记成诵,并按“三个一”的要求去做。课堂上,老师注意随时提醒、纠正,使学生养成正确坐姿及握笔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然后再分类指导写法。比如在教学金子这一课时,认识完生字,我接着就让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生字,问:“你发现这类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出示:“坑彼

4、钱软扮”这些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请孩子们打开书描红。(相机指导写字姿势:“三个一”)通过教师手把手的教,让学生养成认真写好规范字的好习惯。二 每一节课都是书声琅琅的阅读指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阅读活动的

5、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请不要忘记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让新鲜的、丰富的、充裕的空气得以流入课堂,让轻松的、活跃的、和谐的气氛永驻教室。打开了这扇窗,学生就能领略与观赏到窗外那更多更美的风景,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一) 第一课时注重正音纠调首先让学生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名学生读课文,比如:开火车轮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以使学生在读课文时音正调准。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二) 第二课时注重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当然还有内容的理解及学法指导,将在下文论述)。1 有效评价 激发学生

6、的阅读兴趣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句由衷的称赞和夸奖,都可能让他们终生受益。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那么每一个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即使学生朗读不到位,我们教师也要藏起批评的锋芒,尽量把不足之处蕴藏在优点之中,(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好,如果能读得更响亮或更深情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在评价中得到了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水平,在这样的课堂中,还愁学生不会朗读吗?2 教师指引,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比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时,首先我引读第三小节,然后问“庐山云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就会

7、说感受到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我就顺势而导,问:“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庐山云雾变化得非常快?请把这些词圈出来。”学生通过圈圈画画,找出了突出云雾变化快的词。学生找出了这些重点词 “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让学生读出变化之快。学生能读出变化得快还不够,还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于是,我问“一缕轻烟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呢”通过对比,学生确定了朗读的语调要从轻柔到字字铿锵有力。经过一番指导,学生的朗读又有了质的提高,体现了朗读“生成”的有效,同时学生也受到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三 每节课都是学习方法指导课,培养学生积累、掌握学习方法的良好习惯。作为一名教师,

8、我认为首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该把每节课都当成学习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一)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告诉学生“不正”为“歪”来认识这个字,“拍”可直接用手势动作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过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学进行交流,有机通过“你是怎样记住这

9、个字形的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呢?能教给大家吗?”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记忆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掌握了识字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把规定学习的程序和方法的材料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规定的学习规程进行实践,进而形成习惯,掌握方法。(二)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1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

10、地等待着。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乍起来似乎矛盾,但它们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继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2 联系实际,典型联想来理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3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

11、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阅读教学,教师要把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模仿,从而去学习新的同类知识即“读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学习桂林山水第二小节时,可以采取导读法,训练学生“美读”。通过读将

12、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反复诵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地方,让学生读懂了这一节写漓江的水的三个特点:清、静、绿。最后让学生讨论:这段话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又要先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领悟出了作者写文章的真谛,并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课文第三段在写法上与第二节相似,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掌握了桂林的山也有三个特点:奇、秀、险;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从而学会这种写作方法。总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没有耐心和恒心就无法收获成果。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做起,不断积累,良好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我相信,小学生如能形成这些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必将是“好习惯,益终身”,不愁学不好语文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