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因材施教的作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960694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因材施教的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议因材施教的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因材施教的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因材施教的作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因材施教而且亲身实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 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而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 的优势、劣势,各自特点。孔子的学生很多,但他对学生却下了不少工夫去了解,不仅知其 长,而且知其短,所以他在教育活动中能比较好地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闲谈之中, 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 “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

2、才,我是赶 不上的!”孔子回答说。“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 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 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 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 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子夏豁然开朗。孔子为学生解惑时

3、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 为仁。”这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 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 做。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 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弟子仲弓

4、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地庄重,役使百姓时, 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地严肃。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没有人怨恨你;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会有人怨恨你。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 ”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 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强调说话要谨慎。

5、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言行一致,而不是只空谈“仁”。还有一件事也很有趣,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这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 “不行, 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 ”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

6、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孔子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在回答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无处不在的。不论他是在看待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上,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至在回答不同性格的学生的问题上,都能体现出来。尽管弟子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禀赋和才能,但在孔子的教育与引导下,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学有所成。为当时的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当前,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为人师者,也要好好向祖师爷学习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因材施教这篇大文章。 学生智力、 性格、 情感等各不相同, 为师不能一刀切, 要好好望闻问切,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转化学生,促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此文大部分为引用某刊材料,特此说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