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595741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11月试卷精品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富源二中20162017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制卷教师:杨能辉 审卷教师:周永行 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每小题3分)封禅,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风俗通义山泽,五岳写道:“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秦汉时期关于“封禅”的理论,都是以泰山作为确定的“封禅”地点。泰山,可以看作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泰山的神性,在汉代人的意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印痕。据说这也与王者“封禅”有关。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高诱解释说,太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

2、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史记。封禅书记载,齐桓公时曾经提出封禅泰山的动议,管仲则予以劝阻。他说,传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留下比较明确历史记录的只有十二家,都是“受命然后得封禅”。不过,所谓七十二家先古圣王封禅泰山的传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根据。文献通考卷八四封禅条,以秦始皇封禅起首,又有关于先秦封禅传说的辨析,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的说法,应当本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其实,司马迁是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这一特殊历史文化现象的学者。“古封禅七十二家”“非事实也”的说法,大致是可信的。不过,这应当是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为标准而言。此前古代君王曾经以较原

3、始较朴陋的形式“封禅”,也是可能的。关于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的记述,可以说是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最富有文化深意的内容。关于秦始皇封禅,司马迁写道,秦始皇东巡郡县,征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来到泰山下。诸儒生讨论封禅的多种细节,秦始皇以为“各乖异,难施用”,不予采纳于是开辟车道,从南面登上泰山顶峰,立石颂秦始皇帝德,宣告完成了“封”的典礼。又从北面下山,禅于梁父。据说其礼仪多采用雍地秦祭祀上帝的传统方式。秦始皇封禅泰山,仍然沿用秦地的传统礼仪。也就是说,封禅泰山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王朝向东方文化的一种礼拜。秦始皇有心这样做,然而却又不能十分彻底,秦始皇的文化性格和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于是可以

4、由此得到片断的体现。汉武帝封禅,是司马迁亲身经历的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司马迁对于这种仪式的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在史记有关“封禅”的记录中有所透露。于是有人说,“史记一书,惟封禅为大”,“一字一句之中,无所不有”,“究竟我见有尽,意义无穷”。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汉武帝初即位,心向儒学,尤敬鬼神之祀,曾经让儒生讨论设计封禅的礼仪,然而因为窦太后坚持以黄老之学为主导,压抑汉武帝身边的儒臣,封禅的动议不得不中止。然而文化史的进程不久就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司马迁写道,窦太后去世,第二年,汉武帝就征召任用儒学之士公孙弘等。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汉武帝重新计划施行“封禅”大典。对于秦始皇、汉武帝“封禅”

5、故事所体现的文化特色,凌纯声先生注意到相关现象跨地域的共同表现,称之为“封禅文化”,并且指出:“这一封禅文化,不仅在时间方面起源很早,空间方面分布亦甚广。”甚至“封禅文化的分布,不仅限于亚洲,它还见于中关洲和南美洲”。 (节选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泰山一一帝王封禅的文化圣地)注: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祭地)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即梁父山。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政治典礼,是古代帝王向全天下宣示天地认可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仪式,而泰山则是举行这一礼仪的重要地点。B淮南子说林中“太山不

6、上小人”的说法,印证了泰山在汉代人意识中是具有神性的,而且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C文献通考中记录“封禅”是从秦始皇封禅开始的,而之前先秦一些封禅传说,文献通考认为那只是一些齐鲁浅陋儒生的见解,不是事实。D第一位在史书中正式记录封禅的学者应是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他也认为“古封禅七十二家”无根据,因此他记录封禅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史记中封禅为大,这主要是从封禅的文化意义上评价的;作者也认为,在史记中有关秦始皇、汉武帝封禅的记述,是富有文化深意的。B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泰山封禅从准备到实施,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给我们生动的展示了封禅的全过

7、程,体现了古代君王对此的重视。C秦始皇封禅泰山,没有采纳齐鲁儒生的建议,仍采用秦地的礼仪,体现了秦始皇的文化性格是保守的,固守秦王朝的文化特色,不愿东西融合。D司马迁写汉武帝封禅,介绍了他准备封禅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意义,那就是汉代初期黄老之学与儒学之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的原因,按风俗通义的解释就是“壬者受命功成封禅”,管仲认为齐桓公还未功成,不足以接受天命,因此不能封禅。B如果以秦始皇和汉武帝封禅仪式做为标准,先秦古代帝王的封禅的传说或许是不属实的;而如果抛开这一标准,先秦古代帝王曾经进行过封禅也是可能的。C秦始

8、皇、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卓越的功绩,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封禅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帝王也都曾经来泰山封禅过。D“封禅”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但起源早、分布广,而且还传播到海外,不仅限于亚洲,甚至远达中美洲和南美洲。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鸿门宴 司马迁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

9、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0、。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C窃为大王不取也 窃:通“切”,意思是急切D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项王未有以应C.其意常在沛公也备他

11、盗出入与非常也D.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1分

12、)(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分)_。(2)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_ 。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

13、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答:_。(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一分,共6分。)10、补出横线处的名篇名句。(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 论语十则(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樊哙曰:“_,大礼不辞小让。_,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题。青衣花旦 海飞村主任在县剧团找到青衣和花旦的时候是下午,她们正在练功房里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