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9570220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n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人统一”的思想有多种叫法:天人和谐,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等等,是讲人类在大自然里面生存发展,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彼此之间不是隔绝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关的。这个思想在传统文化里面派生了许多的理念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顺应天时。中国传统文化里从来不讲征服自然,相反非常重视顺应天时。当然,我们也有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定胜天是天的第二种含义,指的是天意。顺应天时的思想在诸多方面都对行为有

2、主导作用。周代官僚机构是按照天时来设置的,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天官是管官吏的升迁、调配、任命;因为在奴隶社会,做官的是高高在上的,就好比是天。地官管劳动力调配;因为劳动力是奴隶,在地上,以种地为主。春官管皇室的祭祀及贵族子弟的培养、教育;因为春天是生发季节,希望贵族子弟、皇室子弟能够茁壮成长。夏官管军事;因为夏天太阳很暴烈,军事就是暴力行动。秋官管刑法,秋风扫落叶。冬官管大型建筑,因为春夏秋三季都要种地,挖河、修堤、造城墙、挖墓等等都是冬天干的。周代的六官,一直延伸到清代就是六部,相对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除了官僚机构的设置以外,还有行政措施。比如

3、说赏罚,赏必春夏,罚必秋冬。过去人判了死刑,除了斩立决,其他都是关到监牢里秋后问斩。春天要抓农事,要种地,秋日点兵,直到如今还有这个影子。经济更是如此。封建社会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农业必须靠天吃饭,事事处处要讲天时。孟子说过一段话:“不违农时”不要失去耕作时机,该种就种,该收就收,这样就“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不要用密网到池子里捕捞,鱼鳖吃都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要连续不断地去采伐,该封山育林就封山育林,该采伐就采伐,则“材木不可胜用也”。现在,这段话在全世界非常走红,因为涉及正确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问题。顺应天时必然要逻辑地和生态学说、环保学说发生关系,客观上必须起到

4、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作用。天人和谐,即现在讲的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内容和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就是要顺应天时。中国的各种民俗都和天时有关系。民俗里面有节日活动,例如春节。大家都知道春节是家庭团聚、凝聚家族的日子,大学生、打工的都回家,所以春运特别紧张,这是一个方面。还有更重要的除旧布新。在旧社会,新年真给人新的感觉,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满街都贴上对联,新帽子、新衣服、新鞋,新的时间开始,新的希望来临一切都是新的。王安石写得好:“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必须要经常更新,要不然就没有活力了。(选自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1 与“顺应天时”有关的内

5、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顺应天时是“天人统一”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所派生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B.顺应天时的思想与人定胜天的思想并不矛盾,因为两者中“天”的含义不同。C.顺应天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在很多方面都对行为产生主导作用。D.顺应天时就是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做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从“天人统一”思想的名称和内涵入手,揭示顺应天时的思想的来源,进而论述它在官僚机构设置以及行政措施方面的影响。B.第段引用孟子的言论论述顺应天时的思想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揭示它与生态学说、环保学说的联系,指出它与和谐社会内容相

6、同。C.第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述中国的各种民俗都与天时有关系,着重揭示春节的丰富内涵,并把它与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D.全文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简述“天人统一”的思想,引出顺应天时的思想;再从不同方面具体论述其影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人统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是个同一体,不分彼此,相通相依、息息相关。B.按照天时来设置官僚机构和施行行政措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惯例,从周朝到清朝都是如此,一直延续到今天。C.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跟天时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顺应天时的思想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更大。D

7、.在旧社会,新年真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顺应天时的思想影响大;如今,年味变淡了,是因为受人定胜天的思想影响。(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性友悌,善事诸兄。诸兄议欲别居,褒泣谏不得,家素富,多金宝,褒无所受,脱身而出,为州里所称。及长,宽仁大度,涉猎书史。仕周,官至开府、北平县公、赵州刺史。及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以功超拜柱国,进封河间郡公,邑二千户。开皇二年,拜安州总管。岁余,徙原州总管。有商人为贼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褒察其色冤而辞正,遂舍之。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使者簿责褒曰:“何故利金而舍盗也?

8、”褒便即引咎,初无异词。使者与褒俱诣京师,遂坐免官。其盗寻发于他所,上谓褒曰:“公朝廷旧人,位望隆重,受金舍盗非善事,何至自诬也?”对日:“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盗贼,臣之罪一也。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牵率愚诚,无顾形迹,不恃文书约束,至令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臣有三罪,何所逃责?臣又不言受赂,使者复将有所穷究,然则缥细横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诬。”上叹异之,称为长者。十四年,以行军总管屯兵备边。辽东之役,复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柳城而还。仁寿初,嘉州夷、糠为寇,褒率步骑二万击平之。炀帝即位,拜齐州刺史,寻改为齐郡太守,吏民安之。及兴辽东之役,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有西曹掾当行

9、,诈疾,褒诘之,掾理屈,褒杖之,掾遂大言曰:“我将诣行在所,欲有所告。”褒大怒,因杖百馀,数日而死,坐是免官。卒于家,时年七十三。(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五)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A性友悌悌:敬爱兄长B.家素富C.寻改为齐郡太守D.上叹异之素:向来寻:不久异:奇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其人疑同宿者而执之B.其盗寻发于他所C.郡官督事者前后相属D.褒杖之倚柱而笑吾其还也,亦去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夫晋,何厌之有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褒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几个兄长的抚育下长大。后来,兄长们想分家

10、另过,元褒哭泣劝谏,但没能阻止这件事。B.元褒家中富有,但他不要家中财物,宽仁大度和知识渊博。跟从韦孝宽攻打尉迥,凭功绩破格提升为柱国,进封河间郡公。C.元褒在审理商人被抢案中,处理失当,被商人告到朝廷,皇帝派使者调查此事,元褒承认自己的错误,事情澄清后,皇帝称赞他是“长者”。D.辽东之役时,元褒果断地依法处理了贪生怕死、畏惧劳苦的西曹掾,但却被免了官,受到不公正待遇。(10 分)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商人诣阙讼褒受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5分)译文:(2)州民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旋即放免,臣之罪二也。(5分)译文: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89题。淮村兵后戴复古

11、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8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9 .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4分)答: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是日也,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荆轲刺秦王)乙:风萧萧兮易水寒,,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寄蜉蝣于天地,。(苏轼赤壁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三、(2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114题

12、。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

13、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

14、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僧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