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56909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姜爱兰教案背景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对于生物学教育来说,教育技术专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面对迅速发展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我不禁开始思考: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些新兴的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改革?这也将成为今后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需要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1、面向学生:初级中学2、学科:生物科学 3、课时: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课的教学内容。 登录百度网登录百度网登录百度网登录百度网,http:/ 试完成课后自我评价题。 教案设计学生课前准备: 一盆生

2、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 生物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

3、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酷6视频:自然密码http:/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滑翔机、白云、太阳、山石、河流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林木、鸟儿、草、大象、猿猴、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学生通过

4、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四、巩固运用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 【百度图片】:http:/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课堂中“小台阶”的问题设置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取知识,所以利用问题形式过渡,使课堂知识点之间衔接流畅自然。 生物的生命现象 http:/ 第一组的意见:A植

5、物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能不断的由小长大,B不能;A能进行呼吸,B不能; 第二组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在生长过程有落叶现象,B没有。(告诉学生这是植物排出体内废物的一种形式) 第三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的生活需要水和肥料,B不用;A生长到一定时期,能够产生种子繁殖后代,B不能。 第四组意见:A是生物,B不是。除了以上同学讲的外,理由还有:你如果动一下A植物,它的叶子会合拢;B不能。(现场演示,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具有生长、呼吸、排出废物、摄取营养物质、繁殖、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命现象。生物的各种生命特征的总结,

6、依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提取和运用,从中品尝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空间和气氛,为以后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小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 三、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

7、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所举例子为:(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2)马、牛、羊需要吃草;(3)虎、狼、豹要吃小动物。其他组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充分的绽放,思维触角延伸到了生物的各领域中,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生物学科知识,学会“活学”。 2组:生物需要呼吸 【百度视频搜索】http:/ 教师参与:植物需要呼吸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思考和教师的提示,学生回答:(1)植物也要呼吸,比

8、如萝卜放时间久了就“糠”了;(2)晚上睡觉时,屋子里有过多的花卉对身体不利等。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都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3组:排除体内的废物 (1)小动物、人通过出汗、排尿等形式将废物排出;(2)植物通过 落叶带走废物等。教师指出排便与排尿的区别。 4组:生物都能生长 (1)小鸟能长成大鸟;(2)我们也能长大;(3)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棵 参天大树等。【百度视频搜索】http:/ (1)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2)向日葵的生长向着太阳; (3)狗看到骨头会流口水;其他组的同学补充:(4)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5)对于植物来讲,如果浇水不均匀,植物的根会

9、向着有水的地方生长。能想到这一点,很不简单,说明这位同学的知识面很广,看书很多,掌声鼓励(图片展示,植物的向水性、向肥性) 6组:生物都能够繁殖 http:/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比如小麦、玉米。有的用茎繁殖;比如月季。(2)猫、狗等动物是胎生;(3)鸟、鱼等产卵。 四、拓展思维: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引导学生根据所查资料,说出生物的其它的生命现象。比如,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等。(放映一段录像说明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http:/ 五、迁移应用: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学以致用是激发学生学

10、习兴趣的有一条途径,让学生在应用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发现,再发现中思考。 六、教师小结:上述生命现象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总结,训练他们思维缜密、语言精练。 七、巩固练习: 1、【百度视频】http:/ 放映录像,提问其中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通过动态的图像或图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阅读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短文如下: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

11、”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八、总结设计 1、收获大家谈(发展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空中飞鸟,地上爬虫,河里游鱼,道旁小草,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这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生物知识

12、的同时,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通过小组有组织的讨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得到加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完全转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信心差,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求解决方法。通过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拥有知识的量和创造想象力超过我原来的想象,我们教师应该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的设计所遵循的思想是: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又是一个欣赏者,欣赏学生的做法、能力、水平,还是一个反思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